一種集裝箱船,包括主船體、設置在所述主船體的首部內側的錨鏈艙以及污水阱,所述主船體的首部上下平行間隔設置有艏樓甲板以及二甲板,所述錨鏈艙的頂部與所述艏樓甲板相平齊,所述污水阱包括頂壁以及連接在所述頂壁的外沿與所述二甲板之間的側壁,所述頂壁與所述錨鏈艙的底端相連,且在水平方向上所述頂壁連同連接在其下方的所述側壁一起向錨鏈艙外推伸,以超出所述錨鏈艙的底端外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集裝箱船將其首部內側的錨鏈艙與污水阱設計為分體的結構,并且使得污水阱在水平方向外擴,從而在不增加錨鏈艙內徑以及錨鏈艙與污水阱整體高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周圍的閑置空間,因此可同時滿足錨鏈艙及污水阱的容積要求。(*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集裝箱船,尤其與集裝箱船設置污水阱部分的結構有關。
技術介紹
集裝箱船為了能夠穩定地進行停泊,故而需要在集裝箱船上設置定位用的錨鏈,相應地還設置有在船舶行駛時收置錨鏈用的錨鏈艙,為了保護錨鏈,收到錨鏈艙內的錨鏈上所帶有的污物及水分等必須能夠及時排出,現有的做法是在錨鏈艙下部設置鋼格柵,從而使得錨鏈艙的底部位于鋼格柵下方的部分形成收集錨鏈排出的污物及水分用的污水阱。然而,隨著新型船舶設計技術的不斷進步,出于短艏設計理念,大型集裝箱船的艏樓甲板的長度已經被極大的壓縮,受甲板線形的限制,錨鏈艙的內徑不能夠做得很大,故而 當錨鏈自身的體積較大時,為了足以存放收入艙內的全部錨鏈,錨鏈艙自身需要較大的深度,因此錨鏈艙底部能夠隔出來作為污水阱用的部分的體積往往較小,不能夠滿足污水收集的容積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集裝箱船所存在的其上的錨鏈艙和污水阱一體化的結構無法同時滿足錨鏈艙及污水阱的容積要求的技術問題。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集裝箱船,包括主船體、設置在所述主船體的首部內側的錨鏈艙以及污水阱,所述主船體的首部上下平行間隔設置有艏樓甲板以及二甲板,所述錨鏈艙的頂部與所述艏樓甲板相平齊,所述污水阱包括頂壁以及連接在所述頂壁的外沿與所述二甲板之間的側壁,所述頂壁與所述錨鏈艙的底端相連,且在水平方向上所述頂壁連同連接在其下方的所述側壁一起向錨鏈艙外推伸,以超出所述錨鏈艙的底端外沿。所述的集裝箱船,其中,所述錨鏈艙的艙壁以及所述污水阱的側壁垂直于所述艏樓甲板以及所述二甲板,所述污水阱的頂壁與所述二甲板相平行。所述的集裝箱船,其中,所述主船體的首部還設置有連接在艏樓甲板以及二甲板的外邊沿的船體外板,所述污水阱的頂壁的一側一直延伸至所述船體外板處。所述的集裝箱船,其中,所述二甲板上間隔設置有多根大致沿著主船體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縱向構件,所述污水阱上沿主船體的長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側壁承托于所述縱向構件上。所述的集裝箱船,其中,所述二甲板上間隔設置有多根大致沿著主船體的寬度方向延伸的橫向構件,所述污水阱上沿主船體的寬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側壁承托于所述橫向構件上。所述的集裝箱船,其中,所述污水阱的高度為O. 8nTlm。 所述的集裝箱船,其中,所述污水阱的頂壁上開設有至少一個檢修用的人孔。所述的集裝箱船,其中,所述錨鏈艙在所述二甲板上的投影呈圓形,所述污水阱在所述二甲板上的投影呈包住所述圓形的梯形。所述的集裝箱船,其中,所述集裝箱船還包括至少一加強構件,所述加強構件連接在位于所述污水阱下方的所述二甲板的下表面上。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術的集裝箱船將其首部內側的錨鏈艙與污水阱設計為分體的結構,并且使得污水阱在水平方向外擴,從而在不增加錨鏈艙內徑以及錨鏈艙與污水阱整體高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周圍的閑置空間,因此可同時滿足錨鏈艙及污水阱的容積要求。·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集裝箱船設置污水阱處沿主船體的寬度方向的剖視圖。圖2是沿圖I中A-A線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和結構,現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請參閱圖I和圖2所示,本技術的集裝箱船包括主船體I、錨鏈艙2以及污水阱3,還可以包括加強構件4。所述主船體I包括艏樓甲板11以及二甲板12,還可包括船體外板13。所述艏樓甲板11以及所述二甲板12上下平行間隔設置在所述主船體I的首部。所述二甲板12上可間隔設置有多根大致沿著主船體I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縱向構件121,所述二甲板12上還可間隔設置有多根大致沿著主船體I的寬度方向延伸的橫向構件(圖中未示出)。所述船體外板13連接在所述艏樓甲板11以及所述二甲板12的外邊沿。所述錨鏈艙2設置在所述主船體I的首部內側且頂部與所述艏樓甲板11相平齊,所述錨鏈艙2的艙壁可垂直于所述艏樓甲板11以及所述二甲板12,所述錨鏈艙2在所述二甲板12上的投影可呈圓形。所述污水阱3在所述二甲板12上的投影可呈包住所述錨鏈艙2的圓形投影的梯形。所述污水阱3的高度可為O. 8nTlm,以使得維修人員可進入進行檢修。所述污水阱3包括頂壁31以及側壁32。所述頂壁31與所述錨鏈艙2的底端相連,所述側壁32連接在所述頂壁31的外沿與所述二甲板12之間,在水平方向上所述頂壁31連同連接在其下方的所述偵_ 32 —起向錨鏈艙2外推伸,以超出所述錨鏈艙2的底端外沿,從而充分利用水平四周的閑置空間來增加污水阱3的內部艙容。所述頂壁31可與所述二甲板12相平行,所述頂壁31的一側可一直延伸至所述船體外板13處。所述頂壁31上可開設有至少一個檢修用的人孔311。所述側壁32可垂直于所述艏樓甲板11以及所述二甲板12。為了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結構保證污水阱3底部的結構強度,比較好的設置方式為將所述污水阱3上沿主船體I的長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側壁32承托于所述縱向構件121上,還可以將所述污水阱3沿主船體I的寬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側壁32承托于所述橫向構件上。所述加強構件4連接在位于所述污水阱3下方的所述二甲板12的下表面上,以對所述污水阱3底部的結構進行加強。本技術的集裝箱船將其首部內側的錨鏈艙與污水阱設計為分體的結構,并且使得污水阱在水平方向外擴,從而在不增加錨鏈艙內徑以及錨鏈艙與污水阱整體高度的前提下充 分利用了周圍的閑置空間,因此可同時滿足錨鏈艙及污水阱的容積要求。然而,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可行實施例,并非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故凡運用本技術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出的等效結構變化,均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集裝箱船,包括主船體、設置在所述主船體的首部內側的錨鏈艙以及污水阱,所述主船體的首部上下平行間隔設置有艏樓甲板以及二甲板,所述錨鏈艙的頂部與所述艏樓甲板相平齊,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阱包括頂壁以及連接在所述頂壁的外沿與所述二甲板之間的側壁,所述頂壁與所述錨鏈艙的底端相連,且在水平方向上所述頂壁連同連接在其下方的所述側壁一起向錨鏈艙外推伸,以超出所述錨鏈艙的底端外沿。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集裝箱船,其特征在于,所述錨鏈艙的艙壁以及所述污水阱的側壁垂直于所述艏樓甲板以及所述二甲板,所述污水阱的頂壁與所述二甲板相平行。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集裝箱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船體的首部還設置有連接在艏樓甲板以及二甲板的外邊沿的船體外板,所述污水阱的頂壁的一側一直延伸至所述船體外板處。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集裝箱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甲板上間隔設置有多根大致沿著主船體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縱向構件,所述污水阱上沿主船體的長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側壁承托于所述縱向構件上。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集裝箱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甲板上間隔設置有多根大致沿著主船體的寬度方向延伸的橫向構件,所述污水阱上沿主船體的寬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側壁承托于所述橫向構件上。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集裝箱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阱的高度為O.8nTlm。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集裝箱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阱的頂壁上開設有至少一個檢修用的人孔。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集裝箱船,其特征在于,所述錨鏈艙在所述二甲板上的投影呈圓形,所述污水阱在所述二甲板上的投影呈包住所述圓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集裝箱船,包括主船體、設置在所述主船體的首部內側的錨鏈艙以及污水阱,所述主船體的首部上下平行間隔設置有艏樓甲板以及二甲板,所述錨鏈艙的頂部與所述艏樓甲板相平齊,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阱包括頂壁以及連接在所述頂壁的外沿與所述二甲板之間的側壁,所述頂壁與所述錨鏈艙的底端相連,且在水平方向上所述頂壁連同連接在其下方的所述側壁一起向錨鏈艙外推伸,以超出所述錨鏈艙的底端外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新,馮雪源,郭海強,孫建,施雷,陶美珍,羅昆,
申請(專利權)人:中集船舶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