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汽車的貨廂翻轉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貨廂翻轉防護裝置,包括支撐臂、支撐臂固定支耳、貨廂支耳、車橋支耳;貨廂支耳設置于貨廂上;車橋支耳設置于車橋上;支撐臂的頭端通過可拆方式與貨廂支耳連接,支撐臂尾端與車橋支耳連接;支撐臂固定支耳沿支撐臂整體結構的路徑設置于車橋上,通過可拆方式與支撐臂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支撐臂對翻轉到位的貨廂進行支撐定位,期間可關閉動力進行維修工作,維修完畢后,拆除支撐臂與貨廂之間的連接,并將支撐臂通過車橋支耳及支撐臂固定支耳鎖定在車橋上即可,解決了重型礦用車維修時需將貨廂翻轉并固定的問題,不但增加了貨廂翻轉后固定的安全性,節約了能源,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省時、省力。(*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汽車的貨廂翻轉
,尤其適用于在重型礦用車上使用。
技術介紹
現有的汽車貨廂翻轉裝置,在汽車維修保養需穩定貨廂位置時,多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采用舉升油缸維持舉升狀態;另一種是采用防護裝置鎖定位置。現有技術中采用的上述兩種方式在實際應用中分別存在下述問題I.采用油缸維持舉升位置的方式,要求汽車為液壓泵持續提供動力以保持油壓穩 定,既浪費能源又存在一定安全隱患。2.采用防護裝置鎖定位置的方式,多采用圓環鏈條加掛環或鋼纜加掛環的形式,使用時需將一端掛環從貨廂底板的支耳上取下,將其連接固定在汽車車橋或車架的支耳上,使用完后需取下固定在汽車車橋或車架的支耳上掛環,將其與原貨廂底板的支耳連接固定,期間均需登高作業,操作費力且不方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貨廂翻轉防護裝置,它采用支撐臂對翻轉到位的貨廂進行支撐定位,使汽車在翻轉狀態期間可關閉動力進行維修工作,從而在保證貨廂狀態穩定的基礎上節約了能源;維修完畢后,拆除支撐臂與貨廂之間的連接,并將支撐臂通過車橋支耳及支撐臂固定支耳鎖定在車橋上即可使本裝置處于存放位置,使得本裝置由存放位置到工作位置之間的轉換非常方便、安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貨廂翻轉防護裝置,包括支撐臂、支撐臂固定支耳、貨廂支耳、車橋支耳;所述貨廂支耳設置于貨廂上;所述車橋支耳設置于車橋上;所述支撐臂的頭端通過可拆方式與貨廂支耳連接,支撐臂尾端與車橋支耳連接;所述支撐臂固定支耳沿支撐臂整體結構的路徑設置于車橋上,通過可拆方式與支撐臂連接。對上述基礎結構進行優選的技術方案為,還包括第一銷軸和插銷;所述支撐臂與所述貨廂支耳之間通過所述第一銷軸連接,銷軸的端部設置有所述插銷。對上述優選方案進行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貨廂支耳呈叉形結構,叉形結構的下端設置有限位塊;所述叉形結構上橫向開設有第一銷軸安裝孔;所述支撐臂的頭端開設有通孔;所述第一銷軸的頭端設置有插銷安裝孔,第一銷軸的尾端設置有外徑大于貨廂支耳上第一銷軸安裝孔孔徑的拉手;第一銷軸的頭端穿過貨廂支耳上的銷軸安裝孔和支撐臂頭端的通孔后,通過所述插銷安裝孔與所述插銷連接。對上述方案進行更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插銷為具有兩個自由端的包括η字型結構的彈簧鋼絲插銷,至少一個所述自由端具有向η字型外側的拐角結構,所述拐角結構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一銷軸尾端上插銷安裝孔的孔徑。對上述方案進行再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還包括第二銷軸;所述支撐臂與所述車橋支耳之間通過所述第二銷軸連接。更加優選的技術方案為,還包括螺栓、螺母;所述支撐臂固定支耳呈叉形結構,所述叉形結構的支撐臂固定支耳上橫向開設有螺栓安裝孔;所述支撐臂上設置有與支撐臂固定支耳相連接的凸塊,所述凸塊上開設有通孔;所述螺栓穿插于叉形結構的支撐臂固定支耳一側的螺栓安裝孔、支撐臂凸塊上的通孔、叉形結構的支撐臂固定支耳另一側的螺栓安裝孔中,并與所述螺母鎖緊連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技術通過支撐臂對翻轉到位的貨廂進行支撐定位,使汽車在翻轉狀態期間可關閉動力進行維修工作,在保證貨廂狀態穩定的基礎上節約了能源,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采用油缸維持舉升位置的方式時,汽車需要為液壓泵持續提供動力以保持油壓穩定,既浪費能源又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的問題。2.本技術在存放位置與工作位置之間的轉換只需通過旋轉支撐臂,工作時,將支撐臂的頭端與貨廂支耳通過可拆方式連接,支撐臂的尾端與車橋支耳連接即可;工作后,拆除支撐臂頭端與貨廂支耳間的連接,將支撐臂靠向車橋,通過車橋上的支撐臂固定支耳和車橋支耳共同對支撐臂進行固定即可。使得本裝置收放自如,操作簡單、安全可靠,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采用防護裝置鎖定位置的方式時,需登高作業,操作費力且不方便的問題。本技術通過支撐臂以可拆方式對翻轉到位的貨廂進行支撐定位,期間可關閉動力進行維修工作,解決了重型礦用車維修時需將貨廂翻轉并固定的問題,不但增加了貨廂翻轉后固定的安全性,節約了能源,而且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省時、省力。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圖2為圖I的A-A向剖面視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存放狀態示意圖;圖4為圖3的B-B向剖面視圖。其中,I-貨廂,2-貨廂支耳,3-第一銷軸,4-限位塊,5-插銷,6-支撐臂,7-支撐臂凸塊上開設的通孔,8-支撐臂固定支耳,9-車橋支耳,10-鎖緊螺栓,11-車橋,12-第一銷軸尾部的拉手,13-第二銷軸,14-擋板,15第二銷軸尾部的限位臺階,16-螺母,17-螺栓。具體實施方式為進一步闡述本技術為達成預定技術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技術提出的貨廂翻轉防護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及工作原理進行詳細說明。如圖I所示,本技術提供的貨廂翻轉防護裝置,包括支撐臂6、支撐臂固定支耳8、貨廂支耳2和車橋支耳9。其中,貨廂支耳2與貨廂I相連,車橋支耳9與車橋11相連,支撐臂6的尾端與車橋支耳9連接,支撐臂6頭端通過可拆方式與貨廂支耳2連接,支撐臂固定支耳8沿支撐臂6整體結構的路徑設置在車橋11上,通過可拆方式與支撐臂6連接。使用時,將支撐臂6的頭端通過可拆方式與貨廂支耳2連接,由于支撐臂6的尾端與車橋11連接,從而使支撐臂6以車橋為支撐座撐住貨廂1,此時無需動力維持貨廂的翻轉狀態;當維修完成后,拆除支撐臂6與貨廂支耳2之間的連接,使支撐臂6向車橋11靠攏,并通過可拆方式將支撐臂6固定在支撐臂固定支耳8上,即可將本裝置處于存放狀態。如圖I-圖3所示,為了實現快速拆裝,支撐臂6與貨廂支耳2之間可以采用第一銷軸3和插銷5來實現可拆方式連接。本實施例中是采用如下具體結構實現的貨廂支耳2的結構為叉形結構,為加固支撐臂6與貨廂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在貨廂支耳2的叉形結 構的下端設置有限位塊4。叉形結構上橫向開設有第一銷軸安裝孔;支撐臂6的頭端開設有通孔;第一銷軸3的頭端設置有插銷安裝孔,第一銷軸的尾端設置有外徑大于貨廂支耳上銷軸安裝孔孔徑的拉手12。使用時,將支撐臂6的頭端卡入貨廂支耳2的叉形結構中,支撐臂6頭端的下部受限位塊4限位,將第一銷軸3的頭端穿過貨廂支耳2上的第一銷軸安裝孔和支撐臂6頭端的通孔后,通過插銷安裝孔與插銷5連接。如圖I、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采用的插銷5為具有兩個自由端的包括η字型結構的彈簧鋼絲插銷.其中,至少一個自由端具有向η字型外側的拐角結構,拐角結構的長度小于第一銷軸尾端上插銷安裝孔的孔徑,這樣可以通過外力將插銷的兩個自由端往相向的方向捏時,可以使兩個自由端的頭部小于第一銷軸3上的插銷安裝孔的孔徑,從而順利完成安裝。為了使本裝置的收、放操作更加簡易,支撐臂6與車橋支耳9之間通過第二銷軸13連接。車橋支耳9也為叉形結構,叉形結構上橫向開設有第二銷軸安裝孔;支撐臂6的尾端開設有通孔本實施例中的第二銷軸13呈一端具有大于第二銷軸安裝孔孔徑的限位臺階;第二銷軸13的小頭端穿過車橋支耳上的第二銷軸安裝孔和支撐臂尾端的通孔,通過緊固螺栓10與擋板14緊固連接。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采用的支撐臂固定支耳8也呈叉形結構,叉形結構的支撐臂固定支耳8上橫向開設有螺栓安裝孔;支撐臂6上設置有與支撐臂固定支耳8相連接的凸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貨廂翻轉防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臂、支撐臂固定支耳、貨廂支耳、車橋支耳;所述貨廂支耳設置于貨廂上;所述車橋支耳設置于車橋上;所述支撐臂的頭端通過可拆方式與貨廂支耳連接,支撐臂尾端與車橋支耳連接;所述支撐臂固定支耳沿支撐臂整體結構的路徑設置于車橋上,通過可拆方式與支撐臂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俊達,劉昊,楊霞,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航天三江集團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