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光學觀察裝置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補盲鏡,包括:鏡體;鏡體通過鏡架設置于汽車駕駛室的前側方向;鏡體的鏡面朝向駕駛室平臺下部,前車輪的前部區域,并且,鏡面處于駕駛員正常駕駛狀態時的可視范圍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為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的主要盲區提供補盲作用,使駕駛員在正常行駛過程中,通過查看鏡體就可獲知該主要盲區的路況信息,從而及時作出判斷,提高行駛安全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成本低、易于制作、使用效果好,適于推廣應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光學觀察裝置
,特別涉及一種補盲鏡。
技術介紹
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多用在露天煤礦,行駛道路干線為礦山等級路;支線和臨時道路多為碎石泥土混和、表面凸凹不平、多塵或泥濘的非等級道路,環境惡劣;且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多體型龐大,車高可致5 - 8米,車寬可達5-7. 5米,在行駛中甚至可以輕松碾壓一輛普通小轎車,尤其大噸位礦用車通常會有駕駛室平臺,普通后視鏡加下視鏡的結構很難實現全車無盲區。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盲區主要在駕駛室平臺下部,前輪前部區域,礦用車正常工作時會經常面臨起步、停機以及在復雜路面行駛的狀況,前輪處若有障礙、危險會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甚至人員傷亡。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補盲鏡,它具有基于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的使用情況,通過鏡架將鏡體設置在汽車駕駛室的前側方向,將駕駛室平臺下部,前車輪的前部的區域,通過鏡體折射至駕駛員可視范圍內的,使駕駛員在行駛過程中通過觀察本裝置隨時獲知該區域的路況,從而使駕駛員能有效迅速的做出判斷,提高行駛安全性的特點。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補盲鏡,包括鏡體;所述鏡體通過所述鏡架設置于汽車駕駛室的前側方向;鏡體的鏡面朝向駕駛室平臺下部,前車輪的前部區域,并且,所述鏡面處于駕駛員正常駕駛狀態時的可視范圍內。對上述基礎結構進行優選的技術方案為,還包括鏡架;所述鏡體通過所述鏡架以高度可調的方式設置于汽車駕駛室的前側方向。對上述方案進行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鏡體通過所述鏡架設置的高度位于駕駛員水平視線正負50度角范圍內。對上述方案進行再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鏡架包括支架、套筒、球鉸;所述球鉸設置于所述套筒與所述鏡體之間;所述套筒連接所述支架。對上述方案進行再又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鏡架中的套筒包括第一夾塊、第二夾塊、第一螺栓、第二螺栓;所述第一夾塊中部的內側面呈與所述支架外壁相貼合的結構,夾塊的兩端均開設有由夾塊外側朝內側方向開設的螺栓孔,所述第一夾塊與所述第二夾塊結構一致;第一夾塊與第二夾塊以各自的內側面朝向支架外壁的方式對稱設置在支架兩側,所述第一螺栓經第一夾塊一端上的螺栓孔與第二夾塊一端上的螺栓孔鎖緊連接;所述第二螺栓經第一夾塊另一端上的螺栓孔與第二夾塊另一端上的螺栓孔鎖緊連接。 對上述方案進行更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鏡架設置于車身護欄上。對上述方案進行又更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還包括第三螺栓;所述鏡架呈U型結構,所述U型結構的兩個自由端上設置了堵頭,所述車身護欄上設置有與所述堵頭連接的連接塊,堵頭與所述連接塊通過所述第三螺栓緊固連接。更加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鏡體為平面鏡。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技術基于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的使用情況,通過鏡架將鏡體架設在駕駛室前側方向上,使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盲區的主要區域通過鏡體折射至駕駛員可視范圍內的,使駕駛員在行駛過程中通過觀察本裝置隨時獲知該區域的路況,從而使駕駛員能有效迅速的做出判斷,提高行駛安全性。2.本裝置中,鏡體通過鏡架以高度可調的方式設置于汽車駕駛室的前側方向,能夠根據駕駛員的身高對鏡體高度靈活調整;采用球鉸將鏡體與支架相連接,能夠根據駕駛員的座位設置的方向及駕駛員身高靈活調整鏡體的角度;將本裝置與整車護欄結合在一起 安裝,能夠更易于本裝置安裝與調整。將鏡架的支架采用螺栓與車身護欄緊固連接,能夠改變支架的角度和懸伸在車身外的長度。這樣的設置方式,能夠使本裝置不需要特殊工具,即可在長度方向、高度方向及旋轉角度上改變鏡體的位置。本技術能夠為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的主要盲區提供補盲作用,使駕駛員在正常行駛過程中,通過查看鏡體就可獲知該主要盲區的路況信息,從而及時作出判斷,提高行駛安全性。本技術結構簡單、成本低、易于制作、使用效果好,適于推廣應用。附圖說明圖I為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盲區的主要所在區域示意圖;圖2為將本裝置安裝于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上后的使用效果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I部放大示意圖。其中,I-套筒,2-支架,3-球鉸,4-鏡體,5-支架上的堵頭,6_第三鎖緊螺栓,7_車身護欄,8-盲區。具體實施方式為進一步闡述本技術為達成預定技術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技術提出的補盲鏡的具體實施方式及工作原理進行詳細說明。本技術是對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由于行駛環境復雜,使用工況惡劣,常規后視鏡無法顧及到重要視角,針對關鍵部位(前輪)消除盲區所設置的。本實施例中的駕駛室位于駕駛室平臺正中,故左右兩側均需布置本技術提供的補盲鏡,分別用來觀察兩側的路況。礦用車車身較高,難以觀察,并在車輛前輪前部容易出現危險的區域,如附圖I所示的盲區8,盲區8的位置幾乎在駕駛員正下方。針對此盲區8設置本技術的位置。如圖3所示,本技術包括鏡體4和鏡架。鏡體4通過鏡架設置于汽車駕駛室的前側方向;鏡體的鏡面朝向駕駛室平臺下部,前車輪的前部區域,即盲區8,并且,鏡面處于駕駛員在正常駕駛狀態時的可視范圍內。優選的,將鏡體4的高度控制在位于駕駛員水平視線正負50度角范圍內,能夠使駕駛員更易于查看折射區情況,降低駕駛員觀測的疲勞度。如附圖2,本實施例中,鏡體4位于整車正前方,與駕駛員視角幾乎平齊,駕駛員可以通過鏡體4觀察到前輪前部的路況(附圖2中陰影為通過補盲鏡可觀察到的區域)。補盲鏡的鏡體4可以選取常規平面鏡,大小根據具體情況來選取。不同駕駛員出于身高等差異會有不同視角,針對此問題,將鏡體4通過鏡架以高度可調的方式設置在汽車駕駛室的前側方向。本實施例中所采用的鏡架包括支架2、套筒I、球鉸3。套筒I連接支架2,球鉸用于連接套筒I與鏡體4,使得轉鏡體4可以旋轉角度。本實施例中的套筒I包括第一夾塊、第二夾塊、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第一夾塊中部的內側面呈與支架2外壁相貼合的結構,夾塊的兩端均開設有由夾塊外側朝內側方向開設的螺栓孔,第二夾塊與第一夾塊結構一致。安裝時,將第一夾塊與第二夾塊以各自的內側面朝向支架外壁的方式對稱設置在支架兩側,再將第一螺栓經第一夾塊一端上的螺栓孔與第二夾 塊一端上的螺栓孔鎖緊連接、第二螺栓經第一夾塊另一端上的螺栓孔與第二夾塊另一端上的螺栓孔鎖緊連接。這樣能夠使套筒I沿支架2進行上下移動,改變補盲鏡高度。本實施例中的支架2呈U型結構,兩個自由端上設置了堵頭5,車身護欄7上固定了與堵頭5連接的連接塊,通過第三螺栓6將堵頭5與連接塊固定,從而使支架2設置在車身護欄7上,從而可以調整支架2的角度及懸伸在車身外的長度。通過這種連接方式,不需要特殊的工具,就可以在長度方向、高度方向及旋轉角度上改變補盲鏡的位置。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實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權利要求1.一種補盲鏡,其特征在于,包括鏡體,所述鏡體設置于汽車駕駛室的前側方向;鏡體的鏡面朝向駕駛室平臺下部,前車輪的前部區域,并且,所述鏡面處于駕駛員正常駕駛狀態時的可視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補盲鏡,其特征在于,包括:鏡體,所述鏡體設置于汽車駕駛室的前側方向;鏡體的鏡面朝向駕駛室平臺下部,前車輪的前部區域,并且,所述鏡面處于駕駛員正常駕駛狀態時的可視范圍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澤曄,唐先兵,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航天三江集團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