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能將坯件與回油隔離的雙金屬復合冷鐓機,包括有滑塊、床身、沖模、凹模、銅線裁切機構和銀線裁切機構。其特征在于:床身的下部(21)設有彼此獨立的坯件滑道(7)和回油滑道(8),凹模與沖模之間設有隔油圍欄(9),隔油圍欄將凹模與沖模之間的空間圍攏,形成能阻隔機油污染的鐓鍛空間(10),坯件滑道與隔油圍欄的下端出口連通,回油滑道位于隔油圍欄的下方,用以承接隔油圍欄外表面被攔截的機油。隔油圍欄能阻擋冷鐓機運動副中的潤滑機油在工作過程中濺入鐓鍛空間內。而坯件在重力作用下跌落,從坯件滑道滑出,以清潔無油的狀態脫離冷鐓機。使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技術鐓鍛出的雙金屬復合坯件不僅免去了脫油清洗工序,還提高了雙金屬結合面的粘接力。(*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能將導電材料銅、銀或其合金鐓鍛成鉚釘狀的電器觸點的雙金屬復合冷鐓機,尤其涉及一種能將坯件與回油隔離的雙金屬復合冷鐓機。
技術介紹
在電器制造行業中,各種開關、接觸器、繼電器、倍率器中廣泛使用著被稱之為“觸點”的配件。觸點呈鉚釘狀,在電器中成對使用,當一對觸點接觸時,該對觸點便成為了導電通路;當該對觸點分開時,該對觸點便成為了導電斷路。歷史上,在較長的時間里使用純銀制造觸點。伴隨著雙金屬復合技術的誕生,銅、銀(含合金)復合觸點便成了電器制造業的主流配件。復合觸點是以銅為主材的觸點,盡管銀材料所占比例極低,但其性能與整體純銀觸點無異,而其成本僅為整體純銀觸點的數分之一。雙金屬復合冷鐓機便是鐓鍛銅、銀復合觸點的生產設備。·如一專利號為ZL03229298. 8(公告號為CN2610472Y)的中國技術專利《雙金屬冷繳復合自動機》披露了這樣一種雙金屬冷繳復合自動機,它由電機、機架、設置在機架上并經傳動機構受電機傳動的雙線送料裝置、雙線切料裝置、移模裝置、鐓鍛裝置及頂出裝置組成。雙線送料裝置是將二種金屬材料線材經送料輪送入雙線切料裝置;雙線切料裝置是將二種被定位的金屬材料線材切斷,送至模具前,為鐓鍛做準備;鐓鍛裝置包括初鐓和復鐓,初鐓使工件初變形,復鐓使二種金屬線材復合變形成為復合觸頭;移模裝置是將初鐓模和復鐓模上下移動,使之完成初變形和復合成形;頂出裝置是將鐓鍛完成后的工件推出模具。積極效果在于可將二種不同的金屬在冷態下復合變形,成為復合觸頭,節約貴金屬,降低觸頭成本,性能達到原整體貴金屬性能。當前觸點制造業使用的雙金屬復合冷鐓機均使用機油作為各運動副的潤滑劑,尚無例外。機油從機油泵中壓出,注入各摩擦面用來滿足潤滑要求,注入摩擦面的機油從摩擦面縫隙滲出成為回油再次進入機油泵。作為潤滑劑的機油在雙金屬復合冷鐓機中遵循著從壓力油到回油再到壓力油的過程,周而復始。在這個循環過程的同時,作為原材料的銅線、銀線被定量切斷,通過鐓鍛,復合成鉚釘狀的坯件,回油在各運動副的擠壓下會濺入鐓鍛空間,與坯件從同一滑道中滑出。滑道具有一定長度,其末端的浙油篩面能將坯件與回油分離。回油從浙油篩孔中滴下;沾染著機油膜的坯件從浙油篩面上滑落,墜入成品箱。該坯件欲成為電器制造業的觸點,則必須通過脫油處理工序去除其上的油膜。使用上述雙金屬復合冷鐓機生產的銅、銀(含合金)復合觸點由于機油沾染的原因,銅、銀(含合金)結合面的粘接力不穩定。其影響因素有三鐓鍛過程中有機油濺入結合面;坯件上沾染的機油油膜滲入結合面;坯件作脫油處理時,溶劑及高溫影響結合面。盡管雙金屬復合冷鐓機的用戶對“隔油鐓鍛”設備有很高的期待,但至今未止,專利技術人仍未檢索到有關設備制造企業關注“隔油鐓鍛”技術的報導,也未檢索到“隔油鐓鍛”技術方面的專利文獻。因而,現行的復合觸點生產仍停留在“混油鐓鍛”、“鐓后脫油”的傳統技術上。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結構新穎的雙金屬復合冷鐓機,該冷鐓機給銅線和銀線提供了清潔的鐓鍛空間,確保鐓鍛出的產品與機油完全隔離,防止產品被機油污染。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能將坯件與回油隔離的雙金屬復合冷鐓機,包括有滑塊、床身、沖模、凹模、銅線裁切裝置和銀線裁切裝置,凹模固聯在床身的前部;滑塊被床身上的導軌所約束而構成僅能前后滑移的移動副,沖模固聯在滑塊上;銅線裁切裝置與床身組成能左右滑移的移動副,該刀可將作為原材料之一的銅線定量切斷,并送至凹模的型腔處,銀線裁切裝置與床身組成移動副,該刀可將作為原材料之二的銀線定量切斷,并送至凹模的型腔處;其特征在于所述床身的下部設有彼此獨立的坯件滑道和回油滑道;所述凹模與沖模之間設有由數塊板料所圍成的隔油圍欄,該隔油圍欄將凹模與沖模之間的空間圍攏形成能阻隔機油污染的鐓鍛空間,在該鐓鍛空間內,所述銅線和銀線被沖模與凹模鐓鍛施壓復合成為坯件,所述坯件滑道與隔油圍欄的下端出口連通用以承接從鐓鍛空間跌落的坯件,所述回油滑道位于隔油圍欄的下方用以承接附著在隔 油圍欄的外表面并順勢下流的機油。上述隔油圍欄至少具有后壁、溜坯面、左側壁和右側壁,左側壁和右側壁位于后壁的左右兩側并向前延伸,溜坯面位于后壁的下方并與左側壁和右側壁的底邊連接,所述凹模位于左側壁和右側壁之間,所述后壁的上邊開有供沖模穿過的缺口,所述溜坯面伸入坯件滑道內并與坯件滑道的底面固聯,左側壁和右側壁的前邊沿則與床身的內前壁接觸,所述銅線裁切裝置中的銅線切刀擦著右側壁的上邊沿穿過,所述銀線裁切裝置中的銀線切刀擦著左側壁的上邊沿穿過。隔油圍欄的后壁主要起到阻擋移動副中的機油在工作過程中濺入鐓鍛空間內,而左側壁和右側壁一方面防止機油飛濺進入凹模與沖模之間的鐓鍛空間,另一方面防止鐓鍛成型時坯件迸彈逃逸出隔油圍欄,進一步避免坯件沾有機油。上述坯件滑道與回油滑道的出口方向彼此反向,其中,坯件滑道的出口向前伸出床身的前側壁,回油滑道的出口向后伸出床身的后側壁,回油滑道位于坯件滑道的下方。該坯件滑道與回油滑道設置方式最為合理,更能保證坯件不會被機油污染。當然坯件滑道與回油滑道還可采用以下方式設置上述坯件滑道與回油滑道的出口方向相同,即坯件滑道與回油滑道的出口均向前伸出床身的前側壁,同時回油滑道位于坯件滑道的下方,兩者處于不同的層次。上述坯件滑道與回油滑道的出口方向互成一定角度分布,其中,坯件滑道的出口向前伸出床身的前側壁,所述回油滑道的出口側向伸出床身的左側壁或右側壁。綜上所述,坯件滑道與回油滑道的出口可以是同方向,亦可是異方向,還可以是成一定角度分布,根據需要靈活安排。為有效回收機油,巧妙儲藏機油,上述床身的下部具有基座,基座內具有儲油池,基座的上端面為外四周高中間低的導油斜面,基座的上端面上設有回油座,回油座的內腔與基座內的儲油池連通,回油座的側壁上開有回油口,基座的后部將儲油池內的機油抽出的機油泵。隔油圍欄的外表面能有效阻擋機油進入其內,被其阻擋的機油附著在隔油圍欄的外表面并順勢下流,進而滴下,滴落在回油滑道上,順著回油滑道的斜面,這些機油流淌到基座的上端面上,機油順著導油斜面通過回油座的回油口進入儲油池內,這些回流的機油通過機油泵再次被壓入油路系統,循環使用的機油滿足了各摩擦面的潤滑要求。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在隔油圍欄所圍成的鐓鍛空間內,凹模與沖模的鐓鍛動作將兩種金屬復合,鐓鍛成為鉚釘狀的坯件,隔油圍欄能有效阻擋移動副中的機油在工作過程中濺入鐓鍛空間內,被阻擋的機油沿隔油圍欄外表面順勢下流,滴落在回油滑道上,而坯件在重力作用下跌落,通過隔油圍欄的下端出口墮入坯件滑道,從坯件滑道滑出,以清潔無油的狀態脫離雙金屬復合冷鐓機,這種干凈的坯件可以直接裝配電器,省去了現有技術中的脫油清洗工序,這樣不僅節約了工時、省去了脫油溶劑的消耗,而且提高了雙金屬結合面的粘接力。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達到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和節能環保的三重目的。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整機結構立體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整機結構俯視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中隔油圍欄、坯件滑道、回油滑道和床身下部的位置圖(前側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中隔油圍欄、坯件滑道、回油滑道和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能將坯件與回油隔離的雙金屬復合冷鐓機,包括有滑塊(1)、床身(2)、沖模(3)、凹模(4)、銅線裁切裝置(5)和銀線裁切裝置(6),凹模(4)固聯在床身(2)的前部;滑塊(1)被床身(2)上的導軌所約束而構成僅能前后滑移的移動副,沖模(3)固聯在滑塊(1)上;銅線裁切裝置(5)與床身(2)組成能左右滑移的移動副,該銅線裁切裝置(5)可將作為原材料之一的銅線定量切斷,并送至凹模(4)的型腔處,銀線裁切裝置(6)與床身(2)組成移動副,該銀線裁切裝置(6)可將作為原材料之二的銀線定量切斷,并送至凹模(4)的型腔處;其特征在于:所述床身(2)的下部(21)設有彼此獨立的坯件滑道(7)和回油滑道(8);所述凹模(4)與沖模(3)之間設有由數塊板料所圍成的隔油圍欄(9),該隔油圍欄(9)將凹模(4)與沖模(3)之間的空間圍攏形成能阻隔機油污染的鐓鍛空間(10),在該鐓鍛空間(10)內,所述銅線和銀線被沖模(3)與凹模(4)施壓復合成坯件,所述坯件滑道(7)與隔油圍欄(9)的下端出口連通用以承接從鐓鍛空間跌落的坯件,所述回油滑道(8)位于隔油圍欄(9)的下方用以承接附著在隔油圍欄(9)的外表面并順勢下流的機油。...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范大勇,陳波,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市鄞州海鷹冷鐓機械廠,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