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切削鑲刀、具有該切削鑲刀的切削工具及使用該切削工具制造切削加工物的方法。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的鑲刀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分別與所述上表面及所述下表面連接且具有相互鄰接的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的側面;具有位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第一側面的交線部的主切削刃及位于所述第一側面和所述第二側面的交線部的副切削刃的切削刃,所述第一側面具有位于厚度方向的中央區域的第一約束面和位于所述第一約束面和所述主切削刃之間且相對于所述第一約束面及所述主切削刃凹下的前刀面,在側視下,所述主切削刃和所述第一約束面之間的距離隨著接近所述副切削刃變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
技術介紹
作為以往的切削鑲刀,在日本特開2010-64224號公報及美國專利第7494393號說明書中,公開了在切削刃和約束面之間具有斷屑槽的結構。然而,如上述公開那樣在約束面和斷屑槽形成于同一面內的切削鑲刀中,由切削刃生成的切屑容易與約束面沖突,因此難以確保穩定的切屑排出性,另外,約束面磨損而不 易確保約束穩定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課題之一在于提供一種減少切屑向約束面的沖突的。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切削鑲刀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分別與所述上表面及所述下表面連接且具有相互鄰接的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的側面;具有位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第一側面的交線部的主切削刃及位于所述第一側面和所述第二側面的交線部的副切削刃的切削刃,所述第一側面具有位于厚度方向的中央區域的第一約束面和位于所述第一約束面和所述主切削刃之間且相對于所述第一約束面及所述主切削刃凹下的前刀面,在側視下,所述主切削刃和所述第一約束面之間的距離隨著接近所述副切削刃變大。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切削工具具有上述那樣的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切削鑲刀和安裝所述切削鑲刀的刀夾。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包括使上述那樣的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切削工具旋轉的工序;使旋轉的所述切削工具的所述切削刃與被切削件接觸的工序;使所述切削工具離開所述被切削件的工序。專利技術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切削鑲刀,雖然在第一側面的主切削刃的內側除了前刀面以外還形成第一約束面,但主切削刃和第一約束面之間的距離隨著接近副切削刃而變大。由此,在主切削刃中的成為用于生成切屑的主要部分的副切削刃區域能夠有效地抑制切屑與第一約束面沖突,因此能夠減少第一約束面的磨損。正因為如此,在使用第一側面及與其對應的切削刃進行了切削加工后,例如在使用第二側面及與其對應的切削刃進行切削加工時即使為使用第一約束面將鑲刀安裝于刀夾的情況,也能夠確保第一約束面(鑲刀)和刀夾的約束穩定性。附圖說明圖I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切削鑲刀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圖I所示的切削鑲刀的圖,(a)是俯視圖(上面圖),(b)是從(a)的箭頭A方向即第一側面側觀察的側視圖。圖3是表示用于安裝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切削鑲刀的刀夾的圖,(a)是側視圖,(b)是從與(a)不同角度觀察的側視圖,(C)是前端視圖。圖4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切削工具的圖,(a)是立體圖,(b)是側視圖。圖5是放大表示圖4(b)的切削工具的前端部的局部放大圖。圖6(a) (C)是按工序順序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 〈切削鑲刀〉以下,參照圖I及圖2對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切削鑲刀(以下,有時稱為“鑲刀”)進行詳細的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鑲刀I如圖I及圖2所示那樣在俯視下為大致三角形狀。根據大致三角形狀的鑲刀1,如后述那樣,在安裝于刀夾10時能夠兼備兩個優點,即,以形成具有較大的正的軸向前角的方式配置主切削刃51和以形成具有較大的后角的方式配置后刀面41c。需要說明的是,鑲刀I的形狀并不限定于此,在俯視下,例如能夠設為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八邊形等大致多邊形的板狀。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只要不特別記載,俯視是指朝向在下述說明的上表面2觀察鑲刀I的狀態。本實施方式涉及的鑲刀I大致具有上表面2 ;下表面3 ;貫通上表面2及下表面3之間的貫通孔6 ;分別與上表面2及下表面3連接的側面4 ;以及位于上表面2和側面4的交線部的切削刃5。側面4具有第一側面41,切削刃5具有主切削刃51。需要說明的是,在鑲刀I中,將俯視下的大致三角形狀的一邊的大小例如設為10 20mm左右即可,另外,將從上表面2至下表面3的厚度例如設為4 8mm左右即可。另外,鑲刀I例如能夠使用超硬合金、陶瓷或金屬陶瓷等硬質材料或者用PVD或CVD等手段在這些母材料上包覆TiC、TiN、TiCN或Al2O3等硬質膜的材料。從耐崩刀性及包覆層的穩定性的觀點出發,優選使用在超硬合金上進行了 PVD包覆的材料。以下,依次對鑲刀I的各構成要素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上表面2和下表面3具有相同的結構,因此只要不需要特別說明,在以下省略下表面3的說明。上表面2在貫通孔6的周圍且遠離主切削刃51的部位具有在側視下與主切削刃51相比位于上方的平坦面21。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只要不特別記載,側視是指朝向第一側面41觀察鑲刀I的狀態。另外,貫通孔6為向圖3所示的刀夾10安裝鑲刀I時用于插入緊固螺釘或安裝用的螺栓的孔。貫通孔6位于上表面2的中央部。貫通孔6的中心軸和鑲刀I的軸心軸SI位于相同的位置。鑲刀I的中心軸SI是指貫通上表面2及下表面3之間的軸,是指在俯視下使鑲刀I旋轉時成為旋轉軸的軸。側面4如圖I所示那樣,具有依次鄰接的第一側面41、第二側面42及第三側面43。以各側面41、42、43中的第一側面41為例進行說明,第一側面具有第一約束面41a、前刀面41b及后刀面41c,其中,第一約束面41a具有作為相對于刀夾10進行安裝的安裝面的功能,前刀面41b具有所謂耙的功能,后刀面41c具有避開與被切削件100的接觸的功能。第二側面42與第一側面41同樣具有第二約束面42a、前刀面42b及后刀面42c。關于第三側面43,具有與第一側面41及第二側面42相同的結構。在構成側面4的三個面(第一側面41、第二側面42及第三側面)的周緣部分別形成切削刃5,主切削刃51位于上表面2及各側面41、42及43的交線部。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側面41、第二側面42及第三側面43具有相互相同的結構,因此,只要不需要特別的說明,在以下用對第一側面41的說明代替對第二側面42及第三側面的說明。在鑲刀I中,上表面2及下表面3平行,側面4被形成為與上表面2及下表面3大致垂直。其結果是,鑲刀I如后述那樣能夠將兩個面使用于切削加工。并且,鑲刀I為其第一側面41、第二側面42及第三側面43分別具有前刀面的鑲刀。另外,在下表面3及側面4 的交線部也形成主切削刃55。在用下表面3側的主切削刃55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能夠將上表面2的平坦面21作為向刀夾10安裝的安裝座面使用。由此,鑲刀I能夠使用分別在第一側面41、第二側面42及第三側面43的兩個部位、共計六個部位的拐角進行切削加工。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本實施方式的鑲刀I能夠將兩個面使用于切削加工,因此下表面3側的主切削刃55以能夠在使鑲刀I上下翻轉的狀態使用的方式成為使上表面2側的主切削刃51翻轉的形狀。即,鑲刀I在圖2(b)中具有以與中心軸SI中的上表面2和下表面3的中點垂直的線為中心旋轉對稱的結構。形成于各側面41、42及43的周緣部的切削刃5具有主切削刃51及副切削刃52。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I及圖2(b)所示那樣,主切削刃51及副切削刃52經由拐角切削刃53連接。本實施方式的鑲刀I能夠使用包括主切削刃51、副切削刃52及拐角切削刃53的拐角進行切削加工。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于各側面41、42及43的周緣部的切削刃5具有相互相同的結構,因此只要不需要特別的說明,在以下省略形成于第二側面42及第三側面43的周緣部的切削刃5的說明。主切削刃51位于第一側面41和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石寬久,吉田加代,
申請(專利權)人:京瓷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