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是有關于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觸控裝置與一顯示裝置。觸控裝置包括圖案化、透明的第一導電層,其包括一感應圖案與一防護圖案,其中感應圖案作為觸控裝置的一感應層,防護圖案作為顯示裝置的一靜電保護層。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觸控面板,特別是涉及一種低成本的觸控面板。
技術介紹
觸控面板(touch panel)結合了觸控技術與顯示技術,而普遍應用于電子裝置,例如電腦或手機中,同時作為輸入與顯不之用。觸控面板可分為外掛式觸控面板(on celltouch panel)與內嵌式觸控面板(in cell touch panel)兩種。外掛式觸控面板包括一觸控裝置與一顯示裝置;前者通常具有許多透明導線形成觸控感應單元(touch sensor),后者例如一液晶顯示器。內嵌式觸控面板則是將觸控感應單元或光感應單元(photosensor),結合于液晶顯示器的像素結構中。因為工藝步驟增加,外掛式觸控面板的制造成本通常較高。圖I與圖2說明制造成本增加的原因,其中圖I為一種現有習知邊界電場切換液晶顯示器(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的剖面圖,圖2顯示在圖I的顯示器上制作一·觸控裝置。首先參見圖1,邊界電場切換液晶顯示器主要具有一下基板10、一上基板20,以及一液晶層30設置于兩基板(1、11)之間。在下基板10的內表面,一共通電極11 (counterelectrode)設置于下基板10上;一柵極絕緣層12設置于共通電極11上;多個像素電極13設置于柵極絕緣層12上;以及一配向層14覆蓋多個像素電極13。共通電極11與像素電極13通常是由透明導電材質,例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制成,用于驅動液晶層30,且共通電極11與像素電極13之間的距離,小于上基板20與下基板10之間的距離。另外,下基板10還具有呈正交設置、但未繪出的多條掃描線(gate line)與數據線(data line)以定義出多個像素單元,以及一薄膜晶體管設置于掃描線與數據線的交界區域。在上基板20的內表面,多個黑矩陣21形成在上基板20的內表面;多個彩色濾光層22,包括紅(R)、綠(G)、藍(B)濾光層,分別設置于黑矩陣21之間;一覆蓋層23 (over coating)形成于黑矩陣21與彩色濾光層22上,以保護彩色濾光層22并使平坦化;一配向層24形成于覆蓋層23上。另外,于下基板10與上基板20的外表面上,通常設置有偏光板(未圖示)。當共通電極11與像素電極13具有不同電壓,可產生一邊緣電場(fringe field)驅動液晶。但是由于兩電極(11、13)都設置于下基板10上,會有靜電產生的問題;因此,通常會在上基板20的外表面,形成一透明導電層25,例如氧化銦錫,作為靜電防護層25。接著參見圖2,如果要在邊界電場切換液晶顯示器(FFS)上形成觸控感應單元(touch sensor),必須先形成一絕緣層40或覆蓋層40以隔離透明導電層25,接著依序形成透明導電層41、絕緣層42、透明導電層43、保護層44等等,以構成觸控感應單元。由以上說明可知,因為結構層數增加,導致工藝步驟與材料增加,進而導致良率降低與制造成本增加。因此,有需要提出一種新的、成本較低的觸控面板結構。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觸控面板在結構與使用上,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陷,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相關廠商莫不費盡心思來謀求解決之道,但長久以來一直未見適用的設計被發展完成,而一般產品又沒有適切結構能夠解決上述問題,此顯然是相關業者急欲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能創設一種新型的觸控面板,實屬當前重要研發課題之一,亦成為當前業界極需改進的目標。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具有較低的制造成本。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觸控面板,其包括一觸控裝置,用于偵測一觸控位置;一顯示裝置,位于該觸控位置下方;其中該觸控裝置包括一圖案化、透明的第一導電層,該第一導電層包括一第一感應圖案與一防護圖案,該第一感應圖案作為該觸控裝置的一感應層,該防護圖案作為該顯示裝置的一靜電保護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前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包一畫面周期,該畫面周期包括一像素期間與一感應期間,該像素期間用于驅動該顯示裝置的一液晶層,且提供一防護電壓給該防護圖案,該感應期間用于提供一感應電壓給該第一感應圖案。 前述的觸控面板,其還包括一透明的覆蓋層,位于該第一導電層上;一圖案化、透明的第二導電層,位于該覆蓋層上;該第一導電層、該覆蓋層、該第二導電層構成該觸控裝置的一觸控感應單元。前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的第二導電層包括一第二感應圖案與一浮接圖案。前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的第二感應圖案包括多個呈平行排列、且彼此間沒有電性連接的感應圖案導線;該浮接圖案包括多個呈平行排列、且并未連接電源的浮接次圖案,該浮接次圖案設置于該感應圖案導線之間。前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的第一感應圖案包括多個呈平行排列、且彼此間沒有電性連接的感應圖案導線;該防護圖案包括多個呈平行排列、彼此間電性連接的防護圖案導線,該防護圖案導線設置于該感應圖案導線之間。前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的防護圖案還作為該第一感應圖案的一浮接圖案(dummy pattern)。前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包括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以及一液晶層位于該上基板與該下基板之間,且該第一導電層位于該上基板相對于該下基板的外表面上。前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的下基板包括一共通電極與多個像素電極。前述的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包括一邊界電場切換液晶顯示器(FFS)或一共平面切換液晶顯不器顯不器(IPS)。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觸控面板至少具有下列優點及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相較于現有習知技術可減少至少兩個結構層,進而提升良率、降低制造成本。上述說明僅是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圖I為一種現有習知邊界電場切換液晶顯示器(Fringe Field Switching, FFS)的剖面圖。圖2顯示在圖I的顯示器上制作一觸控裝置示意圖。圖3顯示本專利技術較佳實施例觸控面板的剖面圖。圖4為圖3中第一導電層的仰視圖。圖5為圖3中第二導電層的仰視圖。圖6為圖3中結合第一導電層與第二導電層52的示意圖。圖7A為圖4至圖6所示觸控面板的驅動方法示意圖。圖7B為圖7A的一范例示意圖。 I顯示裝置2:觸控裝置 10下基板11共通電極 12柵極絕緣層13:像素電極 14:配向層20:上基板 21:黑矩陣22:彩色濾光層 23:覆蓋層24:配向層 25:透明導電層/靜電防護層30:液晶層 40:絕緣層/覆蓋層41:透明導電層 42絕緣層43:透明導電層 44保護層50:第一導電層 50a:感應圖案50b:防護圖案 50c:導線51:覆蓋層 52第二導電層52a·.感應圖案 52b:浮接圖案53:保護層 dl, d2, d3:浮接次圖案Gl, G2, G3…掃描線S:狹縫si, s2, s3…防護圖案導線 T:周期Tl:像素期間 TS:感應期間VA:可視區域 Vg:柵極電極Vs:感應電極Vp:防護圖案xl,x2, x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觸控裝置,用于偵測一觸控位置;一顯示裝置,位于該觸控位置下方;其中該觸控裝置包括一圖案化、透明的第一導電層,該第一導電層包括一第一感應圖案與一防護圖案,該第一感應圖案作為該觸控裝置的一感應層,該防護圖案作為該顯示裝置的一靜電保護層。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觸控裝置,用于偵測一觸控位置; 一顯示裝置,位于該觸控位置下方; 其中該觸控裝置包括一圖案化、透明的第一導電層,該第一導電層包括一第一感應圖案與一防護圖案,該第一感應圖案作為該觸控裝置的一感應層,該防護圖案作為該顯示裝置的一靜電保護層。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包一畫面周期,該畫面周期包括一像素期間與一感應期間,該像素期間用于驅動該顯示裝置的一液晶層,且提供一防護電壓給該防護圖案,該感應期間用于提供一感應電壓給該第一感應圖案。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 一透明的覆蓋層,位于該第一導電層上; 一圖案化、透明的第二導電層,位于該覆蓋層上; 該第一導電層、該覆蓋層、該第二導電層構成該觸控裝置的一觸控感應單元。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導電層包括一第二感應圖案與一浮接圖案。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許合,林松君,阮一中,葉長青,
申請(專利權)人: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