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聯合收割機,使車架通過簡單的結構具有充分的強度,增大變速箱體與發動機的配置位置之間的距離,以謀求前后平衡的穩定性。連接將左右一對履帶行駛裝置(2)的履帶架(20)連接的拱形連接部件(21)以支撐履帶架(20)的行駛部分支撐框架(12)設置為向車架(1)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11)的前方側突出,在向左右行駛部分支撐框架(12)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11)的前方側突出的部位跨設有變速箱支撐框架(13),以使變速箱體(7)支撐在該變速箱支撐框架(13)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聯合收割機,該聯合收割機在車架的下側配置有左右一對履帶行駛裝置,在所述車架的前端側設置有變速箱體。
技術介紹
作為如上所述的在車架的下側配置有左右一對履帶行駛裝置且在車架的前端側設置有變速箱體的聯合收割機,已知下述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 一種聯合收割機具有車架,該車架由沿著左右兩外側的橫向外側邊緣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設置的左右兩外側的前后朝向主框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設置以連接該左右兩外側的前后朝向主框架之間的橫向主框架、位于所述左右兩外側的前后朝向主框架之間且架設在前端側的橫向主框架與后端側的橫向主框架上的縱向框架形成為俯視時呈格子狀,變速箱體利用安裝托架安裝在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上(參照專利文件I)。專利文件I :(日本)特開2003 — 102236號公報(段落、、圖5、圖7)在這種聯合收割機中,為了提高深濕田中的作業性能,通過提高相對于履帶行駛裝置的車架的位置而增加車身高度,或者為了提高車身高度高的機體的前后平衡的穩定性,在離安裝在履帶行駛裝置的前端側的變速箱體遠的后方側配置發動機,謀求改善機體的前后平衡。為了將發動機設置在從支撐在車架中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上的變速箱體的位置向后方側離開的位置,需要將發動機從車架中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向后方側移動一定距離。但是,如果將發動機從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向后方側移動,則與此相關的其他裝置也需要向后方側移動,導致使車架整體變大,因而不優選移動發動機。在上述專利文件I所記載的結構中,從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向前方側延伸用于連接變速箱體的長托架,并且,通過橫跨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與駕駛部臺階的加強架以及包括從上方側吊起該加強架的桁架式框架等的前框體支撐連接在變速箱體的上部的連接支柱。S卩,在所述現有結構中,為了在比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靠近前方側的位置配置變速箱體,除了如上所述的從橫向主框架向前方側延伸的連接用長托架之外,還需要用于以充分的強度穩定地支撐變速箱體的大型加強結構,因而有使結構復雜化和大型化的傾向。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聯合收割機,通過改善車架的結構,使結構簡單且具有充分的強度,并且將變速箱體與發動機的配置位置之間的距離增大以謀求前后平衡的穩定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聯合收割機,在車架的下側配置有左右一對履帶行駛裝置,在所述車架的前端側設置有變速箱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具有前后朝向主框架,其沿著左右兩外側的橫向外側邊緣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設置;橫向主框架,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設置以連接左右兩外側的前后朝向主框架之間;左右一對行駛部分支撐框架,其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左右兩外側的前后朝向主框架靠近中央側 的部位沿著前后方向設置,將所述左右一對行駛部分支撐框架設置為相比所述車架中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向前方側突出,在所述左右一對行駛部分支撐框架的相比所述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向前方側突出的部位跨設有變速箱支撐框架,在該變速箱支撐框架上支撐有所述變速箱體。另外,優選為在所述左右一對行駛部分支撐框架上連接將左右一對履帶行駛裝置的履帶架之間連接的連接部件以支撐履帶架,所述連接部件在所述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的前方側與所述左右一對行駛部分支撐框架連接。另外,優選為所述連接部件在所述變速箱支撐框架的后方側與所述左右一對行駛部分支撐框架連接。另外,優選為在所述左右一對行駛部分支撐框架上連接將左右一對履帶行駛裝置的履帶架之間連接的拱形連接部件以支撐履帶架。另外,優選為支撐所述變速箱體的變速箱支撐框架的上表面在與所述左右一對行駛部分支撐框架的上表面高度相同的位置或者低于所述左右一對行駛部分支撐框架的上表面高度的位置與所述左右行駛部分支撐框架連接。另外,優選為在所述車架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側,在所述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的前方側位置設置有駕駛部臺階,將所述左右一對行駛部分支撐框架中的一側行駛部分支撐框架設置為支撐所述駕駛部臺階,并且,支撐所述駕駛部臺階的一側行駛部分支撐框架比另一側行駛部分支撐框架向前方側延伸得更長。另外,優選為在所述車架的左右方向上的設置有所述駕駛部臺階的一端側,且在所述變速箱支撐框架的后方側的橫向主框架上搭載有發動機,在該發動機的輸出軸與安裝在所述變速箱支撐框架上的變速箱體的所述輸入軸之間,設置有動力傳遞用皮帶傳動機構。另外,優選為所述皮帶傳動機構具有第一傳動皮帶,其卷掛在設置于所述發動機的輸出軸的輸出皮帶輪上;第二傳動皮帶,其卷掛在設置于所述變速箱體的輸入軸的輸入皮帶輪上;中繼皮帶輪,其分別卷掛有所述第一傳動皮帶和所述第二傳動皮帶,在所述變速箱支撐框架上立設有支撐體,該支撐體支撐將該中繼皮帶輪支撐的中繼軸。根據上述解決方案,具有以下作用與效果。利用將連接左右履帶架的拱形連接部件連接的強度構件即左右行駛部分支撐框架,使該左右行駛部分支撐框架相比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更向前方側突出,在跨設于相比該橫向主框架更向前方側突出的部分的變速箱支撐框架上支撐有變速箱體。這樣,通過利用將連接左右履帶架的拱形連接部件連接的強度構件即行駛部分支撐框架,使得即使增加行駛部分支撐框架相比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更向前方側突出的長度,也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確保充分的強度。并且,通過用變速箱支撐框架連接左右行駛部分支撐框架各自的突出部分,還能夠發揮加強左右行駛部分支撐框架突出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強度的作用,從而能夠提高變速箱體的支撐結構整體的強度。另外,由于拱形連接部件在相比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更靠近前方側的位置與相比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更向前方側突出的左右行駛部分支撐框架連接,因此,左右行駛部分支撐框架的相比橫向主框架更向前方側突出的部分的下方側被拱形連接部件支撐。由此,能夠在比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更靠近前方側的位置,且在離變速箱體更近的位置支撐左右行駛部分支撐框架,從而能夠增加支撐變速箱體的結構部分的強度。 另外,由于支撐變速箱體的對象是具有與行駛部分支撐框架的上表面同等或者以下的高度的上表面的變速箱支撐框架,因此,相對于在與履帶行駛裝置的位置關系中離地高度被限制的變速箱體,容易將車架的離地高度設定在較高的位置。也就是,即使用于支撐變速箱體的變速箱支撐框架與變速箱體的高度位置關系被設定在規定位置,只要將行駛部分支撐框架和車架的其他部分的高度設定在與變速箱支撐框架上表面同等或以上的高度即可,因此具有通過較高地設定車架的離地高度以容易獲得濕田性能良好的聯合收割機的優點。另外,由于支撐駕駛部臺階的一側行駛部分支撐框架比另一側行駛部分支撐框架向前方側延伸得更長,因此具有通過該向前方側延伸得更長的一側行駛部分支撐框架,能夠更好地支撐駕駛部臺階的優點。另外,由于在比變速箱支撐框架靠近后方側的橫向主框架上,在設置有駕駛部臺階的一側搭載有發動機,在該發動機的輸出軸與前方側的變速箱體的輸入軸之間設置有用于動力傳遞的皮帶傳動機構,因此,能夠在使發動機位于從變速箱體分開的后方側的狀態下向變速箱體側傳遞動力。另外,由于也能夠將用于支撐變速箱體的變速箱支撐框架作為用于支撐將中繼皮帶輪支撐起來的中繼軸的支撐體的安裝結構來利用,因此,能夠通過共用部件來謀求簡化結構。附圖說明圖I是全喂入聯合收割機的整體側視圖。圖2是全喂入聯合收割機的整體俯視圖。圖3是表示動力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聯合收割機,在車架(1)的下側配置有左右一對履帶行駛裝置(2),在所述車架(1)的前端側設置有變速箱體(7),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1)具有:前后朝向主框架(10),其沿著左右兩外側的橫向外側邊緣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設置;橫向主框架(11),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設置以連接左右兩外側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之間;左右一對行駛部分支撐框架(12),其在左右方向上比所述左右兩外側的前后朝向主框架(10)靠近中央側的部位沿著前后方向設置,將所述左右一對行駛部分支撐框架(12)設置為相比所述車架(1)中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11)向前方側突出,在所述左右一對行駛部分支撐框架(12)的相比所述前端位置的橫向主框架(11)向前方側突出的部位跨設有變速箱支撐框架(13),在該變速箱支撐框架(13)上支撐有所述變速箱體(7)。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乙宗拓也,松本健太,米田豐,西田和彥,長野文男,濱砂大吾,近藤博幸,小林宜泰,阿瀬勇,丸山純一,村山賢多,坂井孝次,日田定范,熊谷雅行,內孝廣,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久保田,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