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含有電荷傳輸性化合物和在溶劑中的溶解度高且具有受電子性的離子性化合物的有機電子材料。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有機電子材料的特征在于,含有電荷傳輸性化合物和離子性化合物,該離子性化合物的至少1個為下述通式(1b)~(3b)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任1種。式中,Y1~Y6各自獨立地表示二價連接基團,R1~R6各自獨立地表示吸電子性的有機取代基,且它們的結構中還可進一步具有取代基、雜原子,另外,R1、R2及R3或者R4~R6還可分別鍵合形成環狀或聚合物狀,L+表示一價陽離子。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有機電子材料、聚合引發劑及熱聚合引發劑、油墨組合物、有機薄膜及其制造方法、有機電子元件、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以下有時也稱作有機EL元件)、照明裝置、顯示元件以及顯示裝置。
技術介紹
有機電子元件是使用有機物進行電動作的元件,期待能夠發揮節能、低價、柔軟性等特長,作為代替現有的以硅為主體的無機半導體的技術而備受關注。 作為有機電子元件的一個例子,可舉出有機EL元件、有機光電轉換元件、有機晶體管等。有機電子元件中的特別是有機EL元件例如作為白熾燈、氣體填充燈的代替品在大面積固態光源用途中備受關注。另外,作為代替平板顯示器(FPD)領域的液晶顯示器(LCD)的最有力的自發光顯示器也備受關注,產品化正在發展。近年來,為了改善有機EL元件的發光效率和壽命,嘗試了在電荷傳輸性的化合物中混合受電子性化合物后進行使用。例如,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通過在空穴傳輸性高分子化合物中混合作為受電子性化合物的三(4-溴苯基六氯鋪酸銨)(tris (4-bromophenyIaminiumhexachloroantimonate) TBPAH),能獲得可低電壓驅動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另外,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利用真空蒸鍍法在空穴傳輸性化合物中混合作為受電子性化合物的氯化鐵(III) (FeCl3)后進行使用。另外,專利文獻3中公開了利用濕式成膜法在空穴傳輸性高分子化合物中混合作為受電子性化合物的三(五氟苯基)硼燒(tris (pentafluorophenyl)borane :PPB)后形成空穴注入層。這樣,可以認為產生由在向電荷傳輸性化合物混合受電子性化合物時生成的電荷傳輸性化合物的自由基陽離子與平衡陰離子所形成的化合物是重要的。另外,專利文獻4中作為電荷傳輸膜用組合物公開了由特定的鋁陽離子自由基構成的組合物。但是,這些文獻中對于利用本專利技術的離子性化合物作為受電子性化合物的內容并無記載。另一方面,有機EL元件由所用的材料及制膜方法出發,大致分為低分子型有機EL元件和高分子型有機EL元件這2種。高分子型有機EL元件的有機材料由高分子材料構成,與需要在真空體系下進行成膜的低分子型有機EL元件相比,由于能夠實施印刷或噴墨等的簡易成膜,因而是今后的大畫面有機EL顯示器中不可欠缺的元件。低分子型有機EL元件、高分子型有機EL元件在此之前都進行了精心的研究,但仍存在發光效率低、元件壽命短的大問題。作為解決該問題的一個方法,對于低分子型有機EL元件是進行了多層化。圖I表示經多層化的有機EL元件的一個例子。圖I中,承擔發光的層記為發光層1,在具有除此以外的層時,將與陽極2相接觸的層記為空穴注入層3、將與陰極4相接觸的層記為電子注入層5。進而,當在發光層I與空穴注入層3之間存在不同的層時,記為空穴傳輸層6,在發光層I與電子注入層5之間存在不同的層時,記為電子傳輸層7。另外,圖I中8為基板。低分子型有機EL元件由于是通過蒸鍍法進行制膜,因而通過一邊依次改變所用化合物一邊進行蒸鍍,可以容易地實現多層化。另一方面,高分子型有機EL元件由于是使用印刷或噴墨等濕式工藝進行制膜,因而在涂布上層時,會發生下層溶解的問題。因此,高分子型有機EL元件的多層化比低分子型有機EL元件難,無法獲得提高發光效率、改善壽命的效果。為了解決該問題,在此之前提出了數個方法。一個方法為利用溶解度差異的方法。 例如是由水溶性的聚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 PSS)構成的空穴注入層、使用甲苯等芳香族系有機溶劑制膜而成的發光層的2層結構所形成的元件。此時,由于PEDOT =PSS層不溶于甲苯等芳香族溶劑,因而可以制成2層結構。另外,非專利文獻I中提出了利用溶解度大大不同的化合物制成的3層結構的元件。另外,專利文獻5中公開了在PEDOT =PSS上導入被稱作夾層的層的3層結構的元件。另外,非專利文獻2 4、專利文獻6中為了克服這種課題,公開了利用硅氧烷化合物、氧雜環丁烷基、乙烯基等的聚合反應來改變化合物的溶解度、從而使薄膜對溶劑發生不溶化的方法。這些謀求多層化的方法是重要的,但存在以下問題使用水溶性的PEDOT =PSS時有必要將殘存于薄膜中的水分除去;在利用溶解度差異時能夠使用的材料有限;硅氧烷化合物對空氣中的水分不穩定等問題,還有元件特性不充分的問題。利用上述聚合反應時,有必要添加在光或熱等的刺激下發生反應和分解而產生酸、堿、自由基等的適當的聚合引發劑。專利文獻7、專利文獻8、專利文獻9中公開了含有氟的光產酸劑或引發劑。但是,這些文獻中并沒有關于使用了含有氟的光產酸劑或引發劑的有機電子材料的記載。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專利第3748491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11-251067號公報專利文獻3 日本專利第4023204號公報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2006-233162號公報專利文獻5 :日本特開2007-119763號公報專利文獻6 :國際公開第2008/010487號專利文獻7 :日本特開2003-215791號公報專利文獻8 :日本特開2009-242391號公報專利文獻9 日本專利第3985020號公報非專利文獻非專利文獻I Y. Goto, T. Hayashida, M. Noto, IDff ‘04 Proceedings of The IlthInternational Display Workshop, 1343-1346(2004)非專利文獻2 :Η· Yan, P. Lee, N. R. Armstrong, A. Graham, G. A. Evemenko, P.Dutta, T. J. Marks, J. Am. Chem. Soc. , 127, 3172-4183 (2005)非專利文獻3 :Ε· Bacher, M. Bayerl, P. Rudati, N. Reckfuss, C. David, Κ· Meerholz, O. Nuyken, Macromolecules, 38, 1640(2005)非專利文獻4 Μ. S. Liu, Y. H. Niu, J. ff. Ka, H. L. Yip, F. Huang, J. Luo, T. D. Wong, A.Κ. Y. Jen, Macromolecules, 41, 9570 (2008)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為了有機EL元件的高效率化、長壽命化,期待將有機層多層化并將各個層的功能分離,但為了使用對大面積制膜也容易的濕式工藝對有機層進行多層化,如上所述,有必要使得下層在上層制膜時不會發生溶解,一直使用的是在利用聚合反應的溶劑中的溶解度的變化。另外,為了有機EL元件的低驅動電壓化,嘗試了在電荷傳輸性化合物中混合受電子性化合物,但特性仍然不充分。另外,多數受電子性化合物在溶劑中的溶解度低、難以處理。本專利技術鑒于上述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以穩定且容易地形成薄膜或者可以容易地進行有機薄膜層的多層化、對于提高有機電子元件、特別是高分子型有機EL元件的生產率方面有用的有機電子材料、含有該有機電子材料的油墨組合物、以及由該有機電子材料和該油墨組合物形成的有機薄膜。進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比以往的驅動電壓更低、具有長發光壽命的有機電子元件及有機EL元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石塚健一,舟生重昭,星陽介,
申請(專利權)人:日立化成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