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組合茶具的給水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出水管,包括上蓋、下蓋、底座和出水軟管,所述上蓋和下蓋相互扣接,所述出水軟管設置于所述上蓋和所述下蓋之間,所述底座設置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軟管連通于所述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卡接有卡環,所述下蓋通過所述卡環連接于所述底座;該出水管的下蓋通過卡環與底座連接,下蓋與底座無需通過密封圈進行密封,避免了下蓋與底座的連接處發生漏水;出水管還可以與茶爐面板自由拆卸。一種相應茶爐,包括出水管和茶爐面板,所述出水管可拆卸地連接于所述茶爐面板;該茶爐的出水管可以自由拆卸,便于使用者后期的清洗和存放。(*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組合茶具的給水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出水管及其相應茶爐。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的出水管結構,包括出水管組件、出水管旋鈕和安裝底座,所述出水管旋鈕的上接頭外壁上安裝有密封圈,所述出水管旋鈕安裝在所述安裝底座上,上接頭插入所述出水管組件底部內腔中,所述出水管組件的下端設置有扣鉤,所述安裝底座上對應的設置有扣位槽,通過所述扣鉤與所述扣位槽扣位安裝扣緊。現有技術的水管組件中出水管下 蓋直接插接在出水管底座上,可以被自由插拔,使用不牢靠;出水管下蓋在旋轉的時候,內部密封圈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形,使用一段時間后,密封圈容易破損而發生漏水。水管組件在組裝于安裝底座上后就不能拆出,當使用者需要對其進行清洗或者存放的時候,該結構的出水管明顯就不便于上述操作,所以市場更為需要一種可拆卸的出水管,便于后期清洗和存放的茶爐。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與茶爐面板組合連接使用的出水管,下蓋通過卡環與底座連接,下蓋與底座無需通過密封圈進行密封,避免了下蓋與底座的連接處發生漏水;出水管還可以與茶爐面板自由拆卸。本技術的另一個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與出水管配合連接的相應茶爐,該茶爐的出水管可以自由拆卸,便于使用者后期的清洗和存放。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一種出水管,包括上蓋、下蓋、底座和出水軟管,所述上蓋和下蓋相互扣接,所述出水軟管設置于所述上蓋和所述下蓋之間,所述底座設置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軟管連通于所述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卡接有卡環,所述下蓋通過所述卡環連接于所述底座。作為優選,所述出水軟管的出水口設置有軟管彎頭,所述軟管彎頭與所述出水軟管一體成型;所述軟管彎頭設置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卡接于所述下蓋。作為優選,所述下蓋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底座,所述下蓋與所述底座的轉動角度為270度。作為優選,所述底座設置有珠槽,所述下蓋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上端設置有限位墊片,所述通孔的下端與所述珠槽之間設置有圓珠,所述通孔的內部設置有彈簧,所述彈簧抵接于所述限位墊片和圓珠之間。作為優選,所述底座的底面設置有卡塊,所述卡塊的上端面為傾斜面,所述傾斜面偏低的一端設置有倒角。作為優選,所述卡塊的數量為3個,所述3個卡塊均勻分布于所述底座的底部,所述3個卡塊的其中一個設置有定位柱。一種相應茶爐,包括出水管和茶爐面板,所述出水管可拆卸地連接于所述茶爐面板。作為優選,所述茶爐面板對應于卡塊設置有卡槽,所述卡塊與所述卡槽配合連接;所述卡槽對應于定位柱設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柱與所述定位槽配合連接。作為優選,所述茶爐面板與所述出水通道的連接處設置有密封圈。作為優選,所述茶爐面板設置有圓環凸臺,所述底座的底部設置有凹槽,所述圓環凸臺與所述凹槽配合連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一種出水管,包括上蓋、下蓋、底座和出水軟管,所述上蓋和下蓋相互扣接,所述出水軟管設置于所述上蓋和所述下蓋之間,所述底座設置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軟管連通于所述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卡接有卡環,所述下蓋通過所述卡環連接于所述底座;該出水管的下蓋通過卡環與底座連接,下蓋與底座無需通過密封圈進行密封,避免了下蓋與底座的連接處發生漏水;出水管還可以與茶爐面板自由拆卸。 一種相應茶爐,包括出水管和茶爐面板,所述出水管可拆卸地連接于所述茶爐面板;該茶爐的出水管可以自由拆卸,便于使用者后期的清洗和存放。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出水管的剖切視圖。圖2為圖I的A處放大視圖。圖3為本技術的出水管的主視圖。 圖4為圖3的B處放大視圖。圖5為本技術的出水管的爆炸視圖。圖6為本技術的底座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的出水管與茶爐面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的出水管與茶爐面板連接的剖切視圖。圖9為本技術的出水管與茶爐面板的爆炸視圖。圖10為圖9的C處放大視圖。附圖標記包括I 一上蓋 2—下蓋 21—通孔 22—限位墊片 23—圓珠 24—彈簧25—卡環 26—卡環槽 3—底座 31—出水通道 32—卡塊 321—定位柱 33—傾斜面 34—珠槽 35—凹槽 4 一出水軟管 41 一軟管彎頭 42—限位塊 5—茶爐面板 51—卡槽 511—定位槽 53—密封圈 54—圓環凸臺 6—面板接頭。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行詳細的描述。如圖I至圖10所示,本技術的一種出水管,包括上蓋I、下蓋2、底座3和出水軟管4,所述上蓋I和下蓋2相互扣接,所述出水軟管4設置于所述上蓋I和所述下蓋2之間,所述底座3設置有出水通道31,所述出水軟管4連通于所述出水通道31,所述出水通道31卡接有卡環25,所述下蓋2通過所述卡環25連接于所述底座3。所述出水軟管4的出水口設置有軟管彎頭41,所述軟管彎頭41與所述出水軟管4一體成型;所述軟管彎頭41設置有限位塊42,所述限位塊42卡接于所述下蓋2。所述下蓋2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底座3,所述下蓋2與所述底座3的轉動角度為270 度。所述底座3設置有珠槽34,所述下蓋2設置有通孔21,所述通孔21的上端設置有限位墊片22,所述通孔21的下端與所述珠槽34之間設置有圓珠23,所述通孔21的內部設置有彈簧24,所述彈簧24抵接于所述限位墊片22和圓珠23之間。所述底座3的底面設置有卡塊32,所述卡塊32的上端面為傾斜面33,所述傾斜面33偏低的一端設置有倒角。 所述卡塊32的數量為3個,所述3個卡塊32均勻分布于所述底座3的底部,所述3個卡塊32的其中一個設置有定位柱321。—種相應茶爐,包括出水管和茶爐面板5,所述出水管可拆卸地連接于所述茶爐面板5。所述茶爐面板5對應于卡塊32設置有卡槽51,所述卡塊32與所述卡槽51配合連接;所述卡槽51對應于定位柱321設置有定位槽511,所述定位柱321與所述定位槽511配合連接。所述茶爐面板5與所述出水通道31的連接處設置有密封圈53。所述茶爐面板5設置有圓環凸臺54,所述底座3的底部設置有凹槽35,所述圓環凸臺54與所述凹槽35配合連接。當使用者需要將出水管安裝于茶爐面板5時,先通過出水管上的箭頭標識對準茶爐面板5上的箭頭標識,直接將底座3插接于茶爐面板5的面板接頭6上,面板接頭6與茶爐面板5是一體成型的,結構更加簡單、牢靠。密封圈53密封于出水管與面板接頭6之間,可以起到防止漏水的作用。再通過出水管上的旋進/旋出標識,將出水管擰緊于茶爐面板5。由于卡塊32的上端面是傾斜面33,當卡塊32在旋進卡槽51的時候,傾斜面33與卡槽51的底面隨著旋進的深度會抵接得越來越緊,直至定位柱321卡進定位槽511為止。此時,圓環凸臺54與凹槽35配合連接,出水管牢固的安裝在茶爐面板5上。所述底座3的出水通道31卡接有卡環25,所述下蓋2通過所述卡環25與所述底座3連接;出水通道31的管壁上設置有卡環槽26,出水通道31穿過下蓋2的底部,卡環25卡接于卡環槽26,底座3與下蓋2卡接在一起。所述下蓋2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底座3,所述下蓋2與所述底座3的轉動角度為270度,使用者可以輕松的撥動下蓋2,讓出水軟管4的出水口可以對準不同的位置,方便使用者泡茶之用。下蓋2在轉動的時候,通孔21同時也帶動圓珠23在轉動,由于圓珠23被彈簧24抵接于珠槽34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出水管,包括上蓋、下蓋、底座和出水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和下蓋相互扣接,所述出水軟管設置于所述上蓋和所述下蓋之間,所述底座設置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軟管連通于所述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卡接有卡環,所述下蓋通過所述卡環連接于所述底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瓊雄,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市唯成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