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適用于無法使用樹脂制端蓋的高溫、真空環境下的用途的直動引導裝置,在該直動引導裝置中,以金屬粉末為原料通過注射成型來制造端蓋,提高端蓋的舀起部這樣的薄壁且銳利部分的金屬粉末彼此間的粘合度以抑制磨損及變形。該端蓋(7)是以20μm以下的金屬粉末為原料通過注射成型(MIM(Metal?Injection?Molding:金屬粉末注射成型))而成的,此外,對舀起部(9)實施HIP處理(Hot-Isostatic-Pressing:熱等靜壓壓縮成形)以及熱處理。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直動引導裝置,尤其涉及能適用于包含真空環境從80°C以上到滑塊在熱處理中的回火溫度以下的高溫環境且2m/sec以上的高速運行環境的直動引導裝置。
技術介紹
直動引導裝置具備導軌,其在外側面具有滾動體滾動槽;滑塊,其在內側面具有與該導軌的滾動體滾動槽相対的滾動體滾動槽,并且通過填裝于負載軌道中的多個滾動體可滑動地跨設,該負載軌道由上述相対的滾動體滾動槽彼此構成;以及ー對端蓋,其配設于該滑塊的兩端,以構成上述多個滾動體的無限循環路徑。在滑塊上沿著上述負載軌道形成有構成上述無限循環路徑的滾動體返回通路。在端蓋中形成S起在上述負載軌道上滾動的滾動體的S起部(擋塊部)和連接上述負載軌道與滾動體返回通路的方向轉換路徑,以構成上述無限循環路徑。 這里,作為直動引導裝置的用途,在高溫、真空環境下的用途中無法使用樹脂制的端蓋。因此,在用于這種用途的直動引導裝置中,進行利用以金屬粉末為原料的注塑成形(MIM(Metal Injection Molding :金屬粉末注塑成形))來制造端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但是目前,為了提高尺寸穩定性,而使用低碳材料的奧氏體不銹鋼材料作為金屬粉末原料。因為奧氏體不銹鋼材料是低碳材料,所以無法提高硬度。因此具有在端蓋的舀起部由于滾動體的沖撞而緩緩產生變形及磨損這樣的問題。因此,在專利文獻I記載的技術中,提出了通過噴丸硬化等利用加工固化來増加必要部分的硬度并抑制磨損及變形的方案。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7_309363號公報(段落OO25)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但是,針對使用這種直動引導裝置的裝置逐年來呑吐量進ー步提高(成本降低),以往進給速度為I. 7m/sec左右的裝置已能夠加速到2. 5m/sec左右來使用。當進給速度提高約I. 5倍時,能量與速度的平方成比例,所以滾動體與舀起部沖撞的能量約為2倍。因此,即使采用專利文獻I所述的技術也漸漸變得無法避免端蓋的S起部的變形及磨損。這里,雖然具有利用淬火來提高硬度這樣的方法,但為了通過淬火提高硬度,而必須在材料中包含所需的碳量。但是已知在金屬粉末成形中當金屬粉末原料中的碳量增加時尺寸的穩定性產生問題,而并非單純通過淬火提高硬度即可。另外,尤其S起部末端是進入滾動體滾動槽并在切線上S起滾動體的部分,因此需要末端形成得鋭利。所以,當僅僅提高硬度時,薄壁的S起部末端的韌性變低,從而具有牽涉到缺損的問題。因此,本專利技術是著眼于這樣的問題點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能適用于無法使用樹脂制端蓋的高溫、真空環境下的用途的直動引導裝置,在以金屬粉末為原料利用注射成型來制造端蓋的直動引導裝置中,可使端蓋的S起部這樣的薄壁且銳利部分的金屬粉末彼此間的粘合度提高來抑制磨損及變形。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專利技術一方式的直動引導裝置具備導軌,其在外側面具有滾動體滾動槽;滑塊,其在內側面具有與該導軌的滾動體滾動槽相對的滾動體滾動槽,并且通過填裝于負載軌道中的多個滾動體可滑動地跨設,該負載軌道由上述相対的滾動體滾動槽彼此構成;以及ー對端蓋,其配設于該滑塊的兩端,以構成上述多個滾動體的無限循環路徑,在上述滑塊上沿著上述負載軌道形成有構成上述無限循環路徑的滾動體返回通路,在上述端蓋中形成有S起在上述負載軌道上滾動的滾動體的S起部和連接上述負載軌道與上述滾動體返回通路的方向轉換路徑,以構成上述無限循環路徑,該直動引 導裝置的特征是,上述端蓋以粒徑20μπι以下的金屬粉末為原料注射成型(MIM(MetalInjection Molding :金屬粉末注射成型))而成,此外,對上述S起部實施HIP處理(Hot-Isostatic-Pressing :熱等靜壓壓縮成形)以及熱處理。根據本專利技術一方式的直動引導裝置,端蓋以粒徑20 μ m以下的金屬粉末為原料注射成型而成,所以能夠在成形時盡量提高密度,確保強度,并使碳化物均勻地分散。尤其,在該端蓋中對作為薄壁的舀起部實施HIP處理,所以可獲得與通常的鋼材大致向同(例如,拉伸強度為1550N/m2左右,O. 2%耐カ為1200N/mm2左右)的值。因此,能夠提高舀起部這樣的薄壁且銳利部分的金屬粉末彼此間的粘合度以抑制磨損及變形。這里,在本專利技術一方式的直動引導裝置中,優選將S起部的淬火硬度設定為,與利用該使用的金屬粉末原料通常獲得的淬火硬度相比洛氏硬度低I 3點。通過這樣的結構,可提高韌性,緩和由于滾動體的沖撞而對S起部的影響,在S起部末端的缺損對策中更加有效。專利技術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在以金屬粉末為原料通過注射成型制造端蓋的直動引導裝置中,可提高端蓋的S起部這樣的薄壁且銳利部分的金屬粉末彼此間的粘合度以抑制磨損及變形。因此,能夠提供可適用于無法使用樹脂制端蓋的高溫、真空環境下的用途的直動引導裝置。例如,作為該直動引導裝置的用途,可適用于包括真空環境從80°C以上到滑塊在熱處理中的回火溫度以下的高溫環境且2m/sec以上的高速運行環境。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直動引導裝置的ー實施方式即線性導向器的立體圖,在該圖中斷裂地不出一部分。圖2是圖I的要部的剖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適當參照附圖來說明作為本專利技術的直動引導裝置的ー實施方式的線性導向器。如圖I以及圖2所示,該線性導向器(直動引導裝置)10具有導軌I和在該導軌I上滑動的滑塊2。在導軌I本身左右的外側面形成多個滾動體滾動槽4。滑塊2在左右具有凸出部2a、2b從而構成コ字狀。并且,滑塊2以該コ字狀的凹部側與導軌I側相對的姿態跨設在導軌I上 ,在左右凸出部2a、2b的內側面形成與導軌I的滾動體滾動槽4相對的滾動體滾動槽6。另外,該滑塊2具有滑塊主體5和在其兩端面部安裝的一對端蓋7。在各個端蓋7各自的外側安裝有與端蓋7構成大致相似形狀的保護蓋19。保護蓋19由金屬板(鋼材、鋁材等)制作。在保護蓋19與滑塊主體5之間夾著各個端蓋7,并利用未圖示的螺釘進行連結,由此固定于滑塊主體5。在滑塊主體5上沿著滑動方向貫通地形成滾動體返回通路11。在各個端蓋7的內部分別形成有近似U字狀的方向轉換路徑8 (參照圖2)。并且,各方向轉換路徑8將滾動體返回通路11以及負載軌道12 (由導軌I與滑塊主體5的兩滾動體滾動槽4、6構成)的端部彼此連接而構成多個圓環狀的無限循環路徑。并且,在各無限循環路徑內,在有間隙地嵌合于端蓋7的方向轉換路徑8以及滑塊主體5的滾動體返回通路11中并且夾裝于負載軌道12的狀態下填放多個滾動體3。另外如圖2所示,在端蓋7上形成有使在負載軌道12上滾動的滾動體3進入滾動體滾動槽4并在切線上舀起的舀起部9。由此,在該線性導向器10中,已填充的多個滾動體3伴隨著與導軌I相対的滑塊2的相對移動而在各個無限循環路徑內進行滾動,負載軌道12上的滾動體3被S起部9末端舀起,在利用一個端蓋7內的方向轉換路徑8進行方向轉換之后,進行導入滾動體返回通路11從相反側的方向轉換路徑8再次返回到負載軌道12這樣的循環,并且滑塊2通過這些多個滾動體3沿著導軌I的長邊方向平滑地進行相對移動。這里,該線性導向器10以20 μ m以下的金屬粉末為原料,通過注射成型而形成上述端蓋7。此外,如果減小金屬粉末原料的粒徑(例如10 μ m以下),則能夠進ー步提高成形時的密度。但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1.04.22 JP 2011-0960771.一種直動引導裝置,其具備 導軌,其在外側面具有滾動體滾動槽; 滑塊,其在內側面具有與該導軌的滾動體滾動槽相對的滾動體滾動槽,并且通過填裝在負載軌道中的多個滾動體可滑動地跨設,該負載軌道由所述相對的滾動體滾動槽彼此構成;以及 一對端蓋,其配設于該滑塊的兩端,構成所述多個滾動體的無限循環路徑, 在所述滑塊上沿著所述負載軌道形成有構成所述無限循環路徑的滾動體返回通路,在所述端蓋中形成有S起在所述負載軌道上滾動的滾動體的S起部和連接所述負載軌道與所述滾動體返回通路的方向轉換路徑,以構成所述無限循環路徑, 該直動引導裝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蓋以粒...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加藤總一郎,佐藤亮一,
申請(專利權)人:日本精工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