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昆蟲養殖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鉤蝠蛾幼蟲的飼養方法,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鉤蝠蛾幼蟲人工飼養存活率低的缺陷。在冬蟲夏草適生地高寒草甸建立科學工作站和滿足鉤蝠蛾幼蟲生長發育所需基本條件的養蟲室;在野外采集蝠蛾成蟲或利用人工繁育方法獲得鉤蝠蛾蛹后收集羽化的成蟲,獲取鉤蝠蛾蟲卵;有少量初孵幼蟲出現后,將蟲卵均勻地灑在已填充草甸土并覆蓋替代飼料如胡蘿卜片的養蟲箱內,完成孵化過程并進行幼蟲群體飼養;幼蟲發育進入第3齡后將養蟲箱內的幼蟲挑出進行單頭飼養,直至幼蟲完成發育化蛹。利用這種飼養方法,80%以上的存活幼蟲能在2周年內完成世代發育,縮短1年的世代發育時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昆蟲養殖領域,具體涉及。
技術介紹
鉤幅蛾屬 iiaroofes昆蟲幼蟲是冬蟲夏草辦ce/75· sinensis (Berk.)G. H. Sung, J. M. Sung, Hywel-Jones & Spatafora的最主要寄主,是冬蟲夏草發育的營養和物質基礎,鉤蝠蛾幼蟲種群的持續穩定是冬蟲夏草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和保證。冬蟲夏草是分布在我國青藏高原的特色名貴藥材,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采挖冬蟲夏草是該地區農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所創造的年產值在許多縣都超過了1000萬元,如西藏自治區丁青縣的冬蟲夏草年產值超過5500萬元,收入占該縣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近十多年來,過度和無序采挖冬蟲夏草已嚴重破壞高寒牧區冬蟲夏草適生·地的植被和鉤蝠蛾昆蟲的生存環境,導致高寒草甸荒漠化加劇、冬蟲夏草及其寄主適生地范圍萎縮、冬蟲夏草資源蘊藏量急劇下降。目前,冬蟲夏草正面臨著資源萎縮和產量減少的問題,因此冬蟲夏草的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引人關注。作為冬蟲夏草寄主的鉤蝠蛾昆蟲,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高海拔高寒地帶。鉤蝠蛾幼蟲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400(T5100 m的高寒灌叢和高寒草甸土壤隧道中,以草甸植物嫩根作為主要食物。鉤蝠蛾幼蟲世代重疊,經歷6 9個齡期,歷期約99(Γ1350d,除3齡幼蟲歷期(30 d左右)及9齡蟲歷期(245 d左右)波動較小,其他各齡蟲歷期變化較大。在幼蟲階段,只有3齡是不需要經過越冬,而其它各齡幼蟲可能都會經歷越冬,但不一定是全部,而越冬需要6個月左右。在幼蟲漫長的發育過程中,遭受各種天敵的侵害,包括病原物如擬青霉菌病farinosus (Dicks & Fr.)、球抱白僵菌病ifeawKeribassiana (Bals.)、冬蟲夏草菌以及病原細菌,節肢類天敵如蜈蟻、步甲、寄蠅、苗蜂、姬蜂、蛛形動物等,鼠害如草原旱獺bobac ifo77er,高山田鼠roylei 草原兔尾鼠Zazwrw1S lagurus Pallas等。因此,鉤蝠蛾自然種群的存活率往往很低,只有極少數個體能夠完成世代發育。研究發現,鉤蝠蛾幼蟲歷時99(T1350 d,經歷6_9個齡期才能完成發育。鉤蝠蛾幼蟲種群世代重疊,在同一個生境往往可發現不同齡期的幼蟲。幼蟲雜食性,但以草甸植物嫩根作為主要食物。由于幼蟲期漫長,遭受各種自然天敵的為害侵擾,鉤蝠蛾幼蟲自然種群完成時代發育的存活率很低,加之其發生地環境終年高寒缺氧,給鉤蝠蛾人工繁育和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帶來了巨大困難。已有的研究報道中,許多學者嘗試了將高海拔分布的鉤蝠蛾蟲種移殖至低海拔地區,并通過建立冷庫模擬高寒環境進行人工飼養。此種嘗試除冷庫長年運行成本高外,病害嚴重導致幼蟲存活率低,難以完成繼代飼養。因此,探索高存活率的鉤蝠蛾幼蟲人工飼養方法,促進更多的個體完成世代發育以獲取更多的蟲卵,作為釋放在冬蟲夏草發生地草甸的鉤蝠蛾種質資源,增加草甸土壤中鉤蝠蛾幼蟲的種群密度及冬蟲夏草菌侵染鉤蝠蛾的機率,提高草甸單位面積的冬蟲夏草產量,是冬蟲夏草資源可持續利用亟需解決的技術難題之一。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鉤蝠蛾幼蟲人工飼養存活率低的缺陷,提供。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將鉤蝠蛾蟲卵置于養蟲箱內孵化成幼蟲并進行幼蟲群體飼養,特別地,幼蟲發育進入第3齡后將養蟲箱內的幼蟲挑出進行單頭飼養,直至幼蟲完成發育化蛹。現有技術的飼養方法都是進行幼蟲群體飼養,這種方法的主要缺點是易發群體性感染,而本專利技術獨創性地提出單頭飼養的概念,能夠有效避免上述缺點,大大提高幼蟲的發育成功率,縮短發育時間。進入第3齡才進行單頭飼養的原因是避免了幼蟲之間的相互殘食和外逃,否則不能達到最優效果。單頭飼養是指將單頭幼蟲與其他幼蟲分隔飼養,可以采用多種分隔方式,分隔后可以采用多種本領域常用的飼養方式。優選地,所述單頭飼養為將單頭3齡幼蟲轉移至已 填充草甸土并覆蓋替代飼料的養蟲杯中。更優選地,所述草甸土的厚度為2lcm。上述方案可以提供最佳的幼蟲生長發育環境,有效縮短發育時間。單頭飼養的優點是可以有效防止幼蟲病害的蔓延與交叉感染。優選地,在采用上述單頭飼養方式時,將養蟲杯集中在大養蟲箱內,并及時清除發現病害的養蟲杯。將養蟲杯整個清除,能夠最大化地將病害從大養蟲箱中去除,以保證其他幼蟲的正常生長發育。所述清除養蟲杯是指將整個養蟲杯從大養蟲箱中去除,從而采取多種殺滅病原物的方式。優選地,清除養蟲杯時,將發現病害的養蟲杯放入75、0°C的烘箱中烘烤殺滅病原物。本專利技術對孵化前的蟲卵處理方式也有改進。優選地,孵化前將鉤蝠蛾蟲卵均勻地灑在已填充草甸土并覆蓋替代飼料的養蟲箱內。更優選地,所述草甸土的厚度為8 12cm。上述替代飼料可以選用現有技術中使用的各種替代飼料,只要能達到飼養目的即可。優選地,本專利技術選用胡蘿卜片作為替代飼料。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在上述方法中優選將所述養蟲箱置于冬蟲夏草適生地高寒草甸中培養。所述冬蟲夏草適生地高寒草甸是指冬蟲夏草在青藏高原的自然分布地和生長地,包括高寒草甸或高寒灌叢草甸,海拔在4000米以上。作為最佳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方法的具體步驟包括 I、在冬蟲夏草適生地高寒草甸建立科學工作站,并在工作站內建立滿足鉤蝠蛾幼蟲生長發育所需基本條件(5 15°C、相對濕度60% 80%、自然光照等)的養蟲室,養蟲室內配備大小不等的塑料養蟲箱。2、在野外采集鉤蝠蛾成蟲或利用人工繁育方法獲得鉤蝠蛾蛹后收集羽化的成蟲,獲取鉤蝠蛾蟲卵;將蟲卵按約2萬粒為一單元保存在洗凈的青霉素玻璃瓶中,以絹紗封口保持通氣;將每天收集的裝有蟲卵的玻璃瓶放置在含有保濕材料的有蓋孵化器中,每天檢查蟲卵的顏色、光澤度及粘連情況,并輕輕轉動玻璃瓶,使蟲卵移動,完成后放回原處 3、開始出現少量初孵幼蟲后,將瓶內蟲卵均勻地灑在已填充草甸土并覆蓋替代飼料如胡蘿卜片的養蟲箱內,蟲卵在養蟲箱內完成孵化,進行群體飼養。4、至第2年5、6月份,幼蟲發育進入第3齡,將養蟲箱內的幼蟲逐個挑出進行單頭飼養,即將單頭3齡幼蟲轉移至已填充草甸土并覆蓋替代飼料如胡蘿卜片的小養蟲杯中;將含有單頭幼蟲的小養蟲杯集中在大養蟲箱內,定期檢查幼蟲取食情況并更換食物,如發現病害應及時清除該養蟲杯,防止交叉感染,直至幼蟲完成發育化蛹。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養蟲室是指專用于飼養昆蟲的獨立空間(或房間),面積應不小不定。養蟲室內設置有照明電源和紫外滅菌裝置,窗戶外裝配有40目的不銹鋼紗網。本專利技術涉及的塑料養蟲箱為25#藍色大面包箱,外規格(mm)705X450X 180,內規格(mm) 665 X 410 X 170,養蟲箱壁上端周邊鉆有通氣孔(直徑5 mm ;短邊3孔,長邊6孔)。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鉤蝠蛾屬昆蟲(簡稱鉤蝠蛾)包括蟲草鉤蝠蛾T. armoricanus(Oberthiir)、亞東鉤幅蛾 71· yadongensis (Chu et Wang)、樟木鉤幅蛾 71· zhangmoensis(Chu et Wang)、芒康鉤幅蛾71· markamensis (Yang et al.)、甲郎鉤幅蛾71· jialangensis(Yang)、察里鉤蝠蛾 71· zaliensis (Yang)、巴青鉤蝠蛾 7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鉤蝠蛾幼蟲的飼養方法,將鉤蝠蛾蟲卵置于養蟲箱內孵化成幼蟲并進行幼蟲群體飼養,其特征在于,幼蟲發育進入第3齡后將養蟲箱內的幼蟲挑出進行單頭飼養,直至幼蟲完成發育化蛹。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鉤蝠蛾幼蟲的飼養方法,將鉤蝠蛾蟲卵置于養蟲箱內孵化成幼蟲并進行幼蟲群體飼養,其特征在于,幼蟲發育進入第3齡后將養蟲箱內的幼蟲挑出進行單頭飼養,直至幼蟲完成發育化蛹。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飼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單頭飼養為將單頭3齡幼蟲轉移至已填充草甸土并覆蓋替代飼料的養蟲杯中。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飼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將養蟲杯集中在大養蟲箱內,并及時清除發現病害的養蟲杯。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飼養方法,其特征在于清除養蟲杯時,將發現病害的養蟲杯放入75、0°C的烘箱中烘烤殺滅病原物。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飼...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古忍,孫梓暄,李峻鋒,
申請(專利權)人:中山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