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方格星蟲人工親體選育方法。方格星蟲食物鏈級次低,抗逆性強無長距離洄游遷移現象,養殖無需投餌,適合大面積人工養殖。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親體的初選優、自然產卵培育、擔輪幼蟲選優、幼體培育與選優、稚星蟲培育與選優、親體育成和養成親體再選優的技術措施,在占用較少的資源情況下,實現了方格星蟲人工優質親體選育和批量生產,選育親體合格率77%-94%,親體生產的受精卵平均發育變態率為88%,變態存活率48.3%,極大提高方格星蟲人工育苗效率,2年灘涂養殖中選育親體生產的苗種比天然苗種生長快8.3%。本發明專利技術在人工控制條件下進行方格星蟲親體選育,時間較短、結果穩定,對方格星蟲人工增養殖產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的是,主要適用于中國南方沿海裸體方格星蟲親體選育和良種選育,屬于水產學海洋動物的繁育與養殖
技術介紹
方格星蟲Sipunculus nudus,又名裸體方格星蟲,俗稱沙蟲,隸屬星蟲動物門、方格星蟲屬,為暖水性世界廣布種,廣泛分布于三表徑流較豐富的沙質或沙泥質灘涂,于我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沿海均有分布。該品種食物鏈級次低,抗逆性強無長距離洄游遷移現象,養殖無需投餌,非常適合于大面積人工養殖,僅廣西地區可養面積達15. 3萬畝以上。隨著方格星蟲養殖業的逐步展開,廣西、廣東乃至福建等省份的沿海群眾都很渴望發展方格星蟲人工增養殖,但天然苗種隨著自然資源的過度采捕而變得十分匱乏,同時方格 星蟲人工育苗技術難度較大,在經過長期的育苗攻關努力于近年實現規模化人工育苗,但幼體存活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就目前國內量產育苗結果來看,方格星蟲海球幼體最高變態率不超過22%,方格星蟲繁殖盛期時間短,育苗不穩定。在我們對方格星蟲長期規模化人工育苗試驗過程中,發現方格星蟲親體的優劣與來源根本上決定人工育苗的成敗與產量。據此,從2007年開始每年針對方格星蟲親體方面進行選育,每年對選育成熟的親體進行自然產卵育苗工作,育苗實現海球幼體最高變態存活率為99. 4<%,最低13.7%,平均48.3(%,變態后單位面積幼體培育密度最高可達35000條/平方米,平均約15000條/平方米,極大的改善了方格星蟲規模化人工育苗,同時選育生產的苗種人工灘涂養殖生長速度比天然苗種快。經過檢索,方格星蟲親體方面的研究,僅見于我們對親體催產培育方面的研究,在親體選育方面國內外未見相關技術的披露。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通過對方格星蟲親體初選優和產卵培育、人工苗種的初步選育,為方格星蟲規模化人工育苗提供穩定的親體來源,進而供應大量優質的方格星蟲幼體,為方格星蟲人工增養殖提供批量和優質的人工苗種。為實現上述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了以下技術方案,,包括以下步驟(I)親體的初選優首先進行產卵池建設,選擇的產卵池底面積10-20m2,水深O.8-1. 2m,池底一半鋪設5-10cm厚的沙,以粗沙為主,粒徑O. 5_3mm ;然后選擇每年6月中旬至8月上旬進行初選優,挑選時可將當日采挖的備選沙蟲集中堆放,分出雌雄蟲,雄雌蟲挑選比為I : I. 5-2. 2,選好后以沙濾海水沖洗,然后采用3-5mg/L的青霉素鈉海水浸泡5分鐘進行消毒,后投放于產卵池,親體投放在鋪沙的位置時,I分鐘不潛沙者淘汰;(2)自然產卵培育親體在產卵池中培育,單池培育親體5-10kg,單體重> 18g,培育條件是光照強度< 2500LUX,日換水100%,餌料主要為底棲硅藻,螺旋藻粉和蝦片,單池底棲硅藻投喂量為l-3X107cell,螺旋藻粉和蝦片投喂量2-5g,模仿潮汐,日排干水維持lh,然后注水深1-1. 2m,待其自然產卵、排精,體外受精,減少其它人為光照、溫差或陰干刺激,防止排精過多和產出不成熟的卵子;(3)擔輪幼蟲選優親體產卵受精后20_24h采用虹吸法收集受精卵,選優的方式為收集產卵池距底部20cm以上的單輪幼蟲,采用170目網袋進行擔輪幼蟲個體大小的等級選優,留取網袋內的較大的擔輪幼體,后投入底面積10-20m2,池深1-1. 2m的育苗池進行孵化和培育;(4)幼體培育與選優初孵海球幼體培育時間8-10天,8-10天發生下沉現象倒苗至沙池,幼體培育水溫保持26-32°C,在幼體培育的1-4天,培育密度為I個/10ml,4-10天培育密度I個/20ml,日換水量60% -80%, 3-4天倒池一次,1_5天投喂金藻、綠色巴夫藻及角毛藻,投喂量I X 104cell/ml,5-10天投喂角毛藻、扁藻及卵形藻,投喂量每種餌料l-3X104cell/ml,日投餌I次,光照強度低于3000Lux,以防餌料自行生長過濃,4天后采用 150目網袋換水集苗時進行個體大小的等級選優,直接濾過小個體或發育不良個體;(5)稚星蟲培育與選優海球幼體經約8-10天的培育即將變態轉入底棲生活,此時用篩絹袋將幼體收集放至底棲苗池,底棲苗池底均勻撒布細沙,粒徑O. 02 1mm,厚度l-3cm,放苗3天前需注水1-1. 2m,潑灑I X IO7Cell底棲硅藻進行增殖,放苗時重新換水至1-1. 2m深,變態條件水溫保持29-33°C,鹽度突變不超過3,溶氧> 3mg/L,弧菌含量< 1300cfu/ml,完全變態為稚星蟲的培育密度不超過O. 5條/cm2,保持水深O. 3m,隔兩日換水100%,人工飼喂主要采用蝦片和螺旋藻粉I : 1,以150-170目網袋搓濾后投喂,根據攝食情況增減投喂量,以略有剩余為準,稚星蟲培育30天進行選優和分池培育,篩取體重>O. 028g的個體,分池培育密度O. 1-0. 2條/cm2,再培育30天;(6)親體育成對人工選育的稚星蟲養殖2年,養殖場地選擇方格星蟲自然產區,灘表平緩,無潮水水路經過的潮間帶沙質灘涂,近岸,需采挖干凈原有的剩余的方格星蟲,養殖場地退潮無存水和積淤,清除過多大型雜藻,養殖放養密度8條/m2 ;(7)養成親體再選優操作同親體初選優,親體體重> 22g時,以雌雄數量比5 I,重復上述過程進行2次親體選育或人工育苗生產;所述用水水質無特殊指明為一級沙濾海水,溶氧> 4mg/L,水溫溫26_32°C,鹽度18-33 ;所述底棲硅藻為自然海區采集并培育的底棲硅藻,主要包括舟行藻、直鏈藻和羽紋藻的任意混合藻;所述150-170目網袋是指袋網口徑O. 15-0. 17mm的網袋;所述蝦片為市售高級無渣蝦片或市售經發酵工藝制成的蝦片。采取上述措施的本專利技術,通過對方格星蟲親體性狀選擇,人工控制苗種的性狀選擇與培育和人工育成親體再選優來實現完成方格星蟲親體選育工作,選育期2年,可循環選育,結果穩定,未發現種質退化,實現了方格星蟲優質親體的穩定供應,大幅提高方格星蟲幼體的變態成活率,同時生產的苗種灘涂養殖生長速度較天然苗種快。本專利技術工藝流程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和重復性強。在占用較少的資源情況下,實現了方格星蟲優質親體的批量生產,平均親體養成率41 %,養成親體選優合格率77% -94%,選育親體生產的受精卵平均發育變態率為88%,平均變態存活率48. 3 %,極大提高方格星蟲人工育苗效率,2年灘涂養殖中選育苗種比天然苗種生長快8. 3%。本專利技術方法在人工控制條件下進行選育,相對時間較短且選育結果穩定,對方格星蟲人工增養殖產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I實施步驟I.親體的初選優2007年6月中旬從我國南方沿海潮間帶灘涂當日挖捕的野生方格星蟲群體中150kg進行初選。挑選前將方格星蟲用竹筐盛裝,封口 5分鐘使其缺氧變白,然后攤開,親體的體色由白色慢慢變深,挑選活力較好的親體觀察其生殖細胞。以拇指輕輕壓拭其體表, 于體表的方格間可觀察到游離的球形卵子,靠近觸手端體壁較薄區較易觀察,對比選取卵子較大個體作為雌親體;若觀察到白色乳濁的體液,內部存在不規則小精細胞團,則為雄星蟲,挑選體色較深個體。挑選時需排除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方格星蟲人工親體選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選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親體的初選優:首先進行產卵池建設,選擇的產卵池底面積10?20m2,水深0.8?1.2m,池底一半鋪設5?10cm厚的沙,以粗沙為主,粒徑0.5?3mm;然后選擇每年6月中旬至8月上旬進行初選優,挑選時可將當日采挖的備選沙蟲集中堆放,分出雌雄蟲,雄雌蟲挑選比為1∶1.5?2.2,選好后以沙濾海水沖洗,然后采用3?5mg/L的青霉素鈉海水浸泡5分鐘進行消毒,后投放于產卵池,親體投放在鋪沙的位置時,1分鐘不潛沙者淘汰;(2)自然產卵培育:親體在產卵池中培育,單池培育親體5?10kg,單體重>18g,培育條件是光照強度<2500Lux,日換水100%,餌料主要為底棲硅藻,螺旋藻粉和蝦片,單池底棲硅藻投喂量為1?3×107cell,螺旋藻粉和蝦片投喂量2?5g,模仿潮汐,日排干水維持1h,然后注水深1?1.2m,待其自然產卵、排精,體外受精,減少其它人為光照、溫差或陰干刺激,防止排精過多和產出不成熟的卵子;(3)擔輪幼蟲選優:親體產卵受精后20?24h采用虹吸法收集受精卵,選優的方式為收集產卵池距底部20cm以上的單輪幼蟲,采用170目網袋進行擔輪幼蟲個體大小的等級選優,留取網袋內的較大的擔輪幼體,后投入底面積10?20m2,池深1?1.2m的育苗池進行孵化和培育;(4)幼體培育與選優:初孵海球幼體培育時間8?10天,8?10天發生下沉現象倒苗至沙池,幼體培育水溫保持26?32℃,在幼體培育的1?4天,培育密度為1個/10ml,4?10天培育密度1個/20ml,日換水量60%?80%,3?4天倒池一次,1?5天投喂金藻、綠色巴夫藻及角毛藻,投喂量1×104cell/ml,5?10天投喂角毛藻、扁藻及卵形藻,投喂量每種餌料1?3×104cell/ml,日投餌1次,光照強度低于3000Lux,以防餌料自行生長過濃,4天后采用150目網袋換水集苗時進行個體大小的等級選優,直接濾過小個體或發育不良個體;(5)稚星蟲培育與選優:海球幼體經約8?l0天的培育即將變態轉入底棲生活,此時用篩絹袋將幼體收集放至底棲苗池,底棲苗池底均勻撒布細沙,粒徑0.02~1mm,厚度1?3cm,放苗3天前需注水1?1.2m,潑灑1×107cell底棲硅藻進行增殖,放苗時重新換水至1?1.2m深,變態條件:水溫保持29?33℃,鹽度突變不超過3,溶氧>3mg/L,弧菌含量<1300cfu/ml,完全變態為稚星蟲的培育密度不超過0.5條/cm2,保持水深0.3m,隔兩日換水100%,人工飼喂主要采用蝦片和螺旋藻粉1∶1,以150?170目網袋搓濾后投喂,根據攝食情況增減投喂量,以略有剩余為準,稚星蟲培育30天進行選優和分池培育,篩取體重>0.028g的個體,分池培育密度0.1?0.2條/cm2,再培育30天;(6)親體育成:對人工選育的稚星蟲養殖2年,養殖場地選擇方格星蟲自然產區,灘表平緩,無潮水水路經過的潮間帶沙質灘涂,近岸,需采挖干凈原有的剩余的方格星蟲,養殖場地退潮無存水和積淤,清除過多大型雜藻,養殖放養密度8條/m2;(7)養成親體再選優:操作同親體初選優,親體體重>22g時,以雌雄數量比5∶1,重復上述過程進行2次親體選育或人工育苗生產;所述用水水質無特殊指明為一級沙濾海水,溶氧>4mg/L,水溫溫26?32℃,鹽度18?33;所述底棲硅藻為自然海區采集并培育的底棲硅藻,主要包括舟行藻、直鏈藻和羽紋藻的任意混合藻;所述150?170目網袋是指袋網口徑0.15?0.17mm的網袋;所述蝦片為市售高級無渣蝦片或市售經發酵工藝制成的蝦片。...
【技術特征摘要】
1.方格 星蟲人工親體選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選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親體的初選優首先進行產卵池建設,選擇的產卵池底面積10-20m2,水深O.8-1. 2m,池底一半鋪設5-10cm厚的沙,以粗沙為主,粒徑O. 5_3mm ;然后選擇每年6月中旬至8月上旬進行初選優,挑選時可將當日采挖的備選沙蟲集中堆放,分出雌雄蟲,雄雌蟲挑選比為I : I. 5-2. 2,選好后以沙濾海水沖洗,然后采用3-5mg/L的青霉素鈉海水浸泡5分鐘進行消毒,后投放于產卵池,親體投放在鋪沙的位置吋,I分鐘不潛沙者淘汰; (2)自然產卵培育親體在產卵池中培育,單池培育親體5-10kg,單體重>18g,培育條件是光照強度< 2500LUX,日換水100%,餌料主要為底棲硅藻,螺旋藻粉和蝦片,單池底棲硅藻投喂量為l-3X107cell,螺旋藻粉和蝦片投喂量2-5g,模仿潮汐,日排干水維持lh,然后注水深1-1. 2m,待其自然產卵、排精,體外受精,減少其它人為光照、溫差或陰干刺激,防止排精過多和產出不成熟的卵子; (3)擔輪幼蟲選優親體產卵受精后20-24h采用虹吸法收集受精卵,選優的方式為收集產卵池距底部20cm以上的單輪幼蟲,采用170目網袋進行擔輪幼蟲個體大小的等級選優,留取網袋內的較大的擔輪幼體,后投入底面積10-20m2,池深1-1. 2m的育苗池進行孵化和培育; (4)幼體培育與選優初孵海球幼體培育時間8-10天,8-10天發生下沉現象倒苗至沙池,幼體培育水溫保持26-32 °C,在幼體培育的1-4天,培育密度為I個/10ml,4-10天培育密度I個/20ml,日換水量60% -80%,3-4天倒池一次,1-5天投喂金藻、綠色巴夫藻及角毛藻,投喂量I X 104cell/ml,5-10天投喂角毛藻、扁藻及卵形藻,投喂量每種餌料l-3X104cell/...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鄒杰,楊家林,童萬平,張琴,王志成,文雪,童潼,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