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多重保暖結構針織內衣面料,包括織物內層、織物中間夾層和織物外層,織物內層、織物中間夾層和織物外層之間的連接結構為每隔多個線圈縱行作一次連接,在織物上形成一條縱向的連接線;織物內層包括貼身組織層和吸濕發熱組織層,貼身組織層為織物內層中凸出在表面的棉滌混紡緊捻紗線圈縱行,吸濕發熱組織層為織物內層中凹進在內部的腈黏混紡紗線圈縱行,在織物內層每個線圈橫列上有氨綸襯墊紗;織物外層為棉滌混紡沙的緯平針結構,其在每兩條縱向的連接線之間呈中間弓起狀;織物中間夾層由低彈滌綸長絲構成。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面料既保暖又能吸收人體熱濕氣體,保持彈性貼身時干燥舒適,同時具有輕薄的結構。同時具有輕薄的結構。同時具有輕薄的結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多重保暖結構針織內衣面料
[0001]本技術涉及紡織用品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重保暖結構針織內衣面料。
技術介紹
[0002]針織內衣的保暖性面料與外衣面料不同,它具保暖性、貼身穿著舒適性和輕薄性三者的兼顧。在現有技術中,針織內衣面料的保暖結構有各種空氣層結構、吸濕發熱結構、彈性貼身結構等。織物空氣層結構具有阻傳導的隔熱保暖效應,吸濕發熱等功能性原料在織物結構中的配制產生一定的發熱效應。彈性結構針織物形成貼身合體的穿著,避免衣服內部微氣候有對流而影響保暖。但在功能的實施中許多方面也遇到了問題,例如織物隔絕效應好了,往往外界冷空氣易隔絕而身體發出的濕熱氣體卻不易排出,等等。現有技術在織物保暖性和穿著舒適性的兼顧、吸濕發熱和貼身織物的干燥、多層織物的輕薄化等方面還存在著不足,需要進一步的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供一種多重保暖結構針織內衣面料,既保暖又能吸收人體熱濕氣體,保持彈性貼身時干燥舒適,具有輕薄的結構。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0005]提供一種多重保暖結構針織內衣面料,包括織物內層、織物中間夾層和織物外層,所述織物內層、織物中間夾層和織物外層之間的連接結構為每隔多個線圈縱行作一次連接,在織物上形成一條縱向的連接線;所述織物內層包括貼身組織層和吸濕發熱組織層,所述貼身組織層為所述織物內層中凸出在表面的棉滌混紡緊捻紗線圈縱行,所述吸濕發熱組織層為所述織物內層中凹進在內部的腈黏混紡紗線圈縱行,在所述織物內層每個線圈橫列上有氨綸襯墊紗;所述織物外層為棉滌混紡沙的緯平針結構,其在每兩條縱向的所述連接線之間呈中間弓起狀;所述織物中間夾層由低彈滌綸長絲構成,每個織物線圈橫列分布一根低彈滌綸長絲,兩種不同長度的低彈滌綸長絲一隔一地交替分布。
[0006]進一步地,所述織物內層、織物中間夾層和織物外層之間的連接結構為每隔36個線圈縱行作一次連接,在織物上形成一條縱向的連接線。
[0007]進一步地,所述兩種不同長度的低彈滌綸長絲中,較長低彈滌綸長絲的長度是較短低彈滌綸長絲長度的1.1倍。
[0008]進一步地,所述連接線上所述織物內層與織物外層的連接結構為:織物外層的每個線圈橫列在連接線處的兩個線圈之間的浮線到織物內層的吸濕發熱組織層的線圈縱行上集圈。
[0009]進一步地,所述連接線處的織物外層的三個線圈縱行上由所述織物中間夾層的低彈滌綸長絲依次形成集圈、浮線和集圈的連接。
[0010]進一步地,所述織物內層的貼身組織層和吸濕發熱組織層結構為:棉滌混紡緊捻紗線圈縱行與腈黏混紡紗線圈縱行一隔一交替分布,所述棉滌混紡緊捻紗線圈縱行之間相
連的浮線分布在所述腈黏混紡紗線圈縱行后面,所述腈黏混紡紗線圈縱行之間相連的浮線分布在所述棉滌混紡緊捻紗線圈縱行后面,所述氨綸襯墊紗在織物內層中一隔一的在所述腈黏混紡紗線圈縱行上集圈。
[0011]進一步地,所述吸濕發熱組織層的腈黏混紡紗是由德絨超細纖維和高吸濕黏膠的混紡紗編織,紗線混紡比為60:40。
[0012]進一步地,所述貼身組織層的棉滌混紡緊捻紗為棉紗與細旦滌綸纖維的混紡沙,混紡比為80:20,其細度比所述的腈黏混紡紗細15
?
20%。
[0013]進一步地,所述織物外層的棉滌混紡紗的混紡比為60:40或65:35。
[0014]本技術采用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技術效果:
[0015]1)本技術的面料具有空氣層隔熱、吸濕發熱、緊身保暖等多重保暖結構;外側空氣層隔熱與內側吸濕發熱有機結合,兼顧了保暖性和舒適性。
[0016]2)本技術的面料貼身面具有棉滌緊捻紗線圈凸紋,由于氨綸緊身穿著,有利于避免由于氨綸緊身穿著而濕潤的內層貼身的不舒服感。
[0017]3)本技術的面料外側具有弓形空氣層結構,空氣層豐富,隔熱效果好。
[0018]4)本技術的面料用于緊身的氨綸絲以襯墊形式而非一起成圈的形式地分布在吸濕發熱紗線上,使吸濕發熱紗線仍維持蓬松狀態,有利其功能發揮。
[0019]5)本技術的面料中間夾層的低彈滌綸長絲在內外層連接線處采用集圈、浮線和集圈的形式與內層連接,連接穩定,不易抽絲。
[0020]6)本技術的面料避免多層復合,而采用一片雙面緯編織物一氣呵成,輕薄實用。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技術多重保暖結構針織內衣面料的示意圖;
[0022]圖2為本技術多重保暖結構針織內衣面料連接線處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本技術的限定。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技術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0024]如圖1
?
2所示,本技術提供一種多重保暖結構針織內衣面料,包括織物內層、織物中間夾層2和織物外層1,織物內層、織物中間夾層2和織物外層1之間的連接結構為每隔多個線圈縱行作一次連接,在織物上形成一條縱向的連接線5;織物內層包括貼身組織層4和吸濕發熱組織層3,貼身組織層4為織物內層中凸出在表面的棉滌混紡緊捻紗線圈縱行6,吸濕發熱組織層3為織物內層中凹進在內部的腈黏混紡紗線圈縱行7,在織物內層每個線圈橫列上有氨綸襯墊紗8;織物外層1為棉滌混紡沙的緯平針結構,其在每兩條縱向的連接線5之間呈中間弓起狀;織物中間夾層2由低彈滌綸長絲構成,每個織物線圈橫列分布一根低彈滌綸長絲,兩種不同長度的低彈滌綸長絲一隔一地交替分布。
[0025]本技術首先設計了更好的空氣層隔熱的保暖結構。接著應對隔熱好會影響人體濕熱氣體的散發,在面料內層設計了吸濕發熱組織結構。再接著應對吸濕發熱內層濕潤
時由于氨綸彈力面料緊貼皮膚會產生不舒服感,在面料內層設計了凸起的相對不易吸濕結構。面料外惻采用改進的蓬松空氣層結構形成良好的保暖效應,結合面料內惻采用吸濕發熱結構吸收人體散發的濕熱氣體,同時讓比吸濕發熱紗線不易吸濕的紗線彈性貼身,增加了濕熱微氣候中的舒適感。
[0026]作為一個優選例,織物內層、織物中間夾層2和織物外層1之間的連接結構為每隔36個線圈縱行作一次連接,在織物上形成一條縱向的連接線5。
[0027]在本技術中,織物外層1為棉滌混紡沙的緯平針結構,其在每兩條縱向的連接線5之間呈中間弓起狀,織物外層1的棉滌混紡紗的混紡比為60:40或65:35。在混紡紗中混入滌綸纖維增加硬挺度,有利于織物外層1的弓起狀態。
[0028]在本技術中,織物中間夾層2由低彈滌綸長絲構成,每個織物線圈橫列分布一根低彈滌綸長絲,充墊在織物外層1弓起的空間里,兩種不同長度的低彈滌綸長絲一隔一地交替分布。
[0029]作為一個優選例,兩種不同長度的低彈滌綸長絲中,較長低彈滌綸長絲的長度是較短低彈滌綸長絲長度的1.1倍,有利于均勻充墊弓起的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重保暖結構針織內衣面料,包括織物內層、織物中間夾層(2)和織物外層(1),其特征在于,所述織物內層、織物中間夾層(2)和織物外層(1)之間的連接結構為每隔多個線圈縱行作一次連接,在織物上形成一條縱向的連接線(5);所述織物內層包括貼身組織層(4)和吸濕發熱組織層(3),所述貼身組織層(4)為所述織物內層中凸出在表面的棉滌混紡緊捻紗線圈縱行(6),所述吸濕發熱組織層(3)為所述織物內層中凹進在內部的腈黏混紡紗線圈縱行(7),在所述織物內層每個線圈橫列上有氨綸襯墊紗(8);所述織物外層(1)為棉滌混紡沙的緯平針結構,其在每兩條縱向的所述連接線(5)之間呈中間弓起狀;所述織物中間夾層(2)由低彈滌綸長絲構成,每個織物線圈橫列分布一根低彈滌綸長絲,兩種不同長度的低彈滌綸長絲一隔一地交替分布。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保暖結構針織內衣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織物內層、織物中間夾層(2)和織物外層(1)之間的連接結構為每隔36個線圈縱行作一次連接,在織物上形成一條縱向的連接線(5)。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保暖結構針織內衣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兩種不同長度的低彈滌綸長絲中,較長低彈滌綸長絲的長度是較短低彈滌綸長絲長度的1.1倍。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保暖結構針織內衣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線(5)上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潘玉明,潘豪煒,黃凱,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題橋江蘇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