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抗菌防螨面料及其制備方法;提供一種抗菌防螨面料,包括:正面層以及反面層;抗菌防螨面料以六路為一個循環;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抗菌防螨面料采用了混有天茶纖維或板藍根纖維的人造纖維,賦予了面料抗菌防螨的效果,配合棉纖維以及特殊的組織結構,使得面料舒適柔軟且親膚;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環保的制備工藝,使得面料在具備抗菌防螨性能的同時亦能貼膚使用。面料在具備抗菌防螨性能的同時亦能貼膚使用。面料在具備抗菌防螨性能的同時亦能貼膚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抗菌防螨面料及其制備方法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紡織
,尤其涉及一種抗菌防螨面料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介紹
[0002]隨著時代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環境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人們對日常接觸的面料要求也越來越高,各種功能性面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0003]塵螨是誘發支氣管哮喘的重要因素,塵螨分布廣泛,居室地毯、床墊和家具套是塵螨孳生的主要場所,亦是人群暴露的主要危險因素,如有充足的食物和水份供給,螨可孳生于室內任何場所;同時,衣物可能是螨的傳播工具,將螨從原來的孳生地運輸至不同場所生存繁殖。
[0004]因此,亟需一種能抗菌防螨的面料。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抗菌防螨面料及其制備方法。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0007]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種抗菌防螨面料,包括:正面層以及反面層;
[0008]所述抗菌防螨面料以六路為一個循環,其中,按照上針盤至下針筒的排列順序,第一路依次為:浮線組織、上針盤成圈組織、下針筒成圈組織、浮線組織;第二路依次為:上針盤成圈組織、浮線組織、浮線組織、下針筒成圈組織;第三路依次為:浮線組織、上針盤集圈組織、下針筒集圈組織、浮線組織;第四路依次為:上針盤成圈組織、上針盤成圈組織、浮線組織、浮線組織;第五路依次為:浮線組織、浮線組織、下針筒成圈組織、下針筒成圈組織;第六路依次為:上針盤集圈組織、浮線組織、浮線組織、下針筒集圈組織。
[0009]優選地,所述第一路、所述第二路、所述第四路以及所述第五路采用由天茶纖維或板藍根纖維和棉纖維組成的第一復合材料。
[0010]更優選地,所述第一復合材料中,所述天茶纖維或所述板藍根纖維與所述棉纖維的添加比例為(30
?
40):(60
?
70)。
[0011]更優選地,所述天茶纖維為25S天茶纖維,所述板藍根纖維為25S板藍根纖維,所述棉纖維為20S精梳棉。
[0012]優選地,所述第三路以及所述第六路采用由滌綸纖維和棉纖維組成的第二復合材料。
[0013]更優選地,所述第二復合材料中,所述滌綸纖維與所述棉纖維的添加比例為(10
?
20):(60
?
80)。
[0014]更優選地,所述滌綸纖維為40D/25F滌綸拉伸變形絲;所述棉纖維為20S精梳棉。
[0015]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面是提供上述抗菌防螨面料的制備方法,步驟包括:
[0016]S1、根據六路三角結構,選取相應的紗線進行織造,制得坯布;
[0017]S2、對步驟S1制得坯布依次進行預處理、拉幅處理、染色處理、抗菌處理以及定型
處理,即得所述抗菌防螨面料。
[0018]優選地,步驟S2中,所述預處理包括:將坯布置于浴比為1:10,溫度為60℃
?
80℃的處理劑中處理30min
?
60min后,清水洗2
?
3次;按重量份數計,所述處理劑的組分包括:雙氧水2
?
8份、螯合分散劑4
?
8份、精練穩定劑8
?
10份,椰油酰胺丙基甜菜堿1
?
3份、過硼酸鈉5
?
10份以及去離子水適量。
[0019]優選地,步驟S2中,所述拉幅處理包括:將經所述預處理后的坯布以40m/min
?
60m/min的進布速率送入拉幅機中進行拉幅處理;
[0020]所述染色處理包括:將經所述拉幅處理后的坯布置于70℃
?
90℃的染料中保溫染色30min
?
60min后,將染料降溫至40℃
?
50℃繼續保溫20min
?
40min;
[0021]所述抗菌處理包括:將經所述染色處理后的坯布置于50℃
?
70℃抗菌劑中進行二浸二軋后,置于清水中水洗1
?
2次,并進行烘干處理;按重量份數計,所述抗菌劑的組分包括:羧甲基殼聚糖3
?
6份、硅烷偶聯劑2
?
4份、海藻酸鈉1
?
2份、有機硅季銨鹽2
?
4份以及去離子水適量;
[0022]所述定型處理包括:將經所述抗菌處理后的坯布以25m/min
?
30m/min的進布速率送入160℃
?
180℃的定型機中進行定型處理。
[0023]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技術效果:
[0024]與常規面料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抗菌防螨面料采用了混有天茶纖維或板藍根纖維的人造纖維,天茶纖維中含有茶葉的天然提取物,且均勻分布在纖維中,能夠有效抵抗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板藍根纖維中含有生物堿類、有機酸類物質,能抑制人體皮膚表面的各種細菌;天茶纖維或板藍根纖維均能賦予面料抗菌防螨的效果,配合棉纖維以及特殊的組織結構,使得面料舒適柔軟且親膚;本專利技術采用環保的制備工藝,使得面料在具備抗菌防螨性能的同時亦能貼膚使用。
附圖說明
[0025]圖1為本專利技術抗菌防螨面料的三角排列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7]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0028]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限定。
[0029]實施例1
[0030]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抗菌防螨面料的制備方法,步驟包括:
[0031]S1、選取由天茶纖維和棉纖維組成的第一復合材料以及由滌綸纖維和棉纖維組成的第二復合材料作為紗線,采用六路一個循環進行編織制得坯布,其中,按照上針盤至下針筒的排列順序,第一路依次為:浮線組織、上針盤成圈組織、下針筒成圈組織、浮線組織;第
二路依次為:上針盤成圈組織、浮線組織、浮線組織、下針筒成圈組織;第三路依次為:浮線組織、上針盤集圈組織、下針筒集圈組織、浮線組織;第四路依次為:上針盤成圈組織、上針盤成圈組織、浮線組織、浮線組織;第五路依次為:浮線組織、浮線組織、下針筒成圈組織、下針筒成圈組織;第六路依次為:上針盤集圈組織、浮線組織、浮線組織、下針筒集圈組織;
[0032]所述第一復合材料中,所述天茶纖維與所述棉纖維的添加比例為30:60;所述天茶纖維為25S天茶纖維,所述棉纖維為20S精梳棉;所述第二復合材料中,所述滌綸纖維與所述棉纖維的添加比例為15:65;所述滌綸纖維為40D/25F滌綸拉伸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抗菌防螨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正面層以及反面層;所述抗菌防螨面料以六路為一個循環,其中,按照上針盤至下針筒的排列順序,第一路依次為:浮線組織、上針盤成圈組織、下針筒成圈組織、浮線組織;第二路依次為:上針盤成圈組織、浮線組織、浮線組織、下針筒成圈組織;第三路依次為:浮線組織、上針盤集圈組織、下針筒集圈組織、浮線組織;第四路依次為:上針盤成圈組織、上針盤成圈組織、浮線組織、浮線組織;第五路依次為:浮線組織、浮線組織、下針筒成圈組織、下針筒成圈組織;第六路依次為:上針盤集圈組織、浮線組織、浮線組織、下針筒集圈組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防螨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所述第二路、所述第四路以及所述第五路采用由天茶纖維或板藍根纖維和棉纖維組成的第一復合材料。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抗菌防螨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復合材料中,所述天茶纖維或所述板藍根纖維與所述棉纖維的添加比例為(30
?
40):(60
?
70)。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抗菌防螨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天茶纖維為25S天茶纖維,所述板藍根纖維為25S板藍根纖維,所述棉纖維為20S精梳棉。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防螨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路以及所述第六路采用由滌綸纖維和棉纖維組成的第二復合材料。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抗菌防螨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復合材料中,所述滌綸纖維與所述棉纖維的添加比例為(10
?
20):(60
?
80)。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抗菌防螨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滌綸纖維為40D/25F滌綸拉伸變形絲;所述棉纖維為20S精梳棉。8.如權利要求1
?
7任一項所述抗菌防螨面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包括:S1、根據六路三角結構,選取相應的紗線進行織造,制得坯布;S2、對步驟S1制得坯布依次進行預處理、拉幅處理、染色處理、抗菌處理...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蔣文君,傅丹娜,汪治燕,余錫波,鐘國能,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大千紡織品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