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電動汽車,其中空調系統中,壓縮機排氣口通過第二節流元件與車外換熱器連通,第二通斷閥與電機電控散熱器串聯形成第一分支路,第一通斷閥所在的流路為第二分支路,兩支路并聯形成第一并聯管路,第一并聯管路連接于車外換熱器與第一流路切換閥之間,第一流路切換閥通過第三節流元件與電池散熱器連通,電池散熱器以及第一并聯管路與壓縮機吸氣口連通,第一節流元件以及車內蒸發器串聯且第一節流元件處于車內蒸發器靠近第一流路切換閥的一側。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零部件數量得到精簡,成本相應得到降低,同時由于直接采用冷媒進行溫度調節,不采用制冷劑與載冷劑的熱交換后進行溫度調節,運行效率更高。高。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電動汽車
[0001]本技術屬于空氣調節
,具體涉及一種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電動汽車。
技術介紹
[0002]純電動汽車因其具有環保和使用成本低的特點,受到越來越多的用戶歡迎。由于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需要在合適的溫度下工作,需要做好熱管理系統,保證整車能夠高效節能運行。專利號為202010817180.8的專利公開了一種熱管理系統、控制方法和電動車,其電池熱管理系統采用制冷劑與冷卻液進行熱交換,冷卻液再與電池換熱的方式,另外,其還具有水箱換熱器、冷卻器、水泵、四通水閥等零部件,結構復雜、換熱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思路
[0003]因此,本技術提供一種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電動汽車,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采用制冷劑與冷卻液進行熱交換之后將冷卻液作為冷卻介質與電池等其他熱源換熱,結構復雜且采用的零部件較大,換熱效率相對較低的技術問題。
[000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包括壓縮機、車內蒸發器、第一節流元件、第二節流元件、車外換熱器、電機電控散熱器、第一通斷閥、第二通斷閥、第一流路切換閥、第三節流元件、電池散熱器,其中,所述壓縮機的排氣口通過第一管路與所述第二節流元件的第一端連通,所述第二節流元件的第二端與所述車外換熱器的第一端連通,所述第二通斷閥與所述電機電控散熱器串聯形成第一分支路,所述第一通斷閥所在的流路為第二分支路,所述第一分支路與所述第二分支路并聯形成第一并聯管路,所述第一并聯管路的第一端與所述車外換熱器的第二端連通,所述第一并聯管路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的第一端連通,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的第二端通過所述第三節流元件與所述電池散熱器的第一端連通,所述電池散熱器的第二端通過第二管路與所述壓縮機的吸氣口連通,所述第一并聯管路的所述第二端還通過第三管路與所述壓縮機的吸氣口連通,所述第一節流元件以及車內蒸發器串聯于所述第三管路上且所述第一節流元件處于所述車內蒸發器靠近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的一側,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的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二端之間的流路可控通斷。
[0005]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還具有第三端與第四端,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的所述第三端通過第四管路與所述第二節流元件的所述第一端連通,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的所述第四端通過第五管路與所述第三管路連通,所述第三管路上還連接有第二流路切換閥,所述第二流路切換閥具有的第一端與所述電池散熱器的所述第二端連通,所述第二流路切換閥的第二端與所述壓縮機的吸氣口連通且處于所述第五管路與所述第二管路的連通點遠離所述壓縮機的一側,所述第二流路切換閥的第三端通過第六管路與所述壓縮機的排氣口連通。
[0006]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為四通閥,和/或,所述第二流路切換閥
為三通閥。
[0007]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壓縮機為補氣增焓壓縮機,所述第一管路上串聯有閃發器,所述閃發器的補氣口通過補氣管路與所述壓縮機的補氣口可控連通,且所述第四管路與所述閃發器連通。
[000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還包括車內冷凝器、第四節流元件,所述車內冷凝器與所述第四節流元件依次串聯形成第七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上具有第三通斷閥,所述第三通斷閥所在的管段與所述車內冷凝器及所述第四節流元件所在的管段形成第二并聯管路。
[0009]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補氣管路上串聯有第四通斷閥。
[0010]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電動汽車,包括上述的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
[0011]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電動汽車,采用冷媒循環進行各相關部件的溫度調控,取消現有技術中的水箱以及配套的各部件例如水泵等,零部件數量得到精簡,成本相應得到降低,同時由于直接采用冷媒進行溫度調節,不采用制冷劑與載冷劑的熱交換后進行溫度調節,運行效率更高。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的原理示意圖;
[0013]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運行乘員艙、電池及電機電控同時冷卻模式時的系統循環示意圖;
[0014]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運行乘員艙制冷模式時的系統循環示意圖;
[0015]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運行電池冷卻模式時的系統循環示意圖;
[0016]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運行乘員艙、電池加熱兼電機余熱回收模式時的系統循環示意圖;
[0017]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運行乘員艙制熱及電池冷卻模式時的系統循環示意圖;
[0018]圖7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運行乘員艙制熱、電池冷卻及電機電控余熱回收模式時的系統循環示意圖;
[0019]圖8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運行電池預熱模式時的系統循環示意圖;
[0020]圖9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運行乘員艙制熱模式時的系統循環示意圖。
[0021]附圖標記表示為:
[0022]1、壓縮機;21、車內蒸發器;22、車內冷凝器;31、第一節流元件;32、第二節流元件;33、第三節流元件;34、第四節流元件;4、車外換熱器;5、電機電控散熱器;61、第一通斷閥;62、第二通斷閥;63、第三通斷閥;64、第四通斷閥;71、第一流路切換閥;72、第二流路切換閥;8、電池散熱器;100、第一管路;101、第一分支路;102、第二分支路;200、第二管路;300、第三管路;400、第四管路;500、第五管路;600、第六管路;700、補氣管路;800、第七管路;91、
閃發器;92、氣液分離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結合參見圖1至圖9所示,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包括壓縮機1、車內蒸發器21、第一節流元件31、第二節流元件32、車外換熱器4、電機電控散熱器5、第一通斷閥61、第二通斷閥62、第一流路切換閥71、第三節流元件33、電池散熱器8,其中,壓縮機1的排氣口通過第一管路100與第二節流元件32的第一端連通,第二節流元件32的第二端與車外換熱器4的第一端連通,第二通斷閥62與電機電控散熱器5串聯形成第一分支路101,第一通斷閥61所在的流路為第二分支路102,第一分支路101與第二分支路102并聯形成第一并聯管路,第一并聯管路的第一端與車外換熱器4的第二端連通,第一并聯管路的第二端與第一流路切換閥71的第一端連通,第一流路切換閥71的第二端通過第三節流元件33與電池散熱器8的第一端連通,電池散熱器8的第二端通過第二管路200與壓縮機1的吸氣口連通,第一并聯管路的第二端還通過第三管路300與壓縮機1的吸氣口連通,第一節流元件31以及車內蒸發器21串聯于第三管路300上且第一節流元件31處于車內蒸發器21靠近第一流路切換閥71的一側,第一流路切換閥71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流路可控通斷,空調系統中形成冷媒循環。該技術方案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壓縮機(1)、車內蒸發器(21)、第一節流元件(31)、第二節流元件(32)、車外換熱器(4)、電機電控散熱器(5)、第一通斷閥(61)、第二通斷閥(62)、第一流路切換閥(71)、第三節流元件(33)、電池散熱器(8),其中,所述壓縮機(1)的排氣口通過第一管路(100)與所述第二節流元件(32)的第一端連通,所述第二節流元件(32)的第二端與所述車外換熱器(4)的第一端連通,所述第二通斷閥(62)與所述電機電控散熱器(5)串聯形成第一分支路(101),所述第一通斷閥(61)所在的流路為第二分支路(102),所述第一分支路(101)與所述第二分支路(102)并聯形成第一并聯管路,所述第一并聯管路的第一端與所述車外換熱器(4)的第二端連通,所述第一并聯管路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71)的第一端連通,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71)的第二端通過所述第三節流元件(33)與所述電池散熱器(8)的第一端連通,所述電池散熱器(8)的第二端通過第二管路(200)與所述壓縮機(1)的吸氣口連通,所述第一并聯管路的所述第二端還通過第三管路(300)與所述壓縮機(1)的吸氣口連通,所述第一節流元件(31)以及車內蒸發器(21)串聯于所述第三管路(300)上且所述第一節流元件(31)處于所述車內蒸發器(21)靠近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71)的一側,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71)的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二端之間的流路可控通斷。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熱管理空調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71)還具有第三端與第四端,所述第一流路切換閥(71)的所述第三端通過第四管路(400)與所述第二節流元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永立,楊玉生,胡強,顧思忠,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