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手機中框精定位自引導定位機構,包括分體定位銷、第一引導單元、第二引導單元、機架、固定板和支撐單元,所述分體定位銷包括外定位部和內定位部,所述外定位部和所述內定位部同軸設置并且所述內定位部可沿所述外定位部移動,所述機架上固定有穿出所述固定板的支撐單元,所述外定位部固定有第一引導單元,所述內定位部固定有第二引導單元,所述第一引導單元驅動所述外固定部穿過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二引導單元驅動所述內固定部穿出所述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用于固定手機中框。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設計使用分體式定位銷,通過氣缸升降帶動定位銷外定位部兩部分上升,先行穿過手機中框進行預定位,而后通過第二引導單元將內定位部整體通過手機中框,從而達到手機中框精密定位的目的。達到手機中框精密定位的目的。達到手機中框精密定位的目的。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手機中框精定位自引導定位機構
[0001]本技術涉及手機中框定位機構
,特別是手機中框精定位自引導定位機構。
技術介紹
[0002]手機中框在加工或抓裝配過程中,一般采用其本身預制的定位孔和定位機構中的定位銷進行定位,但是一般定位銷與定位孔之間具有間隙,定位精度較差,手機中框仍然會發生晃動。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設計了手機中框精定位自引導定位機構,包括分體定位銷、第一引導單元、第二引導單元、機架、固定板和支撐單元,所述分體定位銷包括外定位部和內定位部,所述外定位部和所述內定位部同軸設置并且所述內定位部可沿所述外定位部移動,所述機架上固定有穿出所述固定板的支撐單元,所述外定位部固定有第一引導單元,所述內定位部固定有第二引導單元,所述第一引導單元驅動所述外固定部穿過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二引導單元驅動所述內固定部穿出所述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用于固定手機中框。
[0004]進一步地,所述外定位部端部具有相互對稱的兩個引導座,所述內定位部外輪廓與兩個所述引導座形成截面為圓形的結構,兩個所述引導座分別設于所述內定位部兩側。
[0005]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導單元包括第一驅動件和第一夾持塊,所述第一驅動件固定于所述機架,所述第一驅動件的伸縮端固定有第一夾持塊,所述第一夾持塊與所述外定位部外壁固定連接。
[0006]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導單元包括固定座、第一導軌、第一滑塊和移動座,所述機架上固定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定有第一導軌,所述第一導軌滑動設置有第一滑塊,所述第一滑塊固定有移動座,所述移動座固定有第二夾持塊,所述第二夾持塊固定連接于所述內定位部外壁。
[0007]進一步地,所述支撐單元包括立柱和真空吸附件,所述機架固定連接有立柱,所述立柱端部固定連接有真空吸附件。
[0008]進一步地,還包括輔助定位單元,所述輔助定位單元包括連接支架、第二驅動件、支撐座和限位件,所述機架固定有連接支架,所述連接支架固定有第二驅動件,所述第二驅動件伸縮端固定有支撐座,所述支撐座兩側固定有限位件。
[0009]進一步地,所述支撐座與所連接支架之間設置有導向組件,所述導向組件包括第二導軌和第二滑塊,所述第二導軌固定于所述連接支架,所述第二導軌滑動設置有第二滑塊,所述第二滑塊固定連接于所述支撐座。
[0010]利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制作的手機中框精定位自引導定位機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設計使用分體式定位銷,通過氣缸升降帶動定位銷外定位部兩部分上升,先行穿過
手機中框進行預定位,而后通過第二引導單元將內定位部通過手機中框,從而達到手機中框精密定位的目的;穿銷時通過輔助定位機構輔助定位銷定位,防止產品竄動。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技術所述手機中框精定位自引導定位機構的立體圖;
[0012]圖2是本技術所述手機中框精定位自引導定位機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3]圖3是本技術所述分體定位銷的爆炸圖;
[0014]圖4是本技術所述手機中框精定位自引導定位機構輔助定位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中,1、分體定位銷;11、外定位部;12、內定位部;13、引導座;2、第一引導單元;21、第一驅動件;22、第一夾持塊;3、第二引導單元;31、固定座;32、第一導軌;33、第一滑塊;34、移動座;35、第二夾持塊;4、機架;5、固定板;6、支撐單元;61、立柱;62、真空吸附件;7、輔助定位單元;71、連接支架;72、第二驅動件;73、支撐座;74、限位件;75、第二導軌;76、第二滑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術,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的描述,如圖1和圖2所示,手機中框精定位自引導定位機構。包括分體定位銷1、第一引導單元2、第二引導單元3、機架4、固定板5和支撐單元6,所述分體定位銷1包括外定位部11和內定位部12,所述外定位部11和所述內定位部12同軸設置并且所述內定位部12可沿所述外定位部11移動,所述機架4上固定有穿出所述固定板5的支撐單元6,所述外定位部11固定有第一引導單元2,所述內定位部12固定有第二引導單元3,所述第一引導單元2驅動所述外定位部11穿過所述固定板5,所述第二引導單元3驅動所述內固定部穿出所述固定板5,所述固定板5用于固定手機中框。設計使用分體定位銷1,通過氣缸升降帶動定位銷外定位部11兩部分上升,先行穿過手機中框進行預定位,而后通過第二引導單元2將內定位部12通過手機中框,從而達到手機中框精密定位的目的;
[0017]如圖3所示,所述外定位部11端部具有相互對稱的兩個引導座13,所述內定位部12外輪廓與兩個所述引導座13形成截面為圓形的結構,兩個所述引導座13分別設于所述內定位部12兩側。內定位部12和外定位部11穿過固定板5后將手機中框的預制孔充滿,防止其竄動。
[0018]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引導單元2包括第一驅動件22和第一夾持塊22,所述第一驅動件22固定于所述機架4,所述第一驅動件22的伸縮端固定有第一夾持塊22,所述第一夾持塊22與所述外定位部11外壁固定連接。第一驅動件22可選擇為氣缸。
[0019]所述第二引導單元3包括固定座31、第一導軌32、第一滑塊33和移動座34,所述機架4上固定有固定座31,所述固定座31固定有第一導軌32,所述第一導軌32滑動設置有第一滑塊33,所述第一滑塊33固定有移動座34,所述移動座34固定有第二夾持塊35,所述第二夾持塊35固定連接于所述內定位部12外壁。外力作用于移動座34處帶動內定位部12沿外定位部11移動。
[0020]所述支撐單元6包括立柱61和真空吸附件62,所述機架4固定連接有立柱61,所述
立柱61端部固定連接有真空吸附件62。真空吸附件62對手機中框的一側進行吸附,起到輔助定位的作用。
[0021]如圖4所示,還包括輔助定位單元7,所述輔助定位單元7包括連接支架71、第二驅動件72、支撐座73和限位件74,所述機架4固定有連接支架71,所述連接支架71固定有第二驅動件72,所述第二驅動件72伸縮端固定有支撐座73,所述支撐座73兩側固定有限位件74。所述支撐座73與所連接支架71之間設置有導向組件,所述導向組件包括第二導軌75和第二滑塊76,所述第二導軌75固定于所述連接支架71,所述第二導軌75滑動設置有第二滑塊76,所述第二滑塊76固定連接于所述支撐座73。輔助定位單元7進一步起到輔助定位的作用。導向組件在移動座34的移動過程中起到導向作用。
[0022]上述技術方案僅體現了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優選技術方案,本
的技術人員對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變動均體現了本技術的原理,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手機中框精定位自引導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體定位銷(1)、第一引導單元(2)、第二引導單元(3)、機架(4)、固定板(5)和支撐單元(6),所述分體定位銷(1)包括外定位部(11)和內定位部(12),所述外定位部(11)和所述內定位部(12)同軸設置并且所述內定位部(12)可沿所述外定位部(11)移動,所述機架(4)上固定有穿出所述固定板(5)的支撐單元(6),所述外定位部(11)固定有第一引導單元(2),所述內定位部(12)固定有第二引導單元(3),所述第一引導單元(2)驅動所述外定位部穿過所述固定板(5),所述第二引導單元(3)驅動所述內定位部(12)穿出所述固定板(5),所述固定板(5)用于固定手機中框。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機中框精定位自引導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定位部(11)端部具有相互對稱的兩個引導座(13),所述內定位部(12)外輪廓與兩個所述引導座(13)形成截面為圓形的結構,兩個所述引導座(13)分別設于所述內定位部(12)兩側。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機中框精定位自引導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導單元(2)包括第一驅動件(21)和第一夾持塊(22),所述第一驅動件(21)固定于所述機架(4),所述第一驅動件(21)的伸縮端固定有第一夾持塊(22),所述第一夾持塊(22)與所述外定位部(11)外壁固定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手機中框精定位自引導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導單元(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澤紅,劉瑞海,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津亞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