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熱管理系統及其控制方法和車輛
本專利技術涉及車輛
,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熱管理系統及其控制方法和車輛。
技術介紹
目前,新能源汽車正在大范圍普及,車輛的電機等電驅元件(例如電機、減速器和控制裝置等)在工作過程中會產生熱量,如果熱量沒有較為及時的散出,容易導致過熱而引發安全事故。因此,如何對車輛的驅動元件進行散熱成為技術人員研究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熱管理系統及其控制方法和車輛。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的熱管理系統用于車輛,所述熱管理系統包括動力電池、散熱器、連接所述散熱器的電驅部件以及連接所述散熱器、所述動力電池和所述電驅部件的熱管理集成單元,所述熱管理集成單元包括: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內形成有多個流道;和集成設置在所述流道板上泵組件和閥組件,所述泵組件包括電機水泵,所述電機水泵的進口連接所述閥組件,所述電機水泵的出口連接所述電驅部件的進口,所述散熱器的進口連通所述電驅部件的出口,所述散熱器的出口連接所述閥組件,所述閥組件用于控制所述熱管理集成單元內的冷卻液的流向;所述熱管理系統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電機水泵啟動,所述閥組件處于第一預設狀態,在所述第一預設狀態下,所述閥組件連通所述電機水泵和所述散熱器的出口,所述電機水泵將冷卻液輸送至所述電驅部件后進入所述散熱器內進行冷卻以對所述電驅部件進行冷卻,從所述散熱器流出的冷卻液進一步通過所述閥組件流回至所述電機水泵的進口。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電驅部件包括控制裝置 ...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熱管理系統,用于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熱管理系統包括散熱器、連接所述散熱器的電驅部件以及連接所述散熱器和所述電驅部件的熱管理集成單元,所述熱管理集成單元包括:/n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內形成有多個流道;和/n集成設置在所述流道板上泵組件和閥組件,所述泵組件包括電機水泵,所述電機水泵的進口連接所述閥組件,所述電機水泵的出口連接所述電驅部件的進口,所述散熱器的進口連通所述電驅部件的出口,所述散熱器的出口連接所述閥組件,所述閥組件用于控制所述熱管理集成單元內的冷卻液的流向;/n所述熱管理系統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電機水泵啟動,所述閥組件處于第一預設狀態,在所述第一預設狀態下,所述閥組件連通所述電機水泵和所述散熱器的出口,所述電機水泵將冷卻液輸送至所述電驅部件后進入所述散熱器內進行冷卻以對所述電驅部件進行冷卻,從所述散熱器流出的冷卻液進一步通過所述閥組件流回至所述電機水泵的進口。/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熱管理系統,用于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熱管理系統包括散熱器、連接所述散熱器的電驅部件以及連接所述散熱器和所述電驅部件的熱管理集成單元,所述熱管理集成單元包括:
流道板,所述流道板內形成有多個流道;和
集成設置在所述流道板上泵組件和閥組件,所述泵組件包括電機水泵,所述電機水泵的進口連接所述閥組件,所述電機水泵的出口連接所述電驅部件的進口,所述散熱器的進口連通所述電驅部件的出口,所述散熱器的出口連接所述閥組件,所述閥組件用于控制所述熱管理集成單元內的冷卻液的流向;
所述熱管理系統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電機水泵啟動,所述閥組件處于第一預設狀態,在所述第一預設狀態下,所述閥組件連通所述電機水泵和所述散熱器的出口,所述電機水泵將冷卻液輸送至所述電驅部件后進入所述散熱器內進行冷卻以對所述電驅部件進行冷卻,從所述散熱器流出的冷卻液進一步通過所述閥組件流回至所述電機水泵的進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管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驅部件包括控制裝置、驅動電機和減速器,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驅動電機和所述減速器電連接且依次通過冷卻液管路連通,所述電機水泵用于向所述驅動電機和所述減速器輸送冷卻液。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管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電機包括前電機和后電機,所述減速器包括前減速器和后減速器,所述前電機和所述后電機并聯,所述前電機和所述前減速器串聯,所述后減速器與所述后電機串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熱管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驅部件還包括前電機控制器和后電機控制器,所述前電機控制器與所述后電機串聯,所述后電機控制器與所述后電機串聯。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熱管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驅部件還包括充電分電模塊,所述充電分電模塊與所述后電機或者所述前電機串聯。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管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驅部件還包括分流閥,所述分流閥并聯連接在所述控制裝置的兩端。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管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上形成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閥組件包括第一五通閥和第二五通閥;
所述第一五通閥的第三端通過所述流道連通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連接所述散熱器的出口;
所述第一五通閥的第四端通過所述流道連接所述第二五通閥的第五端;
所述第二五通閥的第一端通過所述流道連接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二接口連接所述散熱器的進口,所述第三接口連接所述電驅部件的出口,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連通;
所述第二五通閥的第二端通過所述流道連接所述電機水泵的進口,所述電機水泵通過所述流道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四接口連接所述電驅部件的進口;
所述第二五通閥的第五端連接所述第一五通閥的第四端;
在所述閥組件處于第一預設狀態時,所述第一五通閥的第三端和第四端連通,所述第二五通閥的第二端和第五端連通。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熱管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熱管理系統還包括與所述熱管理集成單元連接的動力電池、壓縮機、室外換熱器、氣液分離器、蒸發器、液體加熱器和暖風芯體,所述泵組件還包括集成設置在所述流道板上的電池水泵和采暖水泵,所述電池水泵的進口通過所述流道連接所述閥組件,所述電池水泵的出口與所述動力電池的進口連接,所述熱管理集成單元還包括集成設置在所述流道板上的水冷冷凝器、電池冷卻器和水水換熱器;
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輸入端連接所述壓縮機,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媒輸出端連接所述室外換熱器的進口,所述電池冷卻器的冷媒輸入端連接所述室外換熱器的出口,所述電池冷卻器的冷媒輸出端連接所述氣液分離器的進口和所述蒸發器的出口;
所述流道板還形成有第五接口、第六接口、第七接口和第八接口;
所述第一五通閥的第一端通過所述流道連接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八接口連接所述暖風芯體的出口;
所述第一五通閥的第二端通過所述流道連通所述采暖水泵的進口,所述采暖水泵的出口通過所述流道連接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卻液輸入端,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冷卻液輸出端連接液體加熱器的進口;
所述第一五通閥的第五端通過所述流道連接所述水水換熱器的第二冷卻液輸出端;
所述第二五通閥的第三端通過所述流道連接所述水水換熱器的第一冷卻液輸出端;
所述第二五通閥的第四端通過所述流道連接所述電池水泵的進口,所述電池水泵通過所述流道連通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五接口連接所述動力電池的進口;
所述水水換熱器的第二冷卻液輸入端連接所述第六接口和第七接口,所述第六接口連接所述暖風芯體的進口,所述第七接口連接所述液體加熱器的出口,所述第七接口和所述第六接口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管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上形成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所述閥組件包括第一四通閥、第二四通閥、第一三通閥和第二三通閥;
所述第一四通閥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三通閥的第三端;
所述第一四通閥的第三端通過所述流道連通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連接所述散熱器的出口;
所述第一四通閥的第四端通過所述流道連通所述第二三通閥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三通閥的第一端通過所述流道連接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二接口連接所述散熱器的進口,所述第三接口連接所述電驅部件的出口,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連通;
所述第二三通閥的第三端連通所述第二四通閥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四通閥的第二端通過所述流道連接所述電機水泵的進口,所述電機水泵的進口通過所述流道連通所述第四接口,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東斌,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