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邊坡固定裝置,屬于水土保持技術領域,包括固定板、擋板和聚流框,所述固定板的兩側皆均勻設置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的頂部固定有第二卡塊,所述固定塊的底部開設有第二卡槽,所述擋板的內側固定有防護板,所述擋板的兩側皆開設有第一卡槽,所述擋板通過第一卡槽與固定塊卡合連接,所述擋板的兩側皆設置有聚流框,所述聚流框的兩側皆固定有第一卡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對單獨損壞的擋板或者聚流框進行更換,以保持固定裝置正常的防護效果,同時便于后期拆除,其次可以根據坡面的尺寸現場拼接裝置,無需提前定制,使用更加靈活,而且每個組件占地面積小方便運輸,給人們的使用提供了便利。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邊坡固定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固定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邊坡固定裝置,屬于水土保持
技術介紹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雨水不能就地消納、順勢下流、沖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時流失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當、地面植被遭破壞、土質松散、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等。尤其對于一些邊坡的水土保持,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進行加固和種植,使坡面更加穩固,減小雨水沖刷對坡面的影響,來預防水土流失;現有的坡面固定裝置一般是使用大網面將泥土遮蓋,或者使用大塊格狀的擋板安裝在邊坡上來防水土流失,但是這些方式施工復雜,而且后期不能拆卸,特別是長時間使用或者意外導致網面或擋板損壞時無法對其進行單獨更換,最終會導致防水土流失的效果變差;其次一般的固定裝置的大小是固定的,根據邊坡的長寬需要定制匹配的尺寸才能使用,加大了制作的難度,而且體型大也不便于運輸。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邊坡固定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不便于單獨拆卸且定制麻煩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可以通過采用如下技術技術方案達到: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邊坡固定裝置,包括固定板、擋板和聚流框,所述固定板的兩側皆均勻設置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的頂部固定有第二卡塊,所述固定塊的底部開設有第二卡槽,所述擋板的內側固定有防護板,所述擋板的兩側皆開設有第一卡槽,所述擋板通過第一卡槽與固定塊卡合連接,所述擋板的兩側皆設置有聚流框,所述聚流框的兩側皆固定有第一卡塊,所述聚流框通過第一卡塊與擋板卡合連接,所述聚流框的底部設置有聚流組件,所述固定板上均勻設置有錐管,所述錐管的內部設置有加強機構。優選的:所述加強機構包括絲桿、隔板和加強錐,所述絲桿位于錐管的內部,且絲桿與錐管螺紋連接,所述絲桿的底部轉動連接有隔板,且隔板與錐管滑動連接,所述隔板的底部對稱設置有加強錐,兩組所述加強錐的一端貫穿并延伸至錐管的外部,所述加強錐與隔板相鉸接,兩組所述加強錐之間固定連接有彈簧。優選的:所述聚流組件包括滴管和出水孔,所述滴管位于聚流框的底部,且滴管的頂部與聚流框相連通,所述滴管的外側開設有出水孔。優選的:所述防護板為半球形板,所述擋板為弧形板。優選的:所述滴管為錐形管。優選的:所述彈簧的外側設置有防腐涂層,所述絲桿的頂部固定有轉柄,且轉柄的外側設置有防滑紋。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邊坡固定裝置:通過擋板、防護板、第一卡槽、聚流框、第一卡塊、固定塊、第二卡塊和第二卡槽的相互配合使用,能夠對單獨損壞的擋板或者聚流框進行更換,以保持固定裝置正常的防護效果,同時便于后期拆除,其次可以根據坡面的尺寸現場拼接裝置,無需提前定制,使用更加靈活,而且每個組件占地面積小方便運輸,給人們的使用提供了便利;通過錐管、絲桿、隔板、加強錐和彈簧的相互配合使用,能夠提高該邊坡加固裝置整體的牢固性,同時拆除時可以通過旋扭的方式先將加強錐收回,降低拆除的難度,從而方便了人們的拆除工作,滿足了不同的使用需求;通過防護板、聚流框、滴管和出水孔的相互配合使用,由于防護板的弧面,雨水更易被引流至聚流框中,并通過滴管和出水孔進入土壤內,對深層土壤補水,而且防護板會遮擋一部分土壤,減少雨水的沖刷力,進而減少泥沙的流動。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俯視圖;圖2為本技術的擋板和固定板的連接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擋板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側剖圖;圖5為本技術的圖4中A處結構放大圖。圖中:1、固定板;2、擋板;3、防護板;4、第一卡槽;5、聚流框;6、第一卡塊;7、固定塊;8、第二卡塊;9、第二卡槽;10、滴管;11、出水孔;12、錐管;13、絲桿;14、隔板;15、加強錐;16、彈簧。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
人員更加清楚和明確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圖1-圖5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邊坡固定裝置,包括固定板1、擋板2和聚流框5,固定板1的兩側皆均勻設置有固定塊7,固定塊7的頂部固定有第二卡塊8,固定塊7的底部開設有第二卡槽9,擋板2的內側固定有防護板3,擋板2的兩側皆開設有第一卡槽4,擋板2通過第一卡槽4與固定塊7卡合連接,擋板2的兩側皆設置有聚流框5,聚流框5的兩側皆固定有第一卡塊6,聚流框5通過第一卡塊6與擋板2卡合連接,聚流框5的底部設置有聚流組件,固定板1上均勻設置有錐管12,錐管12的內部設置有加強機構。在本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加強機構包括絲桿13、隔板14和加強錐15,絲桿13位于錐管12的內部,且絲桿13與錐管12螺紋連接,絲桿13的底部轉動連接有隔板14,且隔板14與錐管12滑動連接,隔板14的底部對稱設置有加強錐15,兩組加強錐15的一端貫穿并延伸至錐管12的外部,加強錐15與隔板14相鉸接,兩組加強錐15之間固定連接有彈簧16,將固定板1上的錐管12插入土壤內,直至固定板1底部與土壤緊密貼合后,轉動絲桿13,絲桿13轉動的同時向下推動擠壓隔板14,隔板14推動兩個加強錐15插入土壤,拆卸時反向轉動絲桿13將加強錐15從土壤內抽出,便可降低拆除固定板1的難度,能夠提高該邊坡加固裝置整體的牢固性,同時拆除時可以通過旋扭的方式先將加強錐15收回,降低拆除的難度,從而方便了人們的拆除工作,滿足了不同的使用需求。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聚流組件包括滴管10和出水孔11,滴管10位于聚流框5的底部,且滴管10的頂部與聚流框5相連通,滴管10的外側開設有出水孔11,下雨時雨水順著防護板3表面流至土壤上,并沿著擋板2聚集至聚流框5內,最終從滴管10流入土壤,而防護板3可以減少底部一部分土壤接收的雨量,減弱雨水的沖擊力,由于防護板3的球形弧面設計,雨水更易被引流至聚流框中,并通過滴管10和出水孔11進入土壤內,對深層土壤補水,而且防護板3會遮擋一部分土壤,減少雨水對防護板3底部土壤的沖刷力,進而減少泥沙的流動。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防護板3為半球形板,擋板2為弧形板,弧形板更有利于雨水的導流。在本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滴管10為錐形管,滴管10底部小,減慢底部的出水速度,雨水過大時更有利于水在管內堆積并滲入中上層。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彈簧16的外側設置有防腐涂層,絲桿13的頂部固定有轉柄,且轉柄的外側設置有防滑紋,防止彈簧16在土壤內受潮腐蝕,轉柄以及防滑紋方便人們轉動絲桿13。如圖1-圖5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邊坡固定裝置的工作過程如下:步驟1:將擋板2和聚流框5依次通過第一卡槽4和第一卡塊6卡合拼接在一起,并根據坡面的寬度,選擇拼接擋板2和聚流框5的數量,最后將固定板1一側的固定塊7上的第二卡塊8卡合在擋板2一側的第一卡槽4內,完成裝置的拼接,拆除時,向外抽拉擋板2或者聚流框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邊坡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1)、擋板(2)和聚流框(5),所述固定板(1)的兩側皆均勻設置有固定塊(7),所述固定塊(7)的頂部固定有第二卡塊(8),所述固定塊(7)的底部開設有第二卡槽(9),所述擋板(2)的內側固定有防護板(3),所述擋板(2)的兩側皆開設有第一卡槽(4),所述擋板(2)通過第一卡槽(4)與固定塊(7)卡合連接,所述擋板(2)的兩側皆設置有聚流框(5),所述聚流框(5)的兩側皆固定有第一卡塊(6),所述聚流框(5)通過第一卡塊(6)與擋板(2)卡合連接,所述聚流框(5)的底部設置有聚流組件,所述固定板(1)上均勻設置有錐管(12),所述錐管(12)的內部設置有加強機構。/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邊坡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1)、擋板(2)和聚流框(5),所述固定板(1)的兩側皆均勻設置有固定塊(7),所述固定塊(7)的頂部固定有第二卡塊(8),所述固定塊(7)的底部開設有第二卡槽(9),所述擋板(2)的內側固定有防護板(3),所述擋板(2)的兩側皆開設有第一卡槽(4),所述擋板(2)通過第一卡槽(4)與固定塊(7)卡合連接,所述擋板(2)的兩側皆設置有聚流框(5),所述聚流框(5)的兩側皆固定有第一卡塊(6),所述聚流框(5)通過第一卡塊(6)與擋板(2)卡合連接,所述聚流框(5)的底部設置有聚流組件,所述固定板(1)上均勻設置有錐管(12),所述錐管(12)的內部設置有加強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理水土流失的邊坡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機構包括絲桿(13)、隔板(14)和加強錐(15),所述絲桿(13)位于錐管(12)的內部,且絲桿(13)與錐管(12)螺紋連接,所述絲桿(13)的底部轉動連接有隔板(14),且隔板(14)與錐管(...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程擁軍,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科魯睿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