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離合器皮帶輪輪芯的拉伸模具,拉伸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和下模之間用以設置坯料;上模包括凸凹模墊板、凸凹模固定板和凸凹模;下模包括凸模、凹模、壓環(huán)、應力圈和凸模固定塊;凹模包括第一凹模、第二凹模和第三凹模;凸模設置在凸模固定塊上,且凸模設置在凹模中;推料塊設置在凸模和第三凹模之間,且推料塊設置在凸模固定塊上;凸凹模對應于推料塊和凸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采用一付模具變薄拉伸到位,使得后續(xù)的鐓擠工序中將變薄拉伸后的坯料精壓成型,得到生產中需要的輪芯,簡化了生產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為企業(yè)節(jié)約了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一種離合器皮帶輪輪芯的拉伸模具
本技術涉及汽車空調電磁離合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離合器皮帶輪輪芯的拉伸模具。
技術介紹
汽車空調電磁離合器是汽車發(fā)動機和汽車空調壓縮機之間的一個動力傳遞裝置,汽車空調壓縮機是由汽車發(fā)動機通過電磁離合器的吸合來驅動的。皮帶輪作為汽車空調電磁離合器的動力傳送組件,對于汽車空調的正常運作具有很大的影響。皮帶輪包括輪芯、轉輪和帶輪等,目前的輪芯多采用10號鋼熱鍛造工藝,將輪芯的內外徑留出單邊至少1.5mm的加工的余量,然后用數控車床進行進一步的機械加工,直到成型。這種加工方式存在加工成本高、加工周期長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離合器皮帶輪輪芯模具,可以簡化輪芯的加工,降低加工成本。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離合器皮帶輪輪芯的拉伸模具,所述拉伸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間用以設置坯料;所述上模包括凸凹模墊板、凸凹模固定板和凸凹模;所述凸凹模設置在所述凸凹模墊板的下端面;所述凸凹模固定板包裹所述凸凹模墊板和凸凹模;所述下模包括凸模、凹模、壓環(huán)、應力圈和凸模固定塊;所述凹模包括第一凹模、第二凹模和第三凹模;所述第三凹模設置在所述凸模固定塊的上面,所述第二凹模設置在所述第三凹模的上端面,所述第一凹模設置在所述第二凹模的上端面;所述應力圈包裹所述凹模;所述壓環(huán)設置在所述應力圈的上面,且所述壓環(huán)的內周圈接觸所述第一凹模,所述壓環(huán)用于壓住所述凹模;所述凸模設置在所述凸模固定塊上,且所述凸模設置在所述凹模中;所述推料塊設置在所述凸模和所述第三凹模之間,且所述推料塊設置在所述凸模固定塊上;所述凸凹模對應于所述推料塊和凸模。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模的內側面與所述凸模的外側面之間的距離為第一距離,所述第二凹模的內側面與所述凸模的外側面之間的距離為第二距離,所述第三凹模的內側面與所述凸模的外側面之間的距離為第三距離;所述第一距離、第二距離和第三距離的大小不相等。進一步地,所述推料塊的上表面為圓弧狀。進一步地,所述凸模的頂部設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用于對應所述坯料的沖孔。進一步地,所述壓環(huán)和所述應力圈通過第一螺釘固定連接。進一步地,所述凸模和所述凸模固定塊通過第二螺釘固定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拉伸模具還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設置在所述凸凹模墊板的上面;所述下模板設置在所述凸模固定塊的下面。進一步地,所述應力圈的兩側分別設置有螺釘通孔。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通過采用一付模具變薄拉伸到位,并且設置拉伸模具的推料塊的上表面為圓弧狀,使得坯料的底部可以拉伸為圓弧狀,用以作為輪芯外徑的凸出部分增加的材料,使得后續(xù)的鐓擠工序中將變薄拉伸后的坯料精壓成型,得到生產中需要的單邊加工余量0.15~0.35mm的輪芯,簡化了生產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為企業(yè)節(jié)約了生產成本。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實施例的拉伸模具的截面圖;圖2a為本技術一實施例的落料拉伸工序后的工件的結構示意圖;圖2b為本技術一實施例的圖2a經過沖孔工序后的坯料的結構示意圖;圖2c為本技術一實施例的圖2b經過變薄拉伸工序后的初成型件的結構示意圖;圖2d為本技術一實施例的圖2c經過精壓成型工序后的成型件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對本技術的目的、構造、特征、及其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茲配合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請結合參照圖1至圖2d,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離合器皮帶輪輪芯的拉伸模具,拉伸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上模1和下模2之間用以設置坯料3。上模1包括凸凹模墊板11、凸凹模固定板12和凸凹模13;凸凹模13設置在凸凹模墊板11的下端面;凸凹模固定板12包裹凸凹模墊板11和凸凹模13。下模2包括凸模21、凹模22、壓環(huán)23、應力圈24和凸模固定塊25;凹模22包括第一凹模221、第二凹模222和第三凹模223;第三凹模223設置在凸模固定塊25的上面,第二凹模222設置在第三凹模223的上端面,第一凹模221設置在第二凹模222的上端面;應力圈24包裹凹模22;壓環(huán)23設置在應力圈24的上面,且壓環(huán)23的內周圈接觸第一凹模221,壓環(huán)23用于壓住凹模22;凸模21設置在凸模固定塊25上,且凸模21設置在凹模22中;推料塊26設置在凸模21和第三凹模223之間,且推料塊26設置在凸模固定塊25上;凸凹模13對應于推料塊26和凸模21。本技術實施例中,當上模1和下模2閉合后,凸凹模13位于凸模21和凹模22之間,通過凸凹模13、凸模21、凹模22和推料塊26直接作用于坯料3,將坯料3變薄拉伸到位,代替了原來的將坯料3熱鍛造并留加工余量,然后進行機械加工的方法,簡化了生產工序,提升了生產效率,為企業(yè)帶來了經濟效益。進一步地,第一凹模221的內側面與凸模21的外側面之間的距離為第一距離,第二凹模222的內側面與凸模21的外側面之間的距離為第二距離,第三凹模223的內側面與凸模21的外側面之間的距離為第三距離;第一距離、第二距離和第三距離的大小不相等。為了實現(xiàn)一次性將坯料3變薄拉伸到位,將凹模22分為第一凹模221、第二凹模222和第三凹模223,且分別與凸模21相配合對坯料3作用,使得坯料3變薄拉伸到需要的尺寸。實際生產中,不限于將凹模22劃分為三個,可以根據需求來將凹模22劃分不同的數量和不同的內側面形狀。進一步地,推料塊26的上表面為圓弧狀。通過設置推料塊26的上表面為圓弧狀,使得坯料3的底部可以拉伸為圓弧狀,成為如圖2c所示的初成型件3c;初成型件3c的底部可以作為輪芯外徑的凸出部分增加的材料,使得后續(xù)的鐓擠工序中將初成型件3c精壓成型,成為如圖2d所示的成型件3d,其中凸出部分包括第一凸部3d1和第二凸部3d2。進一步地,凸模21的頂部設置有凸出部211,凸出部211用于對應坯料3的沖孔31。坯料3是由經過落料拉伸工序后的圖2a所示的工件3a,再經過沖孔工序而得到的。進一步地,壓環(huán)23和應力圈24通過第一螺釘27固定連接。凸模21和凸模固定塊25通過第二螺釘28固定連接。進一步地,拉伸模具還包括上模板4和下模板5;上模板4設置在凸凹模墊板11的上面;下模板5設置在凸模固定塊25的下面。進一步地,應力圈24的兩側分別設置有螺釘通孔29。應力圈24將凹模22包裹,給凹模22內縮的作用力,防止拉伸坯料3時由于外脹的作用力導致凹模22破裂。螺釘通孔29主要通過內六角螺釘將下模2和下模板5連接,更好地保證拉伸模具的堅固性。本技術通過采用一付模具變薄拉伸到位,并且設置拉伸模具的推料塊的上表面為圓弧狀,使得坯料的底部可以拉伸為圓弧狀,用以作為輪芯外徑的凸出部分增加的材料,使得后續(xù)的鐓擠工序中將變薄拉伸后的坯料精壓成型,得到生產中需要的輪芯,簡化了生產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為企業(yè)節(jié)約了生產成本。
...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離合器皮帶輪輪芯的拉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間用以設置坯料;/n所述上模包括凸凹模墊板、凸凹模固定板和凸凹模;所述凸凹模設置在所述凸凹模墊板的下端面;所述凸凹模固定板包裹所述凸凹模墊板和凸凹模;/n所述下模包括凸模、凹模、壓環(huán)、應力圈和凸模固定塊;所述凹模包括第一凹模、第二凹模和第三凹模;所述第三凹模設置在所述凸模固定塊的上面,所述第二凹模設置在所述第三凹模的上端面,所述第一凹模設置在所述第二凹模的上端面;所述應力圈包裹所述凹模;所述壓環(huán)設置在所述應力圈的上面,且所述壓環(huán)的內周圈接觸所述第一凹模,所述壓環(huán)用于壓住所述凹模;所述凸模設置在所述凸模固定塊上,且所述凸模設置在所述凹模中;推料塊設置在所述凸模和所述第三凹模之間,且所述推料塊設置在所述凸模固定塊上;/n所述凸凹模對應于所述推料塊和凸模。/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離合器皮帶輪輪芯的拉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間用以設置坯料;
所述上模包括凸凹模墊板、凸凹模固定板和凸凹模;所述凸凹模設置在所述凸凹模墊板的下端面;所述凸凹模固定板包裹所述凸凹模墊板和凸凹模;
所述下模包括凸模、凹模、壓環(huán)、應力圈和凸模固定塊;所述凹模包括第一凹模、第二凹模和第三凹模;所述第三凹模設置在所述凸模固定塊的上面,所述第二凹模設置在所述第三凹模的上端面,所述第一凹模設置在所述第二凹模的上端面;所述應力圈包裹所述凹模;所述壓環(huán)設置在所述應力圈的上面,且所述壓環(huán)的內周圈接觸所述第一凹模,所述壓環(huán)用于壓住所述凹模;所述凸模設置在所述凸模固定塊上,且所述凸模設置在所述凹模中;推料塊設置在所述凸模和所述第三凹模之間,且所述推料塊設置在所述凸模固定塊上;
所述凸凹模對應于所述推料塊和凸模。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模的內側面與所述凸模的外側面之間的距離為第一距離,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徐曉春,詹義,張含亮,徐子軒,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軒昌機電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