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引線框架、半導體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引線框架、半導體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介紹
近年來,以寬帶隙半導體為代表,能夠制造出高耐壓且高性能的半導體芯片,高耐壓的分立半導體產品正在增加。與此相伴,封裝的絕緣耐壓受到重視(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另外,為了提高電力變換電路的效率和使產品小型化,要求半導體產品具有低導通電阻和小型封裝。圖17和圖18是示出以往例所涉及的半導體裝置的制造方法的平面圖。圖19是示出以往例所涉及的半導體裝置的結構例的平面圖。圖20是示出以往例所涉及的半導體裝置的結構例的背面圖。如圖17所示,以往例所涉及的引線框架301包括多個要素310A、310B、310C。多個要素310A、310B、310C是分別成為1個半導體裝置300的部位。多個要素310A、310B、310C在X軸方向上并排且相鄰。下面,在不需要區分多個要素310A、310B、310C來進行說明時,將它們稱為要素310。雖然沒有進行圖示,但是在Y軸方向上也是多個要素并排且相鄰。各要素310具有安裝有半導體芯片302的芯片焊盤部319以及3個端子部311、312、313。端子部311、312、313分別在Y軸方向上延伸。另外,端子部311、312、313被配置為按此順序在X軸方向上并排。端子部312與芯片焊盤部319連接。各要素310具有第一引線柱部314和第二引線柱部315。第一引線柱部314位于芯片焊盤部319與端子部311之間,與端子部311連接。第二引線柱部3 ...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引線框架,具備:/n芯片焊盤部,其具有正面;/n第一引線部,其與所述芯片焊盤部相離地配置,在與所述芯片焊盤部的正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上延伸;/n第二引線部,其與所述芯片焊盤部及所述第一引線部相離地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以及/n延伸部,其在與所述芯片焊盤部的正面平行的方向上從所述芯片焊盤部的角部附近向所述芯片焊盤部的外側延伸,/n其中,所述第一引線部具有:/n第一端子部;以及/n第一引線柱部,其位于比所述第一端子部接近所述芯片焊盤部的一側,與所述第一端子部電連接,/n所述第二引線部具有:/n第二端子部;/n第三端子部,其位于所述第一端子部與所述第二端子部之間;以及/n第二引線柱部,其位于比所述第二端子部及所述第三端子部接近所述芯片焊盤部的一側,與所述第二端子部及所述第三端子部電連接,/n所述第一引線柱部、所述第二引線柱部以及所述延伸部在與所述芯片焊盤部的正面平行的第二方向上并排,/n所述第二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n
【技術特征摘要】
20181116 JP 2018-2154331.一種引線框架,具備:
芯片焊盤部,其具有正面;
第一引線部,其與所述芯片焊盤部相離地配置,在與所述芯片焊盤部的正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上延伸;
第二引線部,其與所述芯片焊盤部及所述第一引線部相離地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以及
延伸部,其在與所述芯片焊盤部的正面平行的方向上從所述芯片焊盤部的角部附近向所述芯片焊盤部的外側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引線部具有:
第一端子部;以及
第一引線柱部,其位于比所述第一端子部接近所述芯片焊盤部的一側,與所述第一端子部電連接,
所述第二引線部具有:
第二端子部;
第三端子部,其位于所述第一端子部與所述第二端子部之間;以及
第二引線柱部,其位于比所述第二端子部及所述第三端子部接近所述芯片焊盤部的一側,與所述第二端子部及所述第三端子部電連接,
所述第一引線柱部、所述第二引線柱部以及所述延伸部在與所述芯片焊盤部的正面平行的第二方向上并排,
所述第二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引線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線框架包括在第二方向上并排且相鄰的第一要素和第二要素,
所述第一要素和第二要素各自具備所述芯片焊盤部、所述第一引線部、所述第二引線部以及所述延伸部,
所述第一要素的所述延伸部與所述第二要素的所述第二引線柱部連接。
3.一種半導體裝置,具備:
引線框架;以及
半導體芯片,其具有第一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面的相反側的第二面,在所述第一面側具有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在所述第二面側具有第三電極,
其中,所述引線框架具備:
芯片焊盤部,其具有正面,所述半導體芯片安裝于所述正面側,所述芯片焊盤部與所述第三電極電連接;
第一引線部,其與所述芯片焊盤部相離地配置,在與所述芯片焊盤部的正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上延伸;
第二引線部,其與所述芯片焊盤部及所述第一引線部相離地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以及
第一延伸部,其在與所述芯片焊盤部的正面平行的方向上從所述芯片焊盤部的角部附近向所述芯片焊盤部的外側延伸,
所述第一引線部具有:
第一端子部;以及
第一引線柱部,其位于比所述第一端子部接近所述芯片焊盤部的一側,與所述第一端子部電連接,
所述第二引線部具有:
第二端子部;
第三端子部,其位于所述第一端子部與所述第二端子部之間;以及
第二引線柱部,其位于比所述第二端子部及所述第三端子部接近所述芯片焊盤部的一側,與所述第二端子部及所述第三端子部電連接,
所述第一引線柱部、所述第二引線柱部以及所述第一延伸部在與所述芯片焊盤部的正面平行的第二方向上并排,
所述第二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具備:
第一線,其將所述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一引線柱部電連接;
第二線,其將所述第二電極與所述第二引線柱部電連接;以及
密封樹脂,其覆蓋并密封所述半導體芯片、所述第一引線柱部、所述第二引線柱部、所述第一線以及所述第二線,
其中,所述芯片焊盤部的位于正面的相反側的反面從所述密封樹脂露出。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將所述第一端子部與所述第三端子部之間的距離設為L1、將所述第二端子部與所述第三端子部之間的距離設為L2、將從所述芯片焊盤部的反面的從所述密封樹脂露出的部分到所述第一端子部、所述第二端子部或者所述第三端子部的最短距離設為L3時,L3>L1且L3>L2成立。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部被所述密封樹脂覆蓋并密封。
7.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部從所述密封樹脂露出,
在將所述第一端子部與所述第三端子部之間的距離設為L1、將所述第二端子部與所述第三端子...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田平景輔,中村賢平,松瀬充明,降旗博明,
申請(專利權)人:富士電機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