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SMT載板,包括一號承載板,所述一號承載板的后端設置有二號承載板,所述二號承載板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一號限制槽,所述二號承載板的上端的一號限制槽的內側設置有一號承載塊,所述二號承載板的一側設置有三號承載板,所述三號承載板的前端中部設置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承載槽,所述三號承載板的前端外表面的承載槽的后端設置有二號限制槽,所述承載槽的內側與二號限制槽的內側均設置有二號承載塊,所述二號承載塊的上端與一號承載塊的上端均設置有提拉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SMT載板,能夠便于將PCB板取出,能夠便于加工雙層PCB板,能夠保持回流焊爐內的潔凈,帶來更好的使用前景。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SMT載板
本技術涉及SMT領域,特別涉及一種SMT載板。
技術介紹
SMT是表面組裝技術,稱為表面貼裝或表面安裝技術。它是一種將無引腳或短引線表面組裝元器件安裝在印制電路板的表面或其它基板的表面上,通過再流焊或浸焊等方法加以焊接組裝的電路裝連技術,SMT載板即是在回流焊時起到對PCB板的支撐作用;現有的組合式水利工程用過濾格柵在使用時存在一定的弊端,不便于將PCB板取出,不便于加工雙層的PCB板,不能夠保持回流焊爐內的清潔,給實際使用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為此,我們提出一種SMT載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SMT載板,可以有效解決
技術介紹
中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SMT載板,包括一號承載板,所述一號承載板的后端設置有二號承載板,所述二號承載板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一號限制槽,所述二號承載板的上端的一號限制槽的內側設置有一號承載塊,所述二號承載板的一側設置有三號承載板,所述三號承載板的前端中部設置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承載槽,所述三號承載板的前端外表面的承載槽的后端設置有二號限制槽,所述承載槽的內側與二號限制槽的內側均設置有二號承載塊,所述二號承載塊的上端與一號承載塊的上端均設置有提拉板,所述提拉板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圓形凹槽,所述圓形凹槽的內側貫穿設置有圓形螺釘,所述一號承載板的下端設置有一號支撐板,所述一號支撐板的一側設置有撐托塊,所述一號支撐板的一側的撐托塊的上端設置有承接槽,所述一號承載板的下端與三號承載板的下端均設置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滑動槽,所述滑動槽的內側設置有滑動塊,所述滑動塊的上端設置有連接螺紋筒,所述連接螺紋筒的上端設置有支撐螺紋柱,所述一號承載板的下端的承接槽的一側設置有二號支撐板。優選的,所述一號承載塊的上端外表面通過提拉板與二號承載塊的上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提拉板的下端外表面通過圓形螺釘與二號承載塊的上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圓形螺釘的數量為若干組。優選的,所述支撐螺紋柱的下端外表面通過連接螺紋筒與滑動塊的上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螺紋筒的下端外表面通過滑動塊與滑動槽的上端外表面活動連接,所述支撐螺紋柱的外置螺紋與連接螺紋筒的內置螺紋相互咬合。優選的,所述承接槽的一側外表面通過撐托塊與一號支撐板的一側外表面活動連接,所述撐托塊與一號支撐板的數量為若干組,所述撐托塊與一號支撐板呈等距方陣型排布。優選的,所述二號承載塊的后端外表面通過二號限制槽與三號承載板的前端外表面活動連接,所述二號承載塊的下端外表面通過承載槽與承重板的上端外表面活動連接,所述二號承載塊的形狀為L形。優選的,所述一號承載塊的一側外表面通過一號限制槽與二號承載板的一側外表面活動連接,所述一號承載塊的數量為若干組。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因該SMT載板設置有提拉板,故而使用者可以用手抓住提拉板向上拉動,使其提拉板下端的承載塊能夠帶動PCB板向上移動,當PCB板脫離該SMT載板的限制時,只需將PCB板用手抓住向前拉動即可脫離承載塊的支撐,從而實現便于將PCB板取下的好處,因設置有支撐螺紋柱,故而在對雙層的PCB板進行加工時,可以通過移動支撐螺紋柱對PCB下端的較大貼片進行支撐,能夠有效的避免在進行回流過程中,因焊膏融化時所產生的吸力不夠而造成一些較大的貼片脫離PCB板的壞處,從而實現了便于加工雙層PCB板的好處,因設置有承接槽,故而在回流焊爐中,所融化的多余的焊膏會流到承接槽內,使其在回流完成后該SMT載板從而回流焊爐中拿出時能夠將多余的焊膏一起從回流焊爐中取出,從而實現了保持回流焊爐內部潔凈的好處,使用的效果相對于傳統方式更好。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種SMT載板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SMT載板的局部視圖;圖3為本技術一種SMT載板的A的放大圖;圖4為本技術一種SMT載板的B的放大圖;圖5為本技術一種SMT載板的C的放大圖。圖中:1、一號承載板;2、二號承載板;3、一號限制槽;4、一號承載塊;5、三號承載板;6、承重板;7、承載槽;8、二號限制槽;9、二號承載塊;10、圓形凹槽;11、圓形螺釘;12、提拉板;13、一號支撐板;14、撐托塊;15、承接槽;16、連接板;17、滑動槽;18、滑動塊;19、連接螺紋筒;20、支撐螺紋柱;21、二號支撐板。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技術。如圖1-5所示,一種SMT載板,包括一號承載板1,一號承載板1的后端設置有二號承載板2,二號承載板2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一號限制槽3,二號承載板2的上端的一號限制槽3的內側設置有一號承載塊4,二號承載板2的一側設置有三號承載板5,三號承載板5的前端中部設置有承重板6,承重板6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承載槽7,三號承載板5的前端外表面的承載槽7的后端設置有二號限制槽8,承載槽7的內側與二號限制槽8的內側均設置有二號承載塊9,二號承載塊9的上端與一號承載塊4的上端均設置有提拉板12,提拉板12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圓形凹槽10,圓形凹槽10的內側貫穿設置有圓形螺釘11,一號承載板1的下端設置有一號支撐板13,一號支撐板13的一側設置有撐托塊14,一號支撐板13的一側的撐托塊14的上端設置有承接槽15,一號承載板1的下端與三號承載板5的下端均設置有連接板16,連接板16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滑動槽17,滑動槽17的內側設置有滑動塊18,滑動塊18的上端設置有連接螺紋筒19,連接螺紋筒19的上端設置有支撐螺紋柱20,一號承載板1的下端的承接槽15的一側設置有二號支撐板21。一號承載塊4的上端外表面通過提拉板12與二號承載塊9的上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提拉板12的下端外表面通過圓形螺釘11與二號承載塊9的上端外表面固定連接,圓形螺釘11的數量為若干組;支撐螺紋柱20的下端外表面通過連接螺紋筒19與滑動塊18的上端外表面固定連接,連接螺紋筒19的下端外表面通過滑動塊18與滑動槽17的上端外表面活動連接,支撐螺紋柱20的外置螺紋與連接螺紋筒19的內置螺紋相互咬合;承接槽15的一側外表面通過撐托塊14與一號支撐板13的一側外表面活動連接,撐托塊14與一號支撐板13的數量為若干組,撐托塊14與一號支撐板13呈等距方陣型排布;二號承載塊9的后端外表面通過二號限制槽8與三號承載板5的前端外表面活動連接,二號承載塊9的下端外表面通過承載槽7與承重板6的上端外表面活動連接,二號承載塊9的形狀為L形;一號承載塊4的一側外表面通過一號限制槽3與二號承載板2的一側外表面活動連接,一號承載塊4的數量為若干組。需要說明的是,本技術為一種SMT載板,在使用時,使用者可以將PCB板放置在二號承載板2、一號承載板1以及三號承載板5所圍成的半封閉空間內,使其通過承重板6對PCB板進行支撐,然后通過移動支撐螺紋柱20來對PCB板下端的一些較大的貼片進行支撐,能夠有效的防止在回流過程中因貼片的體積過大而脫離PCB板,如果支撐螺紋柱20的長度不夠時,使用者可以通過旋轉支撐螺紋柱20,使其通過支撐螺紋柱20和連接螺紋筒19之間的螺紋配合效果來延長高度以達到支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SMT載板,包括一號承載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號承載板(1)的后端設置有二號承載板(2),所述二號承載板(2)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一號限制槽(3),所述二號承載板(2)的上端的一號限制槽(3)的內側設置有一號承載塊(4),所述二號承載板(2)的一側設置有三號承載板(5),所述三號承載板(5)的前端中部設置有承重板(6),所述承重板(6)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承載槽(7),所述三號承載板(5)的前端外表面的承載槽(7)的后端設置有二號限制槽(8),所述承載槽(7)的內側與二號限制槽(8)的內側均設置有二號承載塊(9),所述二號承載塊(9)的上端與一號承載塊(4)的上端均設置有提拉板(12),所述提拉板(12)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圓形凹槽(10),所述圓形凹槽(10)的內側貫穿設置有圓形螺釘(11),所述一號承載板(1)的下端設置有一號支撐板(13),所述一號支撐板(13)的一側設置有撐托塊(14),所述一號支撐板(13)的一側的撐托塊(14)的上端設置有承接槽(15),所述一號承載板(1)的下端與三號承載板(5)的下端均設置有連接板(16),所述連接板(16)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滑動槽(17),所述滑動槽(17)的內側設置有滑動塊(18),所述滑動塊(18)的上端設置有連接螺紋筒(19),所述連接螺紋筒(19)的上端設置有支撐螺紋柱(20),所述一號承載板(1)的下端的承接槽(15)的一側設置有二號支撐板(21)。...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SMT載板,包括一號承載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號承載板(1)的后端設置有二號承載板(2),所述二號承載板(2)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一號限制槽(3),所述二號承載板(2)的上端的一號限制槽(3)的內側設置有一號承載塊(4),所述二號承載板(2)的一側設置有三號承載板(5),所述三號承載板(5)的前端中部設置有承重板(6),所述承重板(6)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承載槽(7),所述三號承載板(5)的前端外表面的承載槽(7)的后端設置有二號限制槽(8),所述承載槽(7)的內側與二號限制槽(8)的內側均設置有二號承載塊(9),所述二號承載塊(9)的上端與一號承載塊(4)的上端均設置有提拉板(12),所述提拉板(12)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圓形凹槽(10),所述圓形凹槽(10)的內側貫穿設置有圓形螺釘(11),所述一號承載板(1)的下端設置有一號支撐板(13),所述一號支撐板(13)的一側設置有撐托塊(14),所述一號支撐板(13)的一側的撐托塊(14)的上端設置有承接槽(15),所述一號承載板(1)的下端與三號承載板(5)的下端均設置有連接板(16),所述連接板(16)的上端外表面設置有滑動槽(17),所述滑動槽(17)的內側設置有滑動塊(18),所述滑動塊(18)的上端設置有連接螺紋筒(19),所述連接螺紋筒(19)的上端設置有支撐螺紋柱(20),所述一號承載板(1)的下端的承接槽(15)的一側設置有二號支撐板(21)。2.根據權利要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余錦旺,
申請(專利權)人:貴州貴安新區眾鑫捷創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貴州,5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