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制動鉗總成及汽車,屬于汽車領域。該制動鉗總成包括支架、制動盤、鉗體、內摩擦片、外摩擦片和兩組復位組件,兩組復位組件中的每組復位組件均包括扭簧、螺栓和墊片,兩組復位組件的扭簧分別套在兩根銷軸上,且每組復位組件的扭簧的一端與內摩擦片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外摩擦片固定連接,兩組復位組件用于在汽車制動釋放后,帶動內摩擦片和外摩擦片復位。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兩組復位組件的扭簧連接內摩擦片和外摩擦片,且扭簧套在支架內部的銷軸上,當汽車釋放制動后,通過扭簧帶動內摩擦片和外摩擦片復位,從而保證內摩擦片和外摩擦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避免產生拖滯力矩,進而減少汽車油耗,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汽車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制動鉗總成及汽車。
技術介紹
汽車的制動系統是汽車安全行駛的重要保障,其中,制動鉗總成是汽車制動系統中的核心部件。目前的制動鉗總成包括支架、鉗體、導向銷、內摩擦片、外摩擦片和制動盤,支架通過導向銷連接鉗體,鉗體的缸孔中設有活塞,活塞上設有內摩擦片,且鉗體的與活塞相對的卡爪上設有外摩擦片,制動盤位于內摩擦片和外摩擦片之間。當需要對汽車進行制動時,活塞推動內摩擦片壓緊制動盤的一側,制動盤對內摩擦片產生的反作用力使鉗體沿著導向銷運動而壓緊制動盤的另一側,外摩擦片壓緊制動盤,從而通過內摩擦片和外摩擦片對制動盤的壓緊力和摩擦力使制動盤停止轉動。在實現本專利技術的過程中,專利技術人發現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目前的制動鉗總成在汽車釋放制動后,內摩擦片和外摩擦片無法及時復位,內摩擦片和外摩擦片與制動盤之間依然存在接觸壓力,易產生拖滯力矩,導致汽車油耗較大,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大。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在汽車釋放制動后,易產生拖滯力矩,導致汽車油耗較大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大的問題,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制動鉗總成及汽車。所述技術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制動鉗總成,所述制動鉗總成包括支架、制動盤、鉗體、內摩擦片、外摩擦片和兩組復位組件;所述支架為U型結構,所述制動盤伸入所述支架形成的U型開口內部,且所述支架背離所述制動盤的一側設有鉗體安裝開口,所述支架內部設有兩根銷軸,所述兩根銷軸的軸線均平行于所述制動盤的盤面,所述鉗體也為U型結構,所述鉗體通過其形成的U型開口由所述鉗體安裝開口處罩在所述制動盤上,且通過垂直于所述制動盤盤面的導向銷與所述支架連接,所述鉗體的一端設有缸孔,所述缸孔內部設有活塞,所述內摩擦片安裝在所述活塞靠近所述制動盤的一側,所述鉗體的另一端設有卡爪,所述卡爪與所述活塞相對,所述外摩擦片安裝在所述卡爪上,所述制動盤位于所述內摩擦片和所述外摩擦片之間,所述兩根銷軸在所述外摩擦片上的投影分別靠近所述外摩擦片的兩端;所述兩組復位組件中的每組復位組件均包括扭簧、螺栓和墊片,所述兩組復位組件的扭簧分別套在所述兩根銷軸上,且所述每組復位組件的扭簧的一端與所述內摩擦片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外摩擦片固定連接,所述兩組復位組件的螺栓分別與所述兩根銷軸固定連接,用于對所述兩組復位組件的扭簧軸向限位,所述每組復位組件的墊片分別套在其螺栓外部,且位于其扭簧和其螺栓的螺帽之間,所述兩組復位組件用于在汽車制動釋放后,帶動所述內摩擦片和所述外摩擦片復位。進一步地,所述內摩擦片和所述外摩擦片的兩端分別設有軸線平行于所述制動盤盤面的耳孔,所述每組復位組件的扭簧的一端插入所述內摩擦片一端的耳孔內部,另一端伸入所述外摩擦片一端的耳孔內部。進一步地,所述鉗體內部還設有活塞防塵罩和密封圈,所述活塞防塵罩套在所述活塞外部,所述密封圈設置在所述活塞與所述缸孔之間。具體地,所述密封圈的橫截面形狀為矩形。進一步地,所述制動鉗總成還包括導向銷防塵罩和導向銷螺栓,所述導向銷防塵罩套在所述導向銷外部,所述導向銷螺栓固定設置在所述導向銷兩端。進一步地,所述制動鉗總成還包括兩塊彈簧片,所述兩塊彈簧片中的一塊彈簧片設置在所述活塞與所述內摩擦片之間,另一塊彈簧片設置在所述卡爪與所述外摩擦片之間。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汽車,所述汽車包括所述制動鉗總成。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通過兩組復位組件的扭簧連接內摩擦片和外摩擦片,且扭簧套在支架內部的銷軸上,當汽車釋放制動后,通過扭簧帶動內摩擦片和外摩擦片復位,從而保證內摩擦片和外摩擦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避免產生拖滯力矩,進而減少汽車油耗,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制動鉗總成的爆炸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制動鉗總成的主視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制動鉗總成的側視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制動鉗總成的俯視示意圖。其中:1支架,11銷軸,2制動盤,3鉗體,31缸孔,32活塞,33卡爪,34活塞防塵罩,35密封圈,4內摩擦片,5外摩擦片,6復位組件,61扭簧,62螺栓,63墊片,7導向銷,8導向銷防塵罩,9導向銷螺栓。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且結合圖2-圖4進行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制動鉗總成,該制動鉗總成包括支架1、制動盤2、鉗體3、內摩擦片4、外摩擦片5和兩組復位組件6;支架1為U型結構,制動盤2伸入支架1形成的U型開口內部,且支架1背離制動盤2的一側設有鉗體3安裝開口,支架1內部設有兩根銷軸11,兩根銷軸11的軸線均平行于制動盤2的盤面,鉗體3也為U型結構,鉗體3通過其形成的U型開口由鉗體3安裝開口處罩在制動盤2上,且通過垂直于制動盤2盤面的導向銷7與支架1連接,鉗體3的一端設有缸孔31,缸孔31內部設有活塞32,內摩擦片4安裝在活塞32靠近制動盤2的一側,鉗體3的另一端設有卡爪33,卡爪33與活塞32相對,外摩擦片5安裝在卡爪33上,制動盤2位于內摩擦片4和外摩擦片5之間,兩根銷軸11在外摩擦片5上的投影分別靠近外摩擦片5的兩端;兩組復位組件6中的每組復位組件6均包括扭簧61、螺栓62和墊片63,兩組復位組件6的扭簧61分別套在兩根銷軸11上,且每組復位組件6的扭簧61的一端與內摩擦片4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外摩擦片5固定連接,兩組復位組件6的螺栓62分別與兩根銷軸11固定連接,用于對兩組復位組件6的扭簧61軸向限位,每組復位組件6的墊片63分別套在其螺栓62外部,且位于其扭簧61和其螺栓62的螺帽之間,兩組復位組件(6)用于在汽車制動釋放后,帶動內摩擦片4和外摩擦片5復位。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支架1內部設有滑道,組裝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制動鉗總成時,先將內摩擦片4和外摩擦片5安裝在支架1內部的滑道內,且內摩擦片4和外摩擦片5分別位于支架1的兩端,將扭簧61套在支架1內部的銷軸11上,且扭簧61的兩端分別與內摩擦片4和外摩擦片5連接,而后將支架1套在制動盤2外部,再將鉗體3由支架1上的鉗體3安裝口處罩在制動盤2外部,連接外摩擦片5和卡爪33以及內摩擦片4和活塞32,此時扭簧61處于一定壓縮狀態,活塞32連接汽車制動系統,制動盤2隨車輪在內摩擦片4和外摩擦片5之間轉動。當駕駛員踩下剎車后,活塞32向制動盤2方向移動,帶動內摩擦片4壓緊制動盤2的一側,扭簧61繼續被壓縮,制動盤2對內摩擦片4產生反作用力,該反作用力通過活塞32傳遞到鉗體3上,鉗體3沿著導向銷7向制動盤2方向運動,外摩擦片5隨之壓緊制動盤2的另一側,從而使得制動盤2在內摩擦片4和外摩擦片5的壓緊力和摩擦力作用下停止轉動,實現汽車的制動。當汽車釋放制動后,由于制動盤2端面跳動且活塞32上作用在內摩擦片4上的作用力消失,使得內摩擦片4和外摩擦片5出現一定量的復位,且由于此時扭簧61處于壓縮狀態,扭簧61可向制動盤2兩側分別推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制動鉗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鉗總成包括支架(1)、制動盤(2)、鉗體(3)、內摩擦片(4)、外摩擦片(5)和兩組復位組件(6);所述支架(1)為U型結構,所述制動盤(2)伸入所述支架(1)形成的U型開口內部,且所述支架(1)背離所述制動盤(2)的一側設有鉗體(3)安裝開口,所述支架(1)內部設有兩根銷軸,所述兩根銷軸的軸線均平行于所述制動盤(2)的盤面,所述鉗體(3)也為U型結構,所述鉗體(3)通過其形成的U型開口由所述鉗體(3)安裝開口處罩在所述制動盤(2)上,且通過垂直于所述制動盤(2)盤面的導向銷(7)與所述支架(1)連接,所述鉗體(3)的一端設有缸孔(31),所述缸孔(31)內部設有活塞(32),所述內摩擦片(4)安裝在所述活塞(32)靠近所述制動盤(2)的一側,所述鉗體(3)的另一端設有卡爪(33),所述卡爪(33)與所述活塞(32)相對,所述外摩擦片(5)安裝在所述卡爪(33)上,所述制動盤(2)位于所述內摩擦片(4)和所述外摩擦片(5)之間,所述兩根銷軸在所述外摩擦片(5)上的投影分別靠近所述外摩擦片(5)的兩端;所述兩組復位組件(6)中的每組復位組件(6)均包括扭簧(61)、螺栓(62)和墊片(63),所述兩組復位組件(6)的扭簧(61)分別套在所述兩根銷軸上,且所述每組復位組件(6)的扭簧(61)的一端與所述內摩擦片(4)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外摩擦片(5)固定連接,所述兩組復位組件(6)的螺栓(62)分別與所述兩根銷軸固定連接,用于對所述兩組復位組件(6)的扭簧(61)軸向限位,所述每組復位組件(6)的墊片(63)分別套在其螺栓(62)外部,且位于其扭簧(61)和其螺栓(62)的螺帽之間,所述兩組復位組件(6)用于在汽車制動釋放后,帶動所述內摩擦片(4)和所述外摩擦片(5)復位。...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制動鉗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鉗總成包括支架(1)、制動盤(2)、鉗體(3)、內摩擦片(4)、外摩擦片(5)和兩組復位組件(6);所述支架(1)為U型結構,所述制動盤(2)伸入所述支架(1)形成的U型開口內部,且所述支架(1)背離所述制動盤(2)的一側設有鉗體(3)安裝開口,所述支架(1)內部設有兩根銷軸,所述兩根銷軸的軸線均平行于所述制動盤(2)的盤面,所述鉗體(3)也為U型結構,所述鉗體(3)通過其形成的U型開口由所述鉗體(3)安裝開口處罩在所述制動盤(2)上,且通過垂直于所述制動盤(2)盤面的導向銷(7)與所述支架(1)連接,所述鉗體(3)的一端設有缸孔(31),所述缸孔(31)內部設有活塞(32),所述內摩擦片(4)安裝在所述活塞(32)靠近所述制動盤(2)的一側,所述鉗體(3)的另一端設有卡爪(33),所述卡爪(33)與所述活塞(32)相對,所述外摩擦片(5)安裝在所述卡爪(33)上,所述制動盤(2)位于所述內摩擦片(4)和所述外摩擦片(5)之間,所述兩根銷軸在所述外摩擦片(5)上的投影分別靠近所述外摩擦片(5)的兩端;所述兩組復位組件(6)中的每組復位組件(6)均包括扭簧(61)、螺栓(62)和墊片(63),所述兩組復位組件(6)的扭簧(61)分別套在所述兩根銷軸上,且所述每組復位組件(6)的扭簧(61)的一端與所述內摩擦片(4)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外摩擦片(5)固定連接,所述兩組復位組件(6)的螺栓(62)分別與所述兩根銷軸固定連接,用于對所述兩組復位組件(6...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自明,蔡燦,游廷海,李彬,
申請(專利權)人: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