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條形索狀烏龍茶自動化加工工藝,是為解決現有烘干工藝不適合條形索狀烏龍茶的加工,且烘干效率低下的缺陷而設計的,該自動化加工工藝利用自動化復合烘干裝置,實現條形索狀烏龍茶自動化復合烘干加工,即:一次烘干、一次攤涼、一次冷卻緩蘇、二次烘干、二次攤涼、二次冷卻緩蘇等各個復合烘干環節的自動化作業,具有加工效率高、成本低、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高、且制成成品茶質量穩定、效果佳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茶葉自動化加工技術,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條形索狀烏龍茶自動化加工工藝。
技術介紹
鳳凰單樅茶是指在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鳳凰山脈的自然條件下,從鳳凰水仙品種中選育出來的優異單株及其培育出來的品種、品系和株系,經采青、攤青、曬青、涼青、做青、殺青、揉捻、烘干等獨特的加工工藝采制而成的,具有類似多種天然花(果)香和特殊韻味品質的烏龍茶,歸屬半發酵茶,是全國六大名茶之一。鳳凰單樅茶具有條形索狀的獨特造型以及湯色澄黃明亮、自然花香(果香)明顯、蜜味濃郁、山韻明顯、滋味醇厚鮮爽、回甘力強,極耐沖泡的品質特點。鳳凰單樅茶與福建武夷大紅袍、安溪鐵觀音等其它烏龍茶系具有不同品質特征與其加工工藝及制成成品茶形狀不同有關。鳳凰單樅茶具有條形索狀的獨特造型,且成品茶茶條較厚實,因此傳統加工工藝中烘干及攤涼時間較長,從而影響成品茶加工效率;此外,傳統工藝主要依靠手工,自動化程度低。公告號為CN 205143392U的技術專利公開了一種茶葉烘干冷卻一體機,其設置有烘干箱和冷卻箱,烘干箱中利用熱風進行快速烘干,然后通過傳輸機構將經烘干的茶青傳送到冷卻箱中進行快速冷卻,大大縮短了茶葉的生產時間,提高了茶葉的加工效率。但仍存在如下局限性:只適合加工片狀、扁平狀茶葉,而不適合加工鳳凰單樅茶。鳳凰單樅茶具有條形索狀和茶條厚實的形態特征,上述采用一次性烘干的方法不適合對鳳凰單樅茶的加工。
技術實現思路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局限性,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公開一種完全適合條形索狀烏龍茶的自動化復合烘干加工工藝。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條形索狀烏龍茶自動化復合烘干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如下步驟:第一次烘干:將茶青均勻送入第一烘干機構中,在回環傳送帶的傳送下翻轉烘干12~15分鐘,烘干箱溫度控制在140~150℃;⑵第一次攤涼:將茶青從所述第一烘干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一攤涼機構上,在回環輸送帶的傳送下快速降溫攤涼2~4分鐘;⑶第一次冷卻緩蘇:將茶青從所述第一攤涼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一冷卻緩蘇機構中,在回環傳送帶的傳送下翻轉冷卻緩蘇8~10分鐘,冷卻箱溫度控制在20~22℃;⑷第二次烘干:將茶青從所述第一冷卻緩蘇機構中通過茶葉提升傳輸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二烘干機構中,在回環傳送帶的傳送下翻轉烘干13~16分鐘,烘干箱溫度控制在110~120℃;⑸第二次攤涼:將茶青從所述第二烘干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二攤涼機構上,在回環輸送帶的傳送下快速降溫攤涼2~4分鐘;⑹第二次冷卻緩蘇:將茶青從所述第二攤涼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二冷卻緩蘇機構中,在回環傳送帶的傳送下翻轉冷卻緩蘇8~10分鐘,冷卻箱溫度控制在20~22℃;上述各步驟是在自動化復合烘干裝置中自動完成作業;其中:所述自動化復合烘干裝置包括有:所述烘干機構、所述攤涼機構、所述冷卻緩蘇機構、所述茶葉提升傳輸機構以及中央控制系統;所述烘干機構包括有所述烘干箱、傳動變速裝置、所述回環傳送帶、烘干板、熱風送風裝置、感溫探頭,其中所述烘干箱為一封閉的箱體,所述回環傳送帶由上至下分層均勻分布于所述烘干箱內部,并在所述傳動變速裝置的驅動下回環緩慢傳動位移,所述烘干板設置于所述回環傳送帶上面,所述熱風送風裝置設置在烘干箱一側,用于將外部熱風爐產生的熱空氣均勻送入所述烘干箱中;所述感溫探頭設置于所述烘干箱內部,用于檢測烘干箱內部的溫度,所述感溫探頭與所述中央控制系統邏輯連接;所述攤涼機構包括有攤涼槽、所述回環輸送帶、冷卻風扇以及驅動電機,所述攤涼槽為長凹槽狀,其橫截面呈“U”形,所述回環輸送帶設置于所述攤涼槽內底部,并在所述驅動電機的驅動下回環傳送位移,所述冷卻風扇均勻設置于所述攤涼槽上部,并為所述回環輸送帶上的茶青提供冷卻風;所述冷卻緩蘇機構包括有所述冷卻箱、傳動變速裝置、所述回環傳送帶、冷卻板、冷風送風裝置,其中所述冷卻箱為一封閉的箱體,所述回環傳送帶由上至下分層均勻分布于所述冷卻箱內部,并在所述傳動變速裝置的驅動下回環緩慢傳動位移,所述冷卻板設置于所述回環傳送帶上面,所述冷風送風裝置設置在冷卻箱一側,用于將外部制冷裝置產生的冷空氣均勻送入所述冷卻箱中;所述冷卻緩蘇機構包括所述第一冷卻緩蘇機構以及所述第二冷卻緩蘇機構;所述烘干機構包括所述第一烘干機構以及所述第二烘干機構;所述攤涼機構包括所述第一攤涼機構以及所述第二攤涼機構;所述茶葉提升傳輸機構一端連接所述第一冷卻緩蘇機構,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烘干機構,用于將經冷卻緩蘇的茶青提升傳輸到所述第二烘干機構;所述第一烘干機構、第一攤涼機構、第一冷卻緩蘇機構、茶葉提升傳輸機構、第二烘干機構、第二攤涼機構、第二冷卻緩蘇機構依次連接,并在所述中央控制系統的控制下協同作業。優選的,所述冷卻緩蘇機構內部還設置有與所述中央控制系統邏輯連接的抽濕裝置和濕度檢測探頭,所述抽濕裝置用于抽除所述冷卻箱內部多余的水份;所述濕度檢測探頭用于檢測冷卻箱內部的濕度。優選的,所述步驟⑶第一次冷卻緩蘇、步驟⑹第二次冷卻緩蘇中,所述冷卻箱中的相對濕度控制在40~50%。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是:1、實現茶葉烘干全自動化、智能化,大大提高茶葉的加工效率。通過中央控制系統控制實現一次烘干、一次攤涼、一次冷卻緩蘇、二次烘干、二次攤涼、二次冷卻緩蘇等多個烘干環節的全自動協同作業,克服傳統手工無法日夜長時間作業的局限性,大大提高茶葉加工的效率;同時,烘干機構中設置有感溫探頭,冷卻緩蘇機構中設置有濕度檢測探頭以及抽濕裝置,并與中央控制系統邏輯連接,實現溫度、濕度的檢測和自動控制,智能化程度高。2、使得制成的成品茶質量穩定。由于采用機械化自動作業和智能化控制,烘干的溫度、時長,攤涼的時長以及冷卻緩蘇的溫度、濕度、時長等按設定的參數執行控制,使得烘干而成的半成品茶質量穩定。3、完全適合鳳凰單樅茶的烘干加工,并且制成成品茶品質高。如前
技術介紹
所述,條形索狀、茶條厚實是鳳凰單樅茶獨特的造型。茶青加工過程中葉梗、葉脈、葉緣的含水量不同,當采用傳統一次性烘干或者一次性烘干+攤涼工藝加工時,當烘干溫度稍高、烘干時間稍長,達到葉梗、葉脈的烘干要求時,則葉緣易因失水過多而燒焦;當烘干溫度稍低、烘干時間稍短,滿足葉緣的烘干要求時,葉梗、葉脈則因含水量過高而達不到烘干要求。因此采用傳統烘干方法是無法制成高品質鳳凰單樅茶的。本專利技術創造性地采用復合烘干工藝,即:一次烘干、一次攤涼、一次冷卻緩蘇、二次烘干、二次攤涼、二次冷卻緩蘇的加工方法,其中:一次烘干使茶青葉緣含水量剩余3%~5%,葉脈、葉梗的含水量剩余10%~15%;一次攤涼的作用是在常溫下利用冷卻風扇使茶青快速降溫,并使熱氣快速散發掉;一次攤涼同時避免烘干后高溫的茶青直接進入冷卻箱,熱氣無法快速散發掉以及冷卻耗能大的缺陷;一次冷卻緩蘇使茶青中葉脈、葉梗中的水分緩慢滲透到葉緣,從而使葉脈、葉梗、葉緣的水分均勻分布,含水量總體達到8%~12%,同時使茶青中的芳香物質均勻分布;二次烘干則使葉緣含水量剩余約2%,葉脈的含水量剩余約5%,葉梗的含水量剩余約8%;二次攤涼再次利用冷卻風扇使茶青快速降溫,并使熱氣快速散發掉,同樣,二次攤涼同時避免烘干后高溫的茶青直接進入冷卻箱,熱氣無法快速散發掉以及冷卻耗能大的缺陷;二次冷卻緩蘇使茶青中葉脈、葉梗中的水分緩慢滲透到葉緣,從而使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條形索狀烏龍茶自動化復合烘干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如下步驟:第一次烘干:將茶青均勻送入第一烘干機構中,在回環傳送帶的傳送下翻轉烘干12~15分鐘,烘干箱溫度控制在140~150℃;⑵第一次攤涼:將茶青從所述第一烘干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一攤涼機構上,在回環輸送帶的傳送下快速降溫攤涼2~4分鐘;⑶第一次冷卻緩蘇:將茶青從所述第一攤涼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一冷卻緩蘇機構中,在回環傳送帶的傳送下翻轉冷卻緩蘇8~10分鐘,冷卻箱溫度控制在20~22℃;⑷第二次烘干:將茶青從所述第一冷卻緩蘇機構中通過茶葉提升傳輸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二烘干機構中,在回環傳送帶的傳送下翻轉烘干13~16分鐘,烘干箱溫度控制在110~120℃;⑸第二次攤涼:將茶青從所述第二烘干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二攤涼機構上,在回環輸送帶的傳送下快速降溫攤涼2~4分鐘;⑹第二次冷卻緩蘇:將茶青從所述第二攤涼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二冷卻緩蘇機構中,在回環傳送帶的傳送下翻轉冷卻緩蘇8~10分鐘,冷卻箱溫度控制在20~22℃;上述各步驟是在自動化復合烘干裝置中自動完成作業;其中:所述自動化復合烘干裝置包括有:所述烘干機構、所述攤涼機構、所述冷卻緩蘇機構、所述茶葉提升傳輸機構以及中央控制系統;所述烘干機構包括有所述烘干箱、傳動變速裝置、所述回環傳送帶、烘干板、熱風送風裝置、感溫探頭,其中所述烘干箱為一封閉的箱體,所述回環傳送帶由上至下分層均勻分布于所述烘干箱內部,并在所述傳動變速裝置的驅動下回環緩慢傳動位移,所述烘干板設置于所述回環傳送帶上面,所述熱風送風裝置設置在烘干箱一側,用于將外部熱風爐產生的熱空氣均勻送入所述烘干箱中,所述感溫探頭設置于所述烘干箱內部,用于檢測烘干箱內部的溫度,所述感溫探頭與所述中央控制系統邏輯連接;所述攤涼機構包括有攤涼槽、所述回環輸送帶、冷卻風扇以及驅動電機,所述攤涼槽為長凹槽狀,其橫截面呈“U”形,所述回環輸送帶設置于所述攤涼槽內底部,并在所述驅動電機的驅動下回環傳送位移,所述冷卻風扇均勻設置于所述攤涼槽上部,并為所述回環輸送帶上的茶青提供冷卻風;所述冷卻緩蘇機構包括有所述冷卻箱、傳動變速裝置、所述回環傳送帶、冷卻板、冷風送風裝置,其中所述冷卻箱為一封閉的箱體,所述回環傳送帶由上至下分層均勻分布于所述冷卻箱內部,并在所述傳動變速裝置的驅動下回環緩慢傳動位移,所述冷卻板設置于所述回環傳送帶上面,所述冷風送風裝置設置在冷卻箱一側,用于將外部制冷裝置產生的冷空氣均勻送入所述冷卻箱中;所述冷卻緩蘇機構包括所述第一冷卻緩蘇機構以及所述第二冷卻緩蘇機構;所述烘干機構包括所述第一烘干機構以及所述第二烘干機構;所述攤涼機構包括所述第一攤涼機構以及所述第二攤涼機構;所述茶葉提升傳輸機構一端連接所述第一冷卻緩蘇機構,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烘干機構,用于將經冷卻緩蘇的茶青提升傳輸到所述第二烘干機構;所述第一烘干機構、第一攤涼機構、第一冷卻緩蘇機構、茶葉提升傳輸機構、第二烘干機構、第二攤涼機構、第二冷卻緩蘇機構依次連接,并在所述中央控制系統的控制下協同作業。...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條形索狀烏龍茶自動化復合烘干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如下步驟:第一次烘干:將茶青均勻送入第一烘干機構中,在回環傳送帶的傳送下翻轉烘干12~15分鐘,烘干箱溫度控制在140~150℃;⑵第一次攤涼:將茶青從所述第一烘干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一攤涼機構上,在回環輸送帶的傳送下快速降溫攤涼2~4分鐘;⑶第一次冷卻緩蘇:將茶青從所述第一攤涼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一冷卻緩蘇機構中,在回環傳送帶的傳送下翻轉冷卻緩蘇8~10分鐘,冷卻箱溫度控制在20~22℃;⑷第二次烘干:將茶青從所述第一冷卻緩蘇機構中通過茶葉提升傳輸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二烘干機構中,在回環傳送帶的傳送下翻轉烘干13~16分鐘,烘干箱溫度控制在110~120℃;⑸第二次攤涼:將茶青從所述第二烘干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二攤涼機構上,在回環輸送帶的傳送下快速降溫攤涼2~4分鐘;⑹第二次冷卻緩蘇:將茶青從所述第二攤涼機構自動傳送到第二冷卻緩蘇機構中,在回環傳送帶的傳送下翻轉冷卻緩蘇8~10分鐘,冷卻箱溫度控制在20~22℃;上述各步驟是在自動化復合烘干裝置中自動完成作業;其中:所述自動化復合烘干裝置包括有:所述烘干機構、所述攤涼機構、所述冷卻緩蘇機構、所述茶葉提升傳輸機構以及中央控制系統;所述烘干機構包括有所述烘干箱、傳動變速裝置、所述回環傳送帶、烘干板、熱風送風裝置、感溫探頭,其中所述烘干箱為一封閉的箱體,所述回環傳送帶由上至下分層均勻分布于所述烘干箱內部,并在所述傳動變速裝置的驅動下回環緩慢傳動位移,所述烘干板設置于所述回環傳送帶上面,所述熱風送風裝置設置在烘干箱一側,用于將外部熱風爐產生的熱空氣均勻送入所述烘干箱中,所述感溫探頭設置于所述烘干箱內部,用于檢測烘干箱內部的溫度,所述感溫探頭與所述中央控制系統...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偉忠,陳思藩,蔡創鈿,謝澤楷,陳若榮,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宏偉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