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包括:分體式設置的上墊環、下墊環和墊塊,所述上墊環、下墊環和墊塊通過依次摞裝形成整體生產模具,所述上墊環和下墊環通過凹凸定位結構進行同軸合模,所述上墊環和下墊環同軸合模后形成了鍛件型腔,所述墊塊設于下墊環與鍛件型腔面的端部。通過上述方式,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將結構由整體改為分體式設計,模具結構簡單,所需材料及制造成本低,生產時對盤部的成型質量更容易實現和控制,所需鍛造設備的噸位更小,產品成型后鍛件非常容易從模具中取出。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盤軸類鍛件成型生產
,特別是涉及一種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
技術介紹
如圖1所示的盤軸類鍛件,其盤部A直徑尺寸D—般較大,是軸桿部B直徑d的1.5倍以上。生產此類鍛件都是將盤部和軸桿部分別鍛出,軸桿部通過自由鍛拔長工序完成。而盤部一般是采用成型胎模,其整體胎模設計示意圖見圖2。圖中I是模具,2是坯料,通過將坯料放入胎膜內將坯料通過頭部局部鐓粗使坯料在胎膜型腔內成型實現最終的廣品制造。上述的傳統整體胎膜設計,在成型時對盤部坯料的預留重量要求偏差較小,否則會造成鍛件在根部圓角R處填充不滿,或在鍛件上端面形成鍛件折疊缺陷,影響了產品質量。同時在鍛造成型的后期,為了確保根部圓角R處充滿,必須采用非常大的整體鍛造壓力才能實現。例如,生產盤部直徑800mm以上的鍛件必須要采用6000噸以上的壓力機設備,而生產直徑100mm以上盤軸則需要上萬噸的壓力機。另外,采用傳統的整體胎膜設計方案,模具投入的成本較大。在成型后,由于材料和模具接觸面大,鍛件從模具內取出不方便,還需要其它輔助漏盤等工裝,操作過程非常繁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將結構由整體改為分體式設計,模具結構簡單,所需材料及制造成本低,生產時對盤部的成型質量更容易實現和控制,所需鍛造設備的噸位更小,產品成型后鍛件非常容易從模具中取出。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包括:分體式設置的上墊環、下墊環和墊塊,所述上墊環、下墊環和墊塊通過依次摞裝形成整體生產模具,所述上墊環和下墊環通過凹凸定位結構進行同軸合模,所述上墊環和下墊環同軸合模后形成了鍛件型腔,所述墊塊設于下墊環與鍛件型腔面的端部。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鍛件型腔面的斜度為1.5-5°,所述下墊環與墊塊配合面的斜度為1.5~5°。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上墊環的外徑與鍛件的盤部直徑相一致,上墊環的內徑和高度與鍛件上相應部位的尺寸相一致。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下墊環的外徑、內徑以及高度與上墊環的直徑相互配合,所述鍛件的軸桿部有1.5-5°出模斜度。 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上墊環和下墊環之間為可分離式連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將結構由整體改為分體式設計,模具結構簡單,所需材料及制造成本低,生產時對盤部的成型質量更容易實現和控制,所需鍛造設備的噸位更小,產品成型后鍛件非常容易從模具中取出?!靖綀D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圖1是盤軸類鍛件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用于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的傳統整體胎模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1、上墊環,2、下墊環,3、墊塊,4、坯料,5、鍛件?!揪唧w實施方式】下面將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炯夹g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3,本技術實施例包括:一種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包括:分體式設置的上墊環1、下墊環2和墊塊3,所述上墊環1、下墊環2和墊塊3通過依次摞裝形成整體生產模具。所述上墊環I和下墊環2通過凹凸定位結構進行同軸合模,確保了模具生產時的同軸度。所述上墊環I和下墊環2同軸合模后形成了鍛件型腔,所述墊塊3設于下墊環2與鍛件型腔面的端部。所述上墊環I的外徑與鍛件5的盤部直徑相一致,上墊環I的內徑和高度與鍛件5上相應部位的尺寸相一致。所述下墊環2的外徑、內徑以及高度與上墊環I的直徑相互配合,鍛件5的軸桿部有1.5-5°出模斜度,與專用工藝結合可設計為通用尺寸工裝,并系列化。所述鍛件5型腔面的斜度為1.5~5°,所述下墊環2與墊塊3配合面的斜度為1.5-5° ο所述上墊環I和下墊環2之間為可分離式連接,成型后通過分離上下墊環可以很容易將鍛件從模具中取出。本技術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的工作過程是:首先,根據盤軸鍛件5的結構尺寸設計合理的桿部尺寸和直徑,選擇適合的上墊環1、下墊環2和墊塊3,對于特定產品一般只需要新制上墊環I和墊塊3就可以滿足生產;然后在實際生產時將經過拔長鍛造的坯料4放入模具,通過對凸出模具的材料進行自由鐓粗,由于鐓粗為自由鐓粗,可以采用局部小變形方式實現較大直徑盤面的生產,且盤部金屬的組織更均勻細化,鐓粗時只需要控制盤部鐓粗后的厚度尺寸;在盤部鐓粗成形過程中,可以采用自由鍛方式對盤部進行局部鍛造成形,確保盤部的成型質量,最終得到鍛件5,通過該方式生產所需的壓力是傳統整體鍛造成型的40?50% ;成型后通過分離上墊環I和下墊環2,鍛件5可以很容易從模具中取出,然后再采用自由鍛拔長方式將軸桿部鍛制所要求的尺寸,最終完成產品生產。采用上述分體式的模具進行生產,解決了采用傳統胎膜結構設計復雜、成型困難、難以出模、對成型設備噸位要求高、成本費用高等技術問題。本技術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的有益效果是:將模具結構由整體改為分體式設計,模具結構簡單,通過與專業鍛造工藝結合,可以設計為通用系列工裝,投入成本低;生產時對盤部的成型質量更容易實現和控制,成型時由于沒有模具約束,大大降低了鍛造成形壓力,可以在較低的鍛造設備上實現,所需鍛造設備的噸位更??;成型后通過組合模具,鍛件5很容易從模具中取出,整個鍛件5生產操作過程簡單。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術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技術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術的專利保護范圍內。【主權項】1.一種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體式設置的上墊環、下墊環和墊塊,所述上墊環、下墊環和墊塊通過依次摞裝形成整體生產模具,所述上墊環和下墊環通過凹凸定位結構進行同軸合模,所述上墊環和下墊環同軸合模后形成了鍛件型腔,所述墊塊設于下墊環與鍛件型腔面的端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鍛件型腔面的斜度為1.5~5°,所述下墊環與墊塊配合面的斜度為1.5~5°。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墊環的外徑與鍛件的盤部直徑相一致,上墊環的內徑和高度與鍛件上相應部位的尺寸相一致。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墊環的外徑、內徑以及高度與上墊環的直徑相互配合,所述鍛件的軸桿部有1.5-5°出模斜度。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墊環和下墊環之間為可分離式連接。【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包括:分體式設置的上墊環、下墊環和墊塊,所述上墊環、下墊環和墊塊通過依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盤軸鍛件成型生產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體式設置的上墊環、下墊環和墊塊,所述上墊環、下墊環和墊塊通過依次摞裝形成整體生產模具,所述上墊環和下墊環通過凹凸定位結構進行同軸合模,所述上墊環和下墊環同軸合模后形成了鍛件型腔,所述墊塊設于下墊環與鍛件型腔面的端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沈志遠,宋旭東,潘廣昌,
申請(專利權)人:中航卓越鍛造無錫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