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電動機驅動裝置以及電動機驅動系統
本專利技術涉及用于驅動電動機的電動機驅動裝置、以及具備電動機和所述電動機驅動裝置的電動機驅動系統。
技術介紹
電動機(motor)已知有各式各樣的種類,對應于此已知有各式各樣的驅動方法。例如,從定子(stator)和轉子(rotor)的配置關系的觀點出發,電動機被大致區分為:徑向間隙型電動機、和軸向間隙型電動機。徑向間隙型電動機是將定子和轉子在徑向上空出間隔地配置的構造,軸向間隙型電動機是將定子和轉子在軸向上空出間隔地配置的構造。軸向間隙型電動機較之于徑向間隙型電動機,有小徑且能夠獲得更大轉矩的優點。此外,例如從供給電力的觀點出發,電動機被大致區分為:以直流電力(直流電壓、直流電力)被驅動的直流電動機(DC電動機)、和以交流電力(交流電壓、交流電流)被驅動的交流電動機。直流電動機有能夠比較容易地控制速度、輸出的優點。另一方面,交流電動機(AC電動機)有構造比較簡單且結實的優點。交流電動機以往較之于直流電動機可以說難以實現速度控制、輸出控制,但這一點伴隨著近年來的基于電力電子學的控制技術的發展而被消除,交流電動機在各種用中途逐漸被使用。這種電動機之一,有開關磁阻電動機(Switchedreluctancemotor,以下略記為“SR電動機”)。該SR電動機,定子以及轉子均具有凸極構造,通過基于轉子的位置信息向定子的線圈供給電流而產生的磁吸引力來進行旋轉運動。更為具體而言,在轉子發生旋轉的情況下,線圈的電感根據定子的凸極和轉子的凸極中的重疊的程度而變化。在該線圈的電感伴隨著轉子的旋轉而增加的期間,若向線圈供給電流,則在轉子中, ...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動機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電源端子,其用于與電源連接;充放電部,其與所述電源端子串聯地連接,并進行充放電;連接端子,其用于與第1相的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相的第2級勵磁線圈所產生的各電感相對于旋轉角的周期變化中的各相位間的差為180度的反對稱2相電動機的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連接;和驅動控制部,其具備多個開關元件,并通過切換所述多個開關元件的接通斷開,由此來形成用于從所述電源端子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獨立地供電的第1路徑,進而通過切換所述多個開關元件的接通斷開,由此來形成用于將在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中殘余的各殘余能量從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充放電部獨立地再生的第2路徑。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2.11.27 JP 2012-258509;2013.10.02 JP 2013-207061.一種電動機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電源端子,其用于與電源連接;充放電部,其與所述電源端子串聯地連接,并進行充放電;連接端子,其用于與第1相的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相的第2級勵磁線圈所產生的各電感相對于旋轉角的周期變化中的各相位間的差為180度的反對稱2相電動機的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連接;和驅動控制部,其具備多個開關元件,并通過切換所述多個開關元件的接通斷開,由此來形成用于從所述電源端子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獨立地供電的第1路徑,進而通過切換所述多個開關元件的接通斷開,由此來形成用于將在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中殘余的各殘余能量從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充放電部獨立地再生的第2路徑,為了從所述電源端子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獨立地供電,所述驅動控制部利用所述多個開關元件之中的公共的開關元件來形成所述第1路徑。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機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控制部通過切換所述多個開關元件的接通斷開,由此在所述第1路徑中勵磁的期間,進一步形成用于從所述充放電部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獨立地供電的第3路徑,以提高勵磁電壓。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機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控制部還具備公共的整流元件,該公共的整流元件用于為了將在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中所殘余的各殘余能量從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充放電部獨立地再生,形成所述第2路徑。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機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路徑具備:第1形態的路徑,其用于從所述電源端子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供電;和第2形態的路徑,其用于從所述電源端子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第2級勵磁線圈供電、且不同于所述第1形態的路徑,所述第2路徑具備:第3形態的路徑,其用于將在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中所殘余的殘余能量從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充放電部再生;和第4形態的路徑,其用于將在所述第2級勵磁線圈中所殘余的殘余能量從所述第2級勵磁線圈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充放電部再生、且不同于所述第3形態的路徑,所述驅動控制部將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的電感增加的情況下的給定的第1相位設為起點,與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的電感的周期同步地,按照通過所述第1形態的路徑向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供電的第1供電模式、通過所述第3形態的路徑將在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中所殘余的殘余能量再生的第1再生模式、通過所述第2形態的路徑向所述第2級勵磁線圈供電的第2供電模式、以及通過所述第4形態的路徑將在所述第2級勵磁線圈中所殘余的殘余能量再生的第2再生模式的順序來重復。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機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控制部通過切換所述多個開關元件的接通斷開,由此在所述第1路徑中勵磁的期間,進一步形成用于從所述充放電部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獨立地供電的第3路徑,以提高勵磁電壓,所述第3路徑具備:第5形態的路徑,其用于從所述充放電部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供電;和第6形態的路徑,其用于從所述充放電部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第2級勵磁線圈供電、且不同于所述第5形態的路徑,所述驅動控制部在所述第1供電模式的執行過程中通過所述第5形態的路徑向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供電,在所述第2供電模式的執行過程中通過所述第6形態的路徑向所述第2級勵磁線圈供電。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機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控制部通過切換所述多個開關元件的接通斷開,由此來進一步形成用于使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變為續流狀態的第4路徑,所述第4路徑具備:第7形態的路徑,其用于使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變為續流狀態;和第8形態的路徑,其用于使所述第2級勵磁線圈變為續流狀態、且不同于所述第7形態的路徑,所述驅動控制部在所述第1再生模式的執行結束后執行分別通過所述第7形態的路徑以及第8形態的路徑使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變為續流狀態的第1電流循環模式,在所述第2再生模式的執行結束后執行分別通過所述第7形態的路徑以及第8形態的路徑使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變為續流狀態的第2電流循環模式。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機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電部具備被串聯地連接的充放電元件和開關元件的多個串聯電路,所述多個串聯電路被并聯地連接,所述驅動控制部還基于所述反對稱2相電動機的轉速來使所述多個串聯電路中的各開關元件接通斷開。8.一種電動機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電源端子,其用于與電源連接;充放電部,其與所述電源端子串聯地連接,并進行充放電;連接端子,其用于與第1相的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相的第2級勵磁線圈所產生的各電感相對于旋轉角的周期變化中的各相位間的差為180度的反對稱2相電動機的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連接;和驅動控制部,其具備多個開關元件,并通過切換所述多個開關元件的接通斷開,由此來形成用于從所述電源端子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獨立地供電的第1路徑,進而通過切換所述多個開關元件的接通斷開,由此來形成用于將在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中殘余的各殘余能量從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充放電部獨立地再生的第2路徑,所述電動機驅動裝置還具備所述電源,該電源是與所述電源端子連接且進行充放電的二次電池,所述驅動控制部通過切換所述多個開關元件的接通斷開,由此來形成用于將在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中所殘余的各殘余能量從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電源獨立地再生的第5路徑,并且所述驅動控制部還具備公共的整流元件以及開關元件,該公共的整流元件以及開關元件用于為了將在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中所殘余的各殘余能量從所述第1級勵磁線圈以及第2級勵磁線圈分別經由所述連接端子而向所述電源獨立地再生,形成所述第5路徑。9.根據權利要求1~3、8中任一項所述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濱口圣士,野木俊宏,井上憲一,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神戶制鋼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