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實驗動物籠子,屬于實驗器材領域,包括籠體、籠蓋、第一底蓋和第二底蓋,籠體設置有空腔,籠體的頂部設置有開口端,籠體的一個側壁的底端設置有缺口,缺口貫穿籠體的側壁,空腔的兩個相對的內壁均并排設置有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籠蓋覆蓋開口端;第一底蓋的兩側分別滑動設置在第一滑道內,第二底蓋的兩側滑動設置在第二滑道內。實驗人員與動物不直接接觸,減少對動物的抓拿等操作,減少實驗人員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同時,降低被動物咬傷的幾率,消除安全隱患,墊料的更換及第一底蓋或第二底蓋的清洗操作簡單方便,有效降低實驗人員的勞動強度及清洗籠子時的成本。(*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實驗器材領域,具體而言,涉及實驗動物籠子。
技術介紹
實驗動物籠子一般均包含籠體和籠蓋,籠體設置有空腔和開口端,空腔主要用于盛放實驗的動物,開口端主要用于將動物從空腔內取出或放入空腔內,籠蓋設置在籠體的開口端,用于將空腔封閉。空腔的底壁一般都會鋪設墊料等,動物排出的污物也會落在空腔的底壁,由于需要保持實驗動物籠子內的實驗環境清潔,需要及時更換墊料對籠子進行清洗。更換實驗動物籠子時,一般需要實驗人員將實驗動物從一個籠體抓取到另外一個籠體內,對空出的籠體進行更換墊料或清洗,該過程的工作量較大;由于頻繁地對實驗動物進行抓拿,會給實驗動物帶來很大的人為干擾因素,影響最終的實驗結果,而且增大了實驗人員被動物咬傷的幾率,形成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實驗動物籠子,使上述問題得到改善。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實驗動物籠子,包括:籠體,籠體設置有空腔,籠體的頂部設置有開口端,籠體的一個側壁的底端設置有缺口,缺口貫穿籠體的側壁,空腔的兩個相對的內壁均并排設置有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均始于缺口且橫向設置;相對于第二滑道,第一滑道更靠近開口端;籠蓋,籠蓋覆蓋開口端;第一底蓋和第二底蓋,第一底蓋的兩側分別滑動設置在第一滑道內,第二底蓋的兩側滑動設置在第二滑道內。籠體的空腔用于盛放動物,開口端用于放入或取出動物,缺口用于安裝或拆卸第一底蓋或第二底蓋;第一滑道為第一底蓋的滑動提供軌道,使第一底蓋能夠沿第一滑道來回滑動,第二滑道為第二底蓋的滑動提供軌道,使第二底蓋能夠沿第二滑道來回滑動;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位于空腔的內壁且并排設置,即二者的位置平行,第一底蓋和第二底蓋的滑動不會相互影響,保證第一底蓋或第二底蓋的更換效果。籠蓋用于將開口端封閉,使籠體的空腔形成一個密閉的空間,籠蓋可以為網狀,也可以在籠蓋或籠體上設置孔,方便空腔內外的空氣交換,動物無法從開口端爬出。第一底蓋在第一滑道內滑動并可以從缺口處取出,第二底蓋在第二滑道內滑動并可以從缺口處取出,第二滑道和第二滑道并排設置,第一底蓋取出時動物會落在第二底蓋上,而墊料或垃圾會跟隨第一底蓋取出,反之亦然。第一底蓋和第二底蓋之間的高度差需要控制在適當的范圍,不能過大。動物實驗籠子的使用方法:取出一個籠體,將第一底蓋從缺口處沿第一滑道置入空腔內作為支撐板并在第一底蓋的上方鋪設墊料等;將動物放入籠體的空腔內,動物被第一底蓋支撐,蓋上籠蓋。需要更換墊料或清洗時,首先在第二底蓋上鋪設墊料等并將第二底蓋從缺口處沿第二滑道置入空腔內,在此過程中,可以控制第二底蓋上墊料的高度,使墊料的最上層與第一底蓋的底面接觸,彌補第一底蓋和第二底蓋的高度差,使動物從第一底蓋下落到第二底蓋時的高度差減小,高度可以忽略不計,對動物的轉移更加方便;當然,也可以控制第一底蓋上的墊料鋪設位置,使第一底蓋上的邊緣處不鋪設墊料,動物從第一底蓋下落到第二底蓋時的高度差為第一底蓋的厚度,動物轉移更加方便,將第一底蓋向外緩慢抽出;動物被缺口處的籠體側壁阻擋,無法從缺口處帶出,動物落在第二底蓋上,第一底蓋上的墊料或雜物等隨第一底蓋從缺口處被帶出空腔,對第一底蓋的墊料進行處理并清洗第一底蓋,然后將第一底蓋收起備用。需要再次更換墊料或清洗時,首先在第一底蓋上鋪設墊料等并將部分第一底蓋從缺口處沿第一滑道置入空腔內,將第二底蓋上的動物驅趕至第一底蓋上并將第一底蓋全部置入空腔內,將第二底蓋完全抽出,第二底蓋上的墊料或雜物等隨第二底蓋從缺口處被帶出空腔進行處理,對第二底蓋的墊料進行處理并清洗第二底蓋,然后將第二底蓋收起備用。需要再次更換墊料或清洗時,按照上述步驟循環操作。進一步地,第一底蓋包括第一底板和三個第一側板,三個第一側板依次連接并設置在第一底板的其中三個側面,其中相對的兩個第一側板嵌入第一滑道內,第一底板的兩側分別滑動設置在第一滑道內;第二底蓋包括第二底板和三個第二側板,三個第二側板依次連接并設置在第二底板的其中三個側面,其中相對的兩個第二側板嵌入第二滑道內,第二底板的兩側分別滑動設置在第二滑道內。由于墊料具有一定的厚度,需要使第一底蓋上的墊料在取出時不會被缺口所擋,因此缺口會具有一定的寬度,為了避免動物從缺口處擠出,在第一底板的一個側面設置第一側板,將第一底蓋完全置入空腔后,其中一個第一側板將缺口盡可能堵死,避免動物爬出;另外兩個第一側板使得墊料等無法與空腔的內壁接觸,取出時墊料不會受到空腔內壁的干擾,可以更加方便地將墊料完全取出。第一底板的兩側分別滑動設置在第一滑道內,即第一底板的設置有第一側板的兩端與第一滑道滑動設置,用于支撐整個第一底蓋,使第一底蓋可以沿第一滑道滑動。第二底蓋的第二側板和第一底蓋的第一側板功能類似。進一步地,第二底蓋還包括活動板,活動板和其中一個第二側板通過鉸鏈轉動連接,鉸鏈的轉動軸的軸心線與第二底板平行。由于第一底蓋位于第二底蓋的上方,將第二底蓋置入空腔、取出第一底蓋后,第二底蓋的第二側板和缺口的最上沿之間仍然留有一定的間隙,活動板可以將該間隙盡可能地消除,使缺口被盡量堵死,避免實驗動物從缺口處爬出;活動板與其中一個第二側板通過鉸鏈轉動連接,第二底蓋位于空腔內時,活動板翻轉向下,不會影響第一底蓋的取出或放入,將第一底蓋完全取出后只需要將活動板向上翻轉堵住缺口即可。進一步地,第一底板的兩端及第二底板的兩端均設置有滾輪,滾輪的轉動軸與第一底板或第二底板轉動連接,滾輪與第一滑道或第二滑道貼合并能夠在第一滑道或第二滑道內滾動。滾輪使得第一底板和第一滑道之間、第二底板和第二滑道之間的滑動摩擦變成滾動摩擦,減少摩擦損耗,延長各部件的使用壽命,并且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更容易被推動或拉動。進一步地,籠體的設置有缺口的一側設置有卡塊,活動板的遠離第二底蓋的一端設置有卡扣,卡塊和卡扣卡合。將第二底蓋置入空腔內并將第一底蓋取出后,使卡塊和卡扣卡合,活動板和籠體之間被完全固定,首先活動板無法落下,動物無法從缺口處爬出;其次由于活動板和籠體固定,則第二底蓋和籠體之間被完全固定,第二底蓋無法在第二滑道內來回滑動,避免動物活動將第二底蓋推出,從而避免動物及墊料掉落至空腔的底部。進一步地,設置在缺口處的第二側板的頂端與第一側板的底端貼合,第一側板的高度和活動板的高度相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實驗動物籠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籠體,所述籠體設置有空腔,所述籠體的頂部設置有開口端,所述籠體的一個側壁的底端設置有缺口,所述缺口貫穿所述籠體的側壁,所述空腔的兩個相對的內壁均并排設置有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所述第一滑道和所述第二滑道均始于所述缺口且橫向設置;相對于所述第二滑道,所述第一滑道更靠近所述開口端;籠蓋,所述籠蓋覆蓋所述開口端;第一底蓋和第二底蓋,所述第一底蓋的兩側分別滑動設置在所述第一滑道內,所述第二底蓋的兩側滑動設置在所述第二滑道內。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實驗動物籠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籠體,所述籠體設置有空腔,所述籠體的頂部設置有開口端,
所述籠體的一個側壁的底端設置有缺口,所述缺口貫穿所述籠體的
側壁,所述空腔的兩個相對的內壁均并排設置有第一滑道和第二滑
道,所述第一滑道和所述第二滑道均始于所述缺口且橫向設置;相
對于所述第二滑道,所述第一滑道更靠近所述開口端;
籠蓋,所述籠蓋覆蓋所述開口端;
第一底蓋和第二底蓋,所述第一底蓋的兩側分別滑動設置在所
述第一滑道內,所述第二底蓋的兩側滑動設置在所述第二滑道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驗動物籠子,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底蓋包括第一底板和三個第一側板,三個所述第一側板依次連
接并設置在所述第一底板的其中三個側面,其中相對的兩個所述第
一側板嵌入所述第一滑道內,所述第一底板的兩側分別滑動設置在
所述第一滑道內;所述第二底蓋包括第二底板和三個第二側板,三
個所述第二側板依次連接并設置在所述第二底板的其中三個側面,
其中相對的兩個所述第二側板嵌入所述第二滑道內,所述第二底板
的兩側分別滑動設置在所述第二滑道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實驗動物籠子,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二底蓋還包括活動板,所述活動板和其中一個所述第二側板通過
鉸鏈轉動連接,所述鉸鏈的轉動軸的軸心線與所述第二底板平行。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實驗動物籠子,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底板的兩端及所述第二底板的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呂姣,鄒英鷹,
申請(專利權)人:呂姣,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云南;5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