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蓄熱換熱器。該蓄熱換熱器包括:蓄熱罐,包括蓄熱腔;罐蓋,蓋設在蓄熱罐的罐口處;換熱管,從蓄熱罐的外部伸入蓄熱腔內,并沿蓄熱腔的長度方向布置,且換熱管的冷媒入口管道從罐蓋上伸入蓄熱腔內,換熱管的冷媒出口管道從罐蓋上伸出蓄熱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蓄熱換熱器內部各處的溫度基本一致,換熱效率高。(*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蓄熱換熱器
本技術涉及換熱器
,更具體地,涉及一種蓄熱換熱器。
技術介紹
在蓄熱除霜設計中,蓄熱罐的蓄放熱量的大小直接受制于蓄熱換熱器和蓄熱材料之間的傳熱速率。增大蓄熱換熱器的面積有利于提高整體換熱量,目前針對蓄熱罐中蓄熱換熱器的設計,一般都是采用單盤管10’的繞管方式,如圖1所示。傳統單盤管,制冷劑沿著螺旋形彎曲的方向流動,這容易導致蓄熱材料的溫度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逐漸降低,呈現出溫度差現象,一方面影響蓄熱罐的蓄熱飽和程度;另外一方面影響蓄熱換熱器與蓄熱材料之間溫度的換熱效果,降低了整個蓄熱換熱器的換熱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旨在提供一種蓄熱換熱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蓄熱換熱器換熱效率低的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提供了一種蓄熱換熱器,包括:蓄熱罐,包括蓄熱腔;罐蓋,蓋設在蓄熱罐的罐口處;換熱管,從蓄熱罐的外部伸入蓄熱腔內,并沿蓄熱腔的長度方向布置,且換熱管的冷媒入口管道從罐蓋上伸入蓄熱腔內,換熱管的冷媒出口管道從罐蓋上伸出蓄熱腔。進一步地,換熱管包括:高溫管,高溫管的第一端與冷媒入口管道連通;低溫管,低溫管的第一端與高溫管的第二端連通,且低溫管的第二端與冷媒出口管道連通。進一步地,高溫管包括:第一直管段,第一直管段的第一端與冷媒入口管道連通,并從罐蓋處延伸至蓄熱腔的底部;第一盤旋管段,第一盤旋管段的第一端與第一直管段的第二端連通,第一盤旋管段從蓄熱腔的底部向靠近罐蓋的方向延伸,并盤旋在第一直管段的外周。進一步地,低溫管包括:第二直管段,第二直管段的第一端與冷媒出口管道連通,并從罐蓋處延伸至蓄熱腔的底部;第二盤旋管段,第二盤旋管段的第一端與第一盤旋管段的第二端連通,第二盤旋管段的第二端與第二直管段的第二端連通,第二盤旋管段從罐蓋處向靠近蓄熱腔的底部的方向延伸,并盤旋在第二直管段的外周。進一步地,第一盤旋管段盤旋在第二直管段的外周,第二盤旋管段盤旋在第一盤旋管段的外周。進一步地,蓄熱腔呈圓柱狀空腔,第一盤旋管段與第二盤旋管段均沿圓柱狀空腔的中心軸線布置。應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該蓄熱換熱器包括蓄熱罐、罐蓋以及換熱管。其中,蓄熱罐包括蓄熱腔;罐蓋蓋設在蓄熱罐的罐口處;換熱管從蓄熱罐的外部伸入蓄熱腔內,并沿蓄熱腔的長度方向布置,且換熱管的冷媒入口管道從罐蓋上伸入蓄熱腔內,換熱管的冷媒出口管道從罐蓋上伸出蓄熱腔。由于換熱管的冷媒入口管道和冷媒出口管道均設置在罐蓋上,且整個換熱管是沿蓄熱腔的長度方向布置的,在蓄熱腔內,換熱管先從罐蓋處延伸至蓄熱腔的底部,然后再從蓄熱腔的底部延伸至罐蓋處。當向換熱管通入冷媒后,冷媒的流向相應地從罐蓋處沿換熱管流至蓄熱腔底部,然后再從蓄熱腔的底部流至罐蓋處,這樣,在換熱腔內部,各位置的溫度差較小,提高了整個蓄熱換熱器的換熱效率。【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示意性示出了現有蓄熱換熱器的單盤管的主視圖;圖2示意性示出了本技術中的蓄熱換熱器的剖視圖;圖3示意性示出了本技術的蓄熱換熱器的立體結構圖;圖4示意性示出了本技術的蓄熱換熱器的換熱管的立體結構圖;以及圖5示意性示出了本技術的蓄熱換熱器的冷媒流動方向圖。附圖標記說明:10、蓄熱罐;11、蓄熱腔;20、罐蓋;30、換熱管;31、高溫管;311、第一直管段;312、第一盤旋管段;32、低溫管;321、第二直管段;322、第二盤旋管段;33、冷媒入口管道;34、冷媒出口管道。【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技術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結合圖2至圖5所示,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蓄熱換熱器。該蓄熱換熱器包括蓄熱罐10、罐蓋20以及換熱管30。其中,蓄熱罐10包括蓄熱腔11 ;罐蓋20蓋設在蓄熱罐10的罐口處;換熱管30從蓄熱罐10的外部伸入蓄熱腔11內,并沿蓄熱腔11的長度方向布置,且換熱管30的冷媒入口管道33從罐蓋20上伸入蓄熱腔11內,換熱管30的冷媒出口管道34從罐蓋20上伸出蓄熱腔11。由于換熱管30的冷媒入口管道33和冷媒出口管道34均設置在罐蓋20上,且整個換熱管30是沿蓄熱腔11的長度方向布置的,在蓄熱腔11內,換熱管30先從罐蓋20處延伸至蓄熱腔11的底部,然后再從蓄熱腔11的底部延伸至罐蓋20處。當向換熱管30通入冷媒后,冷媒的流向相應地從罐蓋20處沿換熱管30流至蓄熱腔11底部,然后再從蓄熱腔11的底部流至罐蓋20處,這樣,在蓄熱腔11內部,各位置的溫度差較小,提高了整個蓄熱換熱器的換熱效率。參見圖2和圖4所示,換熱管30包括高溫管31和低溫管32。所述高溫管31和低溫管32是根據換熱管30中冷媒的溫度來劃分的。高溫管31設置在蓄熱腔11的內部,且高溫管31的第一端與冷媒入口管道33連通,便于冷媒從冷媒入口管道33中流入高溫管31,將熱量輸送至蓄熱腔11內;低溫管32也設置在蓄熱腔11內,低溫管32的第一端與高溫管31的第二端連通,為冷媒的流出提供必要的通道,當冷媒從高溫管31中流入低溫管32中時,其熱量在傳遞過程中散發一部分,當冷媒進入低溫管32后,由于低溫管32的第二端與冷媒出口管道34連通,此時冷媒從冷媒出口管道34中流出,完成一次熱交換過程。在本實施例中,高溫管31包括第一直管段311和第一盤旋管段312,其中,第一直管段311的第一端與冷媒入口管道33連通,第一直管段311的第二端延伸至蓄熱腔11的底部;第一盤旋管段312的第一端與第一直管段311的第二端連通,第一盤旋管段312從蓄熱腔11的底部向靠近罐蓋20的方向延伸,并盤旋在第一直管段311的外周。當冷媒從冷媒入口管道33中進入第一直管段311后,能夠迅速流至第一盤旋管段312內。在第一盤旋管段312內,冷媒攜帶的熱量能夠很充分地留在蓄熱腔11內,且由于第一盤旋管段312為盤旋的管道,能夠有效增大換熱管30的管熱面積,使得換熱管30能夠盡可能寬廣地分布在蓄熱腔11的內部,對蓄熱腔11內的材料進行加熱,提高整個蓄熱換熱器的換熱效率。同樣地,低溫管32包括第二直管段321和第二盤旋管段322,其中,第二直管段321的第一端與冷媒出口管道34連通,并從罐蓋20處延伸至蓄熱腔11的底部;第二盤旋管段322的第一端與第一盤旋管段312的第二端連通,第二盤旋管段322的第二端與第二直管段321的第二端連通,第二盤旋管段322從罐蓋20處向靠近蓄熱腔11的底部的方向延伸,并盤旋在第二直管段321的外周。與高溫管31—樣,當冷媒從第一盤旋管段312進入第二盤旋管段322后,在蓄熱腔11的內部進行換熱,然后流經第二直管段321,從冷媒出口管道34流出蓄熱腔11。優選地,第一盤旋管段312盤旋在第二直管段321的外周,第二盤旋管段322盤旋在第一盤旋管段312的外周。更優選地,蓄熱腔11呈圓柱狀空腔,第一盤旋管段312與第二盤旋管段322均沿圓柱狀空腔的中心軸線布置。這樣,在整個蓄熱腔11內部,冷媒的流動方向如圖5所示,圖中的箭頭方向為冷媒的流動方向,也即冷媒的流動方向為:蓄熱腔11的中心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蓄熱換熱器,包括:蓄熱罐(10),包括蓄熱腔(11);罐蓋(20),蓋設在所述蓄熱罐(10)的罐口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換熱管(30),從所述蓄熱罐(10)的外部伸入所述蓄熱腔(11)內,并沿所述蓄熱腔(11)的長度方向布置,且所述換熱管(30)的冷媒入口管道(33)從所述罐蓋(20)上伸入所述蓄熱腔(11)內,所述換熱管(30)的冷媒出口管道(34)從所述罐蓋(20)上伸出所述蓄熱腔(11)。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蓄熱換熱器,包括: 蓄熱罐(10),包括蓄熱腔(11); 罐蓋(20),蓋設在所述蓄熱罐(10)的罐口處; 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換熱管(30 ),從所述蓄熱罐(10 )的外部伸入所述蓄熱腔(11)內,并沿所述蓄熱腔(11)的長度方向布置,且所述換熱管(30 )的冷媒入口管道(33 )從所述罐蓋(20 )上伸入所述蓄熱腔(11)內,所述換熱管(30)的冷媒出口管道(34)從所述罐蓋(20)上伸出所述蓄熱腔(1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熱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30)包括: 高溫管(31),所述高溫管(31)的第一端與所述冷媒入口管道(33 )連通; 低溫管(32),所述低溫管(32)的第一端與所述高溫管(31)的第二端連通,且所述低溫管(32)的第二端與所述冷媒出口管道(34)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蓄熱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溫管(31)包括: 第一直管段(311),所述第一直管段(311)的第一端與所述冷媒入口管道(33)連通,并從所述罐蓋(20)處延伸至所述蓄熱腔(11)的底部; 第一盤旋管段(312),所述第一盤旋管段(312)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直管段(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俊峰,劉冰軍,李瀟,周中華,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