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含有微粒狀脫鈣骨基質、纖維狀脫鈣骨基質及水合物的骨再生用組合物。此外,本發明專利技術優選還含有對脫鈣步驟分離的脫鈣溶液進行中和,分離所生成的沉淀物而得到的源自脫鈣溶液的分離物。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骨再生用組合物
本專利技術涉及骨再生用組合物,具體地,涉及含有微粒狀的顆粒狀脫鈣骨基質與纖維狀脫鈣骨基質;或含有微粒狀的顆粒狀脫鈣骨基質、纖維狀脫鈣骨基質及源自脫鈣溶液的分離物進行組合的骨再生用組合物。
技術介紹
將骨浸潰在酸中去除骨中的礦物質成分的部分稱為脫鈣骨基質(demineralizedbone matrix, DBM)。脫鈣骨基質大部分由高度交聯的骨膠原構成,殘存的非骨膠原性蛋白質包括轉化生長因子(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DGF)、骨橋蛋白、骨粘連蛋白、骨形態生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等。脫鈣骨基質以用于修復骨缺損等為目的的骨移植用組合物的形態使用。通常,脫鈣骨基質對分離到體外的骨進行脫鈣步驟之后,將此粉碎為適當的大小,制備成顆粒形態。另外,皮質骨(cortical bone)平行于骨的長軸并由骨膠原纖維束(fiberbundles)構成,已知由此得到的纖維狀脫鈣骨基質在骨修復及其它整形外科的移植方面具有有用的性質。纖維狀脫鈣骨基質通過將分離到體外的皮質骨利用特殊粉碎機(例如,美國專利第5,607, 269號)粉碎至得到纖維狀顆粒,然后進行脫鈣而制備。但是這種制備方法由于受到粉碎儀器的機械方面的限制,只能使用天然的皮質軸(intact cortical shafts)作為骨原料,且得到的纖維狀脫鈣骨收率低。為了改善上述問題,美國專利第7,323,193號及第7,939,108號中公開了將分離到體外的骨切斷成適當大小,并在酸性溶液中進行6小時的脫鈣后,再在酸性溶液中進行2天的脫鈣,然后將此進行粉碎,從而制備纖維狀脫鈣骨基質的方法。但是上述美國專利第7,323,193號及第7,939,108號中公開的制備方法,需要進行長達2日,即48小時的長時間的脫鈣步驟。本專利技術專利技術人公開過具有0.05-250 μ m顆粒大小的脫鈣骨基質;具有250-2000 μ m的顆粒大小的脫鈣骨基質;及以特定比例混合水合物的骨再生用組合物,所述組合物具有優異的注入性及形態維持性(處理性)(韓國授權專利第10-1041784號)。但是韓國授權專利第10-1041784號雖然在注入性及形態維持性方面顯示出優異的特性,但是凝集力弱,凝集強度沒有達到滿意的水平,且用于臨床醫療時出現微細物質附著到施術者的手上的現象(所謂附著現象)。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專利技術人為了開發出不僅具有注入性及形態維持性的特性,且具有優異的凝集強度的同時能夠將附著現象最小化的骨再生用組合物而進行了多種研究。結果發現使用纖維狀脫鈣骨基質代替本專利技術人在先申請專利中的骨再生用組合物中使用的非-微粉碎脫鈣骨基質(即具有250-2000 μ m的顆粒尺寸的脫鈣骨基質);或使用纖維狀脫鈣骨基質及源自脫?丐溶液的分離物(isolated product)制備骨再生用組合物時,能夠在相同水平上維持注入性及形態維持性的特性,且增加凝集強度的同時減少了附著現象,從而能夠制備具有優異物理性質的骨再生用組合物。從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含有微粒狀脫鈣骨基質、纖維狀脫鈣骨基質的骨再生用組合物,所述骨再生用組合物還可以選擇性地含有源自脫鈣溶液的分離物及水合物。技術方案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 施例,提供含有微粒狀脫鈣骨基質、纖維狀脫鈣骨基質及水合物的骨再生用組合物。所述微粒狀脫鈣骨基質的顆粒尺寸優選為0.05-250 μ m的范圍。且,所述纖維狀脫鈣骨基質的長度優選為1000-5000 μ m的范圍。所述纖維狀脫鈣骨基質通過包括下述步驟的制備方法制備:Ca)將分離到體外的骨在酸性溶液中進行1-5小時的第1次脫鈣;(b)將從步驟(a)得到的骨切割(slicing)成0.1-3mm厚的片狀骨;(c)將從步驟(b)得到的片狀骨在酸性溶液中進行2_6小時的第2次脫鈣;及((1)將從步驟(C)得到的經過脫鈣的骨進行粉碎。所述步驟(a)和步驟(C)的所述酸性溶液可以相互獨立地為0.1-3N的HCl水溶液,更優選地,可以為0.6N的HCl水溶液。所述水合物選自蒸餾水、生理鹽水、濃縮鹽水及離子水中的一種以上。所述微粒狀脫鈣骨基質:纖維狀脫鈣骨基質:水合物的重量比為1:0.3~1.2:3 ~10。此外,本專利技術的骨再生用組合物還可以含有對脫鈣步驟分離的脫鈣溶液進行中和,分離所生成的沉淀物而得到的源自脫鈣溶液的分離物,相對于微粒狀脫鈣骨基質I重量份,其含量為1-5重量份。專利技術效果本專利技術的骨再生用組合物為含有微粒狀脫鈣骨基質和纖維狀脫鈣骨基質;或微粒狀脫鈣骨基質、纖維狀脫鈣骨基質及源自脫鈣溶液的分離物進行組合獲得的組合物,其注入性及形態維持性的特性能夠維持與本專利技術專利技術人已經開發出的骨再生用組合物同等的水平,不僅能夠顯著提高凝集強度,還能夠顯著減少附著現象。因此,本專利技術的骨再生用組合物具有優異的物理性質,從而能夠有效地用于以骨缺損的修復等為目的的移植等。【附圖說明】圖1表示將部分脫鈣的骨進行切割后得到的骨(A)及將脫鈣的骨進行粉碎得到的骨(B)。圖2是表示纖維狀脫鈣骨基質(A)及顆粒狀脫鈣骨基質(B)的形態的光學顯微鏡測定照片。圖3及圖4分別為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的源自脫鈣溶液的分離物性狀的照片及粒度分布測定結果。圖5及圖6是對源自脫鈣溶液的分離物的熱重量(TGA)及X射線衍射(XRD)分析結果。【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提供含有顆粒狀脫鈣骨基質、纖維狀脫鈣骨基質及水合物的骨再生用組合物。本專利技術的骨再生用組合物其注入性及形態維持性的特性能夠維持與現有的骨再生用組合物(具體為韓國授權專利第10-1041784號的骨再生用組合物)同等的水平,不僅能夠顯著提高凝集強度的,還能夠顯著減少附著現象。因此,本專利技術的骨再生用組合物具有優異的物理性質,從而能夠有效地用于以骨缺損的修復等為目的的移植等。所述微粒狀脫鈣骨基質將分離到體外的骨進行微粉碎,可通過通常的脫鈣骨基質的制備方法制備。所述分離到體外的骨可以是包括人類的哺乳動物的骨。所述分離到體外的骨優選按照通常的方法將附著于骨的軟組織、脂肪、骨髓等去除之后使用。所述去除通??梢允褂?0-90重量%的乙醇水溶液進行,根據需要可以額外使用表面活性劑。所述脫鈣可以通過通常的脫鈣方法進行,例如將微粉碎的骨在0.6N的HCl水溶液中浸潰約1-6小時進行脫鈣。得到的微粒狀脫鈣骨最終可以通過中和、洗滌及冷凍干燥而獲得。所述微粒狀脫鈣骨基質的顆粒大小只要是250 μ m以下均可使用,優選為0.05-250 μ m范圍。所述纖維狀脫鈣骨基質為具有纖維形態的脫鈣骨基質,所述纖維的長度可以為1000-5000 μ m,更優選2000-4000 μ m的范圍。所述纖維狀脫鈣骨基質可以使用通常的制備方法制備,例如美國專利第7,323,193號及7,939,108號的制備方法制得的纖維質脫鈣骨基質。另外,本專利技術專利技術人發現依次進行部分脫鈣、切割、完全脫鈣及粉碎步驟的情況下,不僅能夠將脫鈣步驟顯著縮短至約6小時左右,還能夠高收率制備具有纖維形態的脫鈣骨基質。因此所述纖維狀脫鈣骨基質優選通過包括下述步驟的方法制備:(a)將分離到體外的骨在酸性溶液中進行1-5小時的第1次脫鈣;(b)將從步驟(a)得到的骨切割成0.l-3mm的片狀骨;(c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骨再生用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組合物含有微粒狀脫鈣骨、纖維狀脫鈣骨基質及水合物。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1.09.29 KR 10-2011-00990251.骨再生用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組合物含有微粒狀脫鈣骨、纖維狀脫鈣骨基質及水合物。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骨再生用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狀脫鈣骨基質的顆粒尺寸為0.05-250 μ m的范圍。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骨再生用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纖維狀脫鈣骨基質的長度為1000-5000 μ m的范圍。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骨再生用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纖維狀脫鈣骨基質通過包括下述步驟的制備方法制備:Ca)將分離到體外的骨在酸性溶液中進行1-5小時第1次脫鈣;(b)將從步驟(a)得到的骨切割成0.l_3mm厚的片狀骨;(c)將從步驟(b)得到的片狀骨在酸性溶液中進行2-6小時的第2次脫鈣;及((1)將從步驟(c)得到的經過脫鈣的骨進行粉碎。5.根據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錫范,金守庸,蘇怔援,徐漢率,柳眩承,金貴南,金炳奭,
申請(專利權)人:CG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韓國;KR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