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用于汽車的后保險杠定位系統(tǒng),其中汽車包括車身后圍板和后保險杠,該后保險杠包括位于外側的造型面和位于內側的安裝面;定位系統(tǒng)包括位于后保險杠上的一個或多個嵌入機構,以及位于車身圍板上、同樣數(shù)目的、用于容納嵌入機構的容納機構,容納機構包括上夾持部和下夾持部;嵌入機構包括嵌片及左右側壁,嵌片低于安裝面設置,且與安裝面通過左右側壁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使后保險杠的嵌片的位置低于安裝面的高度,實現(xiàn)嵌片的位置低于造型面,進而使嵌片的位置可靈活設置,而不必局限于造型面的高度;由于嵌片與造型面之間具有一深度,因而定位結構不易外露;另外,嵌片通過其左右側壁連接至安裝面,可大大提高定位結構的強度。(*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汽車的后保險杠定位系統(tǒng)。
技術介紹
汽車保險杠是吸收及緩和外界沖擊力、防護車身前后部的安全裝置。汽車的后保險杠通常通過定位結構安裝到車身后圍板的支架上。例如,中國專利200720188384.X公開了一種汽車后保險杠安裝定位結構,其包括后保險杠、后裙板外板和塑料定位卡。后保險杠通過塑料定位卡安裝到后裙板外板上,該塑料定位卡以安裝平臺為主體,安裝平臺下方一體成型有脹形卡腳,裝進后裙板外板上預留的安裝孔中,安裝平臺上方一側一體成型有一卡塊,卡進后保險杠背面預留的卡槽中。安裝平臺上還一體成型有限位凸臺,限位凸臺抵在后保險杠的背面,限制后保險杠在X、Y方向上的移動。中國專利200920305424.3公開了一種汽車后保險杠定位結構,其包括后保險杠,尾燈、后裙板外板和標準件J型卡扣,后保險杠和后裙板外板間安裝有標準件J型卡扣,將標準件J型卡扣插入后保險杠和后裙板外板兩側孔中,使后保險杠和后裙板外板固定,通過調整固定使保險杠與尾燈間間隙均勻。中國專利申請201110293420.X公開了一種汽車后保險杠裝配機構,包括后圍板和后保險杠以及設在后圍板上用于安裝后保險杠的安裝支架;安裝支架包括設在后圍板上在Z向對后保險杠限位的第一安裝支架和設在后圍板上在X向對后保險杠限位的第二安裝支架;后保險杠上設有與安裝支架相適配的定位結構。中國專利申請201110368819.X公開了一種汽車的后保險杠安裝支架,該安裝支架由五面封閉的盒形結構,它包括底面`,底面兩端側設有第一側面和第三側面,底面左右兩側設有第二側面和第四側面,上述側面與側面之間通過圓角過渡連接,底面上設有定位孔、減重孔、限位凸臺和導向翻邊,導向翻邊為“Z”字型,用于后保險杠的導向,限位凸臺為3個,分別設置在底面的兩端和中部,三個限位凸臺的位置與后保險杠上的方孔相對應。如圖1所示,現(xiàn)有技術中,通常沿后保險杠的造型面設置其定位結構,定位結構的位置受造型約束大,同時存在外露風險,且強度較低。因此,如何提供一種設置位置不受造型面影響的后保險杠定位系統(tǒng)成為了業(yè)界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后保險杠定位系統(tǒng),其既能實現(xiàn)定位結構的設置位置不受造型面影響,又能避免定位結構外露,同時可加強定位結構的強度。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用于汽車的后保險杠定位系統(tǒng),其中汽車包括車身后圍板和后保險杠,該后保險杠包括位于外側的造型面和位于內側的安裝面;定位系統(tǒng)包括位于后保險杠上的一個或多個嵌入機構,以及位于車身圍板上、同樣數(shù)目的、用于容納嵌入機構的容納機構,容納機構包括上夾持部和下夾持部;嵌入機構包括嵌片及左右側壁,嵌片低于安裝面設置,且與安裝面通過左右側壁連接。本技術中,后保險杠的定位結構為嵌入機構,該嵌入機構通過將其嵌片嵌入車身后圍板的容納機構,實現(xiàn)后保險杠的定位與安裝。本技術中,嵌入機構的嵌片采用下沉式設計,即嵌片的位置低于安裝面;或者說,后保險杠安裝面的一段或多段下沉,形成嵌入機構的嵌片。由于安裝面通常由造型面延伸產生,即安裝面通常與造型面大約位于同一平面,因而使嵌片的位置低于安裝面,可實現(xiàn)嵌片的位置低于造型面,進而使嵌片的位置可靈活設置,而不必局限于造型面的高度。例如,嵌片與造型面之間的深度可為允許范圍內的任意值。另外,由于嵌片與造型面之間具有一深度,因而該嵌片從外側不易發(fā)現(xiàn)。本技術中,嵌入機構為盒式結構,即下沉的嵌片與其左右側壁形成至少具有三面的盒狀。這樣,相對于沒有左右側壁的連接而僅僅設置與安裝面分離的嵌片,可大大提高嵌入機構的強度。本技術中,容納機構的作用是將嵌片的部分或全部嵌入其中,從而實現(xiàn)嵌入機構與容納機構的連接,進而實現(xiàn)后保險杠與車身后圍板的定位與安裝。容納機構包括上夾持部和下夾持部,該上夾持部和下夾持部之間具有一空隙,用于容納嵌片。本技術通過使后保險杠的嵌片的位置低于安裝面的高度,實現(xiàn)嵌片的位置低于造型面,進而使嵌片的位置可靈活設置,而不必局限于造型面的高度;由于嵌片與造型面之間具有一深度,因而定位結構從外側不易發(fā)現(xiàn);另外,嵌片通過其左右側壁連接至安裝面,可大大提高定位結構的強度。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容納機構包括用于支撐嵌片的支架,支架上設有可向下壓的懸臂狀上彈片,支架與懸臂狀上彈片之間形成可容納嵌片的空隙。在此方案中,上夾持部為懸臂狀上彈片,下夾持部為支架上除了懸臂狀上彈片的其它部分。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嵌片的外緣中部設有可嵌入懸臂狀上彈片根部的缺口,通過設置該缺口,可有效防止嵌片左右晃動,進而防止整個后保險杠的晃動。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支架上進一步設有可向上撐的懸臂狀下彈片,該懸臂狀下彈片屬于下夾持部。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懸臂狀下彈片具有彎折形成的定位凸起,嵌片上對應具有可容納該凸起的定位孔,當嵌片嵌入容納機構內時,定位凸起嵌入該定位孔內。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對應于懸臂狀上彈片和懸臂狀下彈片,支架設有多個開孔,其中懸臂狀上彈片和懸臂狀下彈片的根部設置于其所在孔的邊緣。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懸臂狀上彈片的根部設置于其所在開孔的后端,懸臂狀下彈片的根部設置于其所在開孔的前端。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支架上設有一個懸臂狀上彈片和兩個懸臂狀下彈片,懸臂狀上彈片位于兩個懸臂狀下彈片之間;相應地,嵌片上設有兩個定位孔。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嵌入機構的數(shù)目為2-6個。根據本技術另一具體實施方式,相鄰嵌入機構之間的間距相等。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備如下有益效果:本技術通過使后保險杠的嵌片的位置低于安裝面的高度,實現(xiàn)嵌片的位置低于造型面,進而使嵌片的位置可靈活設置,而不必局限于造型面的高度;由于嵌片與造型面之間具有一深度,因而定位結構從外側不易發(fā)現(xiàn);另外,嵌片通過其左右側壁連接至安裝面,可大大提高定位結構的強度。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1顯示了現(xiàn)有技術中定位結構的位置;圖2為實施例1的后保險杠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A-A截面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實施例1的支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為實施例1中,嵌入機構和容納機構配合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如圖2-5所示,本實施例為用于汽車的后保險杠定位系統(tǒng),其中汽車包括車身后圍板和后保險杠1,該后保險杠I包括位于外側的造型面11和位于內側的安裝面12。定位系統(tǒng)包括位于后保險杠I·上的多個(例如三個)嵌入機構13,以及位于車身圍板上、用于容納嵌入機構的三個容納機構2,相鄰嵌入機構13之間的間距相等。其中,嵌入機構13包括嵌片131及左右側壁132,嵌片131低于安裝面12設置,且與安裝面12通過左右側壁132連接。嵌片131的外緣中部設有可嵌入懸臂狀上彈片21根部的缺口 133。容納機構為支撐嵌片的支架2,支架2上設有一個下壓的懸臂狀上彈片21 (上夾持部)、以及兩個可向上撐的懸臂狀下彈片22 (屬于下夾持部),懸臂狀上彈片21位于兩個懸臂狀下彈片22之間,懸臂狀下彈片22與懸臂狀上彈片21之間形成可容納嵌片131的空隙。懸臂狀下彈片22具有彎折形成的定位凸起23,嵌片131上對應具有兩個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汽車的后保險杠定位系統(tǒng),所述汽車包括車身后圍板和后保險杠,所述后保險杠包括位于外側的造型面和位于內側的安裝面;所述定位系統(tǒng)包括位于所述后保險杠上的一個或多個嵌入機構,以及位于所述車身圍板上、同樣數(shù)目的、用于容納所述嵌入機構的容納機構,所述容納機構包括上夾持部和下夾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機構包括嵌片及左右側壁,所述嵌片低于所述安裝面設置,且與所述安裝面通過所述左右側壁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鄧俊杰,齊才,張大慶,簡培坤,
申請(專利權)人:東風汽車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