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用于反應釜的清潔裝置和包括該清潔裝置的反應釜。反應釜內設置有攪拌器,清潔裝置包括可旋轉的噴淋頭,所述噴淋頭連接在所述反應釜的頂部上,并且能夠在位于攪拌器上方的第一位置與位于攪拌器下方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不需要進行清潔作業時噴淋頭處于第一位置,當噴淋頭移動到鄰近所述攪拌器的位置時清潔裝置能夠清潔攪拌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清潔裝置能夠高效地清潔在聚氨酯生產中應用的固定有復雜攪拌器且容積較大的反應釜。(*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反應釜清潔裝置,尤其涉及能夠高效地清潔固定有復雜攪拌器且容積較大的反應釜的清潔裝置。
技術介紹
化工生產中反應釜的清潔是一項很關鍵的技術,直接影響到再次生產的產品的質量。傳統技術通常采用堿液浸泡法或者高壓水噴淋法對反應釜進行清潔。高壓水噴淋法通常是將高壓水管穿過反應釜的頂部開口或進料口來向反應釜的內壁上噴淋高壓水,這種方法的清潔效率較低,且難免會存在死角。堿液浸泡會產生大量工業廢水,且加熱也會浪費大量能源。中國技術專利CN202087321U公開了一種反應釜清潔裝置,其包括固定設置在反應釜底部的用于噴射清洗水的旋轉噴頭,和用于向反應釜的內壁噴灑堿液的頂噴頭,該頂噴頭經由管路系統與堿液槽相連。為了將頂噴頭置入反應釜內部,該反應釜清潔裝置還設置有管路支架。當反應釜需要清洗時,將管路支架移動至反應釜的旁側,以便將頂噴頭置入反應釜中。該反 應 釜清潔裝置的結構復雜,而且對于容積較大(例如,反應釜高度約5米)的反應釜而言,其清潔效果不夠理想。此外,在聚氨酯生產中使用的反應釜通常在內部固定有復雜的攪拌器,現有的反應釜清潔裝置不能夠有效地清除依附在攪拌器上的殘余物料。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反應釜清潔裝置,其能夠高效地清潔固定有復雜攪拌器且容積較大的反應釜。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反應釜的清潔裝置,所述反應釜內設置有攪拌器,所述清潔裝置包括可旋轉的噴淋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淋頭連接在所述反應釜的頂部上,并且能夠在位于所述攪拌器上方的第一位置與位于所述攪拌器下方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不需要進行清潔作業時所述噴淋頭處于所述第一位置,當所述噴淋頭移動到鄰近所述攪拌器的位置時所述清潔裝置能夠清潔所述攪拌器。優選地,所述噴淋頭通過一伸縮桿連接到所述反應釜的頂部,所述伸縮桿包括相互嵌套且能夠相對滑動的外筒部和內筒部。優選地,所述攪拌器設置在所述反應釜的中央,并且以所述反應釜的中心軸線為中心對稱地設置有多個所述噴淋頭。優選地,所述噴淋頭能夠在三維空間內全方位自由旋轉(即,可繞任意方向的軸線旋轉)。優選地,所述清潔裝置還包括用于向所述噴淋頭供應高壓水的高壓泵和輸水管。優選地,所述清潔裝置還包括用于加熱所述高壓水的熱源,優選蒸汽源。本技術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設置有攪拌器和上述清潔裝置的反應釜。根據本技術,當不需要進行清潔作業時,例如在反應釜中的反應正在進行期間,噴淋頭升至接近反應釜頂端的第一位置,從而不會影響反應的進行;當需要進行清潔作業時,噴淋頭可降至位于攪拌器附近的位置,從而能夠有效地清潔攪拌器。此外,噴淋頭可以移動到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任意位置,以對反應釜的內壁進行清潔。由此,能夠高效地清潔在聚氨酯生產中應用的固定有復雜攪拌器且容積較大的反應釜。附圖說明圖1是示出了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反應釜清潔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示出了噴淋頭移動到攪拌器附近的狀態的示意圖。圖3是示出了噴淋頭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照附圖描述根據本技術一實施例的反應釜清潔裝置。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許多具體細節以便使所屬
的技術人員更全面地了解本技術。但是,對于所屬
內的技術人員明顯的是,本技術的實現可不具有這些具體細節中的一些。此外,應當理解的是,本技術并不限于所介紹的特定實施例。相反,可以考慮用下面的特征和要素的任意組合來實施本技術,而無論它們是否涉及不同的實施例。因此,下面的方面、特征、實施例和優點僅作說明之用而不應被看作是權利要求的要素或限定,除非在權利要求中明確提出。圖1是示出了根據本技術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反應釜清潔裝置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反應釜I包括頂部2、側壁3和底部4。在反應釜I的內部設置有攪拌器5。攪拌器5設置在反應釜I的中央,其驅動軸6穿過在頂部2的中央形成的開口連接到諸如電機之類的驅動源。在反 應釜I的側壁3上形成有進料口(圖中未示出),在反應釜I的底部4上形成有出料口,該出料口經由卸料閥7和輸料管連接到料桶8。本實施例中的反應釜I用于通過A料和B料之間的加聚反應來生產聚氨酯產品。反應釜清潔裝置包括對清洗水進行加熱的蒸汽源11、對清洗水進行加壓的泵12、用于輸送高壓水的輸送管13和用于在反應釜I的內部噴灑高壓水的噴淋頭14。代替蒸汽源14,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熱源。噴淋頭14通過伸縮桿15連接到反應釜I的頂部2上。在所示的實施例中,沿反應釜I的圓周方向以120°的均勻間隔設置有三個(圖中僅示出了其中的兩個)噴淋頭14和相應的伸縮桿15,它們以攪拌器5的驅動軸6為中心(S卩,以反應釜I的中心軸線為中心)對稱地分布。然而,噴淋頭14的數目和布置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亦即,也可以在一個反應釜I中設置僅一個或兩個噴淋頭14,或者設置四個或更多個噴淋頭14。在本實施例中,伸縮桿15包括相互嵌套且能夠相對滑動的外筒部和內筒部,夕卜筒部和內筒部中的一者固定到反應釜I的頂部2上而另一者固定到噴淋頭14上,由此使得噴淋頭14能夠在接近頂部2的第一位置與遠離頂部2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然而應當理解,本技術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可以采用能夠允許噴淋頭14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任何其他結構。例如,代替伸縮桿15,也可以提供與反應釜I的高度接近的不可伸縮式直桿,通過該直桿的上下移動來實現噴淋頭14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采用伸縮桿15可以減小反應釜I在頂部2上方的尺寸。在本實施例中,反應釜I的高度為大約5米,噴淋頭14在處于第一位置時與反應釜I的頂部2相距0.5米,在處于第二位置時與頂部2相距4米。亦即,噴淋頭14的伸縮升降范圍為0-3.5米。噴淋頭14的升降速度可為3-8米/分鐘。應當理解,上述數值僅是示例性的,本技術并不局限于此。圖2示意性地示出了當噴淋頭14移動到攪拌器5附近(更確切地說,移動到攪拌器5的葉片9附近)的狀態。在該狀態下,噴淋頭14可以向攪拌器5噴灑高壓水,以清除在反應過程中依附在攪拌器5上的殘余物料(A料、B料、聚氨酯產物或中間產物)。圖2中所示的攪拌器5具有四個葉片9,其中相鄰的兩個葉片錯開一定的角度。對于葉片9的數目和布置方式沒有特別的限制。各個噴淋頭14可以穿過各葉片9之間的角度間隙而上下移動。圖3示出了可旋轉的噴淋頭14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該噴淋頭14可以在三維空間內全方位自由旋轉,亦即,可以繞任意方向的軸線旋轉。下面簡要描述根據本技術的反應釜清潔裝置的工作過程。在不需要進行清潔作業的情況下,包括在反應釜中的反應正在進行期間以及反應停止期間,噴淋頭14處于接近反應釜I的頂部2的第一 位置。在該第一位置,噴淋頭14遠離攪拌器5,從而不會影響反應的進行。當需要進行清潔作業時,清洗水通過來自蒸汽源11的蒸汽加熱至60-70°C,然后被泵12加壓至約20Kg的壓力。加壓后的高壓水經由輸送管13供給到噴淋頭14。在清潔過程中,可借助于伸縮桿15的伸縮而使噴淋頭14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升降,同時噴淋頭14可以在三維空間內全方位自由旋轉,由此能夠清除在反應過程中依附在反應釜I內壁上的不同位置的殘余物料。特別是,當噴淋頭14移動到攪拌器附近的位置時,能夠有效地清潔在反應過程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反應釜的清潔裝置,所述反應釜內設置有攪拌器,所述清潔裝置包括可旋轉的噴淋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淋頭連接在所述反應釜的頂部上,并且能夠在位于所述攪拌器上方的第一位置與位于所述攪拌器下方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不需要進行清潔作業時所述噴淋頭處于所述第一位置,當所述噴淋頭移動到鄰近所述攪拌器的位置時所述清潔裝置能夠清潔所述攪拌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猶龍,林寅,侯丹英,奚愛明,
申請(專利權)人:巴斯夫聚氨酯特種產品中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