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實施例公開了一種熱管散熱結構,包括一本體及至少一第一毛細結構,該本體具有一第一內側、一第二內側、一第三內側、一第四內側及至少一填充有工作流體的腔室,該第一毛細結構是設于腔室內,且具有一設于第一內側上的第一部分及一從第一部分兩側沿相對的第三、四內側延伸的第二部分,并且該第一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二部分的厚度;通過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此結構設計,藉以有效達到較佳熱傳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電子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兼具有較佳熱傳效率及抗重力能力佳的 熱管散熱結構。
技術介紹
:隨著計算機、智能電子裝置及其他電器設備的微小型化、高性能化日趨顯著,這代 表著用于其內部的熱傳元件及散熱元件亦相同需配合朝微小型化及薄型化方向設計,藉以 符合使用者的需求。熱管是一種導熱效率極佳的導熱元件,其熱傳效率是優于銅及鋁等金屬數倍乃至 數十倍左右,因此在各種熱關聯設備中用作冷卻用元件。熱管就形狀而言,是區分有圓管形狀的熱管、截面積呈D形狀的熱管、平板熱管 等,主要是被用于冷卻電子設備中熱源的傳導,而由于為了便于安裝至被冷卻部件及為了 使接觸面能獲得較大的面積,故所述的平板熱管是現階段被廣為使用的,另外隨著冷卻機 構的小型化、省空間化,使用熱管來作為熱傳導的電子設備亦相同大量選擇平板熱管來應 用。而傳統熱管結構有多種的制造方法,例如于一中空管體中填入金屬粉末,并將該 金屬粉末透過燒結的方式于該中空管體內壁形成一毛細結構層,其后對該管體進行抽真空 填入工作流體最后封管,又或于所述中空管體內置入金屬材質的網狀體,該網狀毛細結構 體會展開并自然的向外伸張貼覆至該中空管體內壁以形成一毛細結構層,其后對該管體進 行抽真空填入工作流體最后封管,但現今因電子設備的微小薄型化需求,致使需將熱管制 作成平板型。所述該平板熱管雖可達到薄型化的目的,但卻延伸出另一問題,由于該平板熱管 是將金屬粉末燒結于熱管管徑的內壁表面,令其燒結體得完整全面的披覆于壁面上,致使 對該平板熱管加壓時,該平板熱管內部位于加壓面兩側的毛細結構(即燒結的金屬粉末或 網狀毛細結構體)易受到擠壓破壞,進而由該平板熱管的內壁脫落,故令該薄型熱管的熱 傳效能大幅降低或甚者失能;此外雖該平板熱管能達到熱源傳導,但由于平板熱管其在制 成薄型化后,因為薄化的目的造成內部毛細結構的毛細力不足,致使工作流體阻塞蒸汽通 道,再者,也因平板熱管薄型化加工時管內流道面積減少,故使毛細力降低,導致最大熱吞 吐量亦降低,其主要原因一者為該平板熱管整體薄型化后導致平板熱管內容積減少,另一 原因越是薄型化經過壓扁后的平板熱管造成中央凹陷后封閉阻塞該蒸汽通道。故為解決前述問題,有人于該平板熱管內部腔室中插入一芯棒,該芯棒沿著軸向 形成一特定的切口形狀,并由該切口與該腔室內壁所形成的空間填充金屬粉末,并進行燒 結形成毛細結構,最后拔出該芯棒,再針對該毛細結構所位于腔室的中央部位施以加壓加 工制成扁平狀,毛細結構與該腔室內壁平坦部分熱性接觸,且于該腔室中毛細結構兩側設 有空隙作為蒸汽通道使用即可獲得較佳蒸氣通道阻抗,但因毛細截面狹小,故使毛細力降 低,造成抗重力熱效率及熱傳效率差,則此項缺點是現行極須改善的重點。
技術實現思路
:為有效解決上述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具有較佳熱傳效率的熱管 散熱結構,另外,本專利技術還能達到抗重力能力佳及界面熱阻小、單位面積能承受較大的熱功 率沖擊的效果。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熱管散熱結構,是包括一個本體及至少 一第一毛細結構,該本體具有一第一內側、一相對該第一內側的第二內側、一第三內側、一 相對該第三內側的第四內側及至少一腔室,該腔室內填充有工作流體;并且該第一毛細結 構是設在該腔室內,且具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是形成在該第一內側上, 而該第二部分則從該第一部分的兩側沿相鄰該第三、四內側延伸構成,并且該第一部分的 厚度大于該第二部分的厚度;通過該本體的第一、三、四內側上分別形成有所述第一部分與 第二部分,藉以令在該腔室內的汽態工作流體充分通暢,進而有效達到絕佳的熱傳效率、抗 重力能力佳、壓力阻抗小以及單位面積能承受較大的熱功率沖擊等諸多效果。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熱管散熱結構的立體示意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3A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實施立體示意圖3B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實施剖面示意圖3C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另一實施立體示意圖3D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另一實施剖面示意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5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實施剖面示意圖6是本專利技術的第四較佳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7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五較佳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下述具體實施例和附圖予以 進一步的說明:請參閱圖1、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及剖面示意圖:該熱管散熱結構是包括一本體I及至少一第一毛細結構16,其中該本體I是具有 一第一內側11、一第二內側12、一第三內側13、一第四內側14及至少一腔室15,該第一內 側11是相對第二內側12,該第三內側13則相對第四內側14,并前述第一、二、三、四內側11、12、13、14共同界定所述腔室15,該腔室15內填充有工作流體,如純水、無機化合物、醇 類、酮類、液態金屬、冷煤及有機化合物其中任一種。其中前述腔室15壁面(即第一、二、三、 四內側11、12、13、14)是成光滑壁面。另外前述第一毛細結構16在該較佳實施例是以燒結粉末體做說明,但并不局限 于此,在具體實施時,亦可選擇為網目、纖維體、網目及燒結粉末組合及微結構體其中任一 種;并該第一毛細結構16是設于前述腔室15內,且其具有一第一部分161及一第二部分162,該第一部分161是形成在該第一內側11上,所述第二部分162則從該第一部分161 的兩側沿相鄰該第三、四內側13、14延伸構成,并且該第一部分161的厚度大于該第二部分 162的厚度,泛指所述第一部分161的徑向延伸體積大于該第二部分162的徑向延伸體積。所以通過所述第一內側11其上第一部分161的厚度大于第三、四內側13、14其上 第二部分162的厚度,使該第一內側11的外部可承受吸附對應較大功率的發熱元件所產生 的熱量,換言之,就是該第一毛細結構16的單位面積較大,使得可承受較大的熱功率沖擊, 相對的熱傳量亦比較大,進而由于該第二內側12其上未設有第一毛細結構16,以減少該腔 室15內的汽態工作流體2 (參閱第圖3B所示)流動至第二內側12上的壓力阻抗,藉以有 效大幅提升汽液循環效率。故藉由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毛細結構16的第一、二部分161、162分別設置于該腔室15 內的第一、三、四內側11、13、14上結合一體的設計,使有效達到較佳熱傳效率及減少壓力 阻抗,進而有效提升汽液循環效率。請參閱圖3A、3B,是顯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實施立體及剖面示意圖,并輔 以參閱圖2所示;該本較佳實施例主要是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熱管散熱結構貼設在相 對的至少一發熱元件4 (如中央處理器、繪圖芯片、南北橋芯片或其他執行處理芯片)上,亦 即該本體I的第一內側11的外部與至少一發熱兀件4相對應傳導熱量時,通過該第一、三、 四內側11、13、14的第一、二部分161、162其上液態工作流體3迅速吸附熱量而產生蒸發, 以轉換為汽態工作流體2,使該汽態工作流體2因第二內側12上未設有第一毛細結構16, 而促使該汽態工作流體2能快速朝相對第二內側12上流動,等待該汽態工作流體2到第二 內側12上受冷卻而冷凝轉換為液態工作流體3后,該液態工作流體3藉由重力回流至第一 內側11上的第一部分161及第三、四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熱管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本體,其具有一第一內側、一相對該第一內側的第二內側、一第三內側、一相對該第三內側的第四內側及一腔室,該腔室內填充有工作流體;及至少一第一毛細結構是設在該腔室內,且其具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是形成在該第一內側上,該第二部分則是從該第一部分的兩側沿相鄰該第三、四內側延伸構成,并且該第一部分的厚度大于該第二部分的厚度。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熱管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本體,其具有一第一內側、一相對該第一內側的第二內側、一第三內側、一相對該第三內側的第四內側及一腔室,該腔室內填充有工作流體;及至少一第一毛細結構是設在該腔室內,且其具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是形成在該第一內側上,該第二部分則是從該第一部分的兩側沿相鄰該第三、四內側延伸構成,并且該第一部分的厚度大于該第二部分的厚度。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管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第一、二、三、四內側共同界定所述腔室。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管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第二內側上區分有一毛細形成區及至少一未有毛細形成區,前述未有毛細形成區是位于該毛細形成區兩旁,且其分別鄰近對應的第三、四內側。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熱管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本體內設有至少一增生毛細部,該增生毛細部是設置在該第二內側的毛細形成區上,且相對該第一部分。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熱管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增生毛細部具有一自由端, 該自由端則從該毛細形成區上延伸連接相對的第一部分。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熱管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前述腔室與第一毛細結構及增生毛細部共同界定一第一蒸汽通道及一第二蒸汽通道,并該第一蒸汽通道是由該第一、 二、三內側與該第一毛細結構及增生毛細部所包圍形成,該第二蒸汽通道是由該第一、二、 四內側與該第一毛細結構及增生毛細部所包圍形成。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熱管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本體內設有至少一增生毛細部,該增生毛細部是設在該第一部分上,且相對該第二內側。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熱管散熱結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巫俊銘,
申請(專利權)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