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熱管結構,包含:一本體具有一腔室,該腔室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所述第一、二側分別設有一第一毛細結構及一第二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所述第一毛細結構的體積大于該第二毛細結構,但小于該腔室內壁圓周的一半,并相互連結,且與該腔室共同界定至少一蒸汽通道,通過本發明專利技術可提升熱傳量,進而大幅提升熱傳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熱管結構,尤指一種可降低熱阻壓力大幅提升熱管內部的汽液循環進而增加熱傳效率的熱管結構。
技術介紹
隨著電腦、智慧電子裝置及其他電器設備的微小型化、高性能化日趨顯著,此代表著用于其內部的熱傳元件及散熱元件亦相同需配合朝微小型化及薄型化方向設計,藉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熱管為一種導熱效率極佳的導熱元件,其熱傳效率優于銅及鋁等金屬數倍乃至數十倍左右,因此于各種熱關聯設備中用作冷卻用元件。熱管就形狀而言,區分有圓管形狀的熱管、截面積呈D形狀的熱管、平板熱管等,主要被用于冷卻電子設備中熱源的傳導,而由于為了便于安裝至被冷卻部件及為了使接觸面能獲得較大的面積,故所述的平板熱管為現階段被廣為使用,另外隨著冷卻機構的小型化、省空間化,使用熱管來作為熱傳導的電子設備亦相同大量選擇平板熱管來應用。而傳統熱管結構其有多種的的制造方法,例如于一中空管體中填入金屬粉末,并將該金屬粉末通過燒結的方式于該中空管體內壁形成一毛細結構層,其后對該管體進行抽真空填入工作流體最后封管,又或于所述中空管體內置入金屬材質的網狀體,該網狀毛細結構體會展開并自然的向外伸張貼覆至該中空管體內壁以形成一毛細結構層,其后對該管體進行抽真空填入工作流體最后封管,但因前述對電子設備的微小化、薄型化等多需求下,致需將熱管制作成平板型。所述該平板熱管雖可達到薄型化的目的,但卻延伸出另一問題,由于該平板熱管將金屬粉末燒結于熱管管徑身的內壁表面,令其燒結體得完整全面的披覆于內壁上,致使對該平板熱管加壓時,該平板熱管內部位于加壓面兩側的毛細結構(即燒結的金屬粉末或網狀毛細結構體)易受到擠壓破壞,進而由該平板熱管的內壁脫落或變形,故令該薄型熱管的熱傳效能大幅降低或甚者失能;此外雖該平板熱管能達到熱源傳導,但由于平板熱管其于制成薄型化后,因為薄化的目的造成內部毛細結構的毛細力不足,致使工作流體阻塞蒸汽通道,再者,也因平板熱管薄型化加工時管內流道面積減少,故使毛細力降低,導致最大熱輸送量亦降低,其主要原因一者為該平板熱管整體薄型化后導致平板熱管內容積減少,另一原因越是薄型化經過壓扁后的平板熱管造成中央凹陷后封閉阻塞該蒸汽通道。故為解決前述公知缺點該項領域的業者于該平板熱管內部腔室中插入一芯棒,該芯棒沿著軸向形成一特定的切口形狀,并由該切口與該腔室內壁所形成的空間填充金屬粉末,并進行燒結形成毛細結構,最后拔出該芯棒,再針對該毛細結構所位于腔室的中央部位施以加壓加工制成扁平狀,毛細結構與該腔室內壁平坦部分熱性接觸,且于該腔室中毛細結構兩側設有空隙作為蒸汽通道使用即可獲得較佳蒸氣通道阻抗,但因毛細截面狹小,故使毛細力降低,造成抗重力熱效率及熱傳效率極差,則此項缺點則為現行極須改善的重點。
技術實現思路
為此,為解決上述公知技術的缺點,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提升導熱及熱傳效率的熱管結構。本專利技術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可降低熱阻抗壓力的熱管結構。為達上述的目的,本專利技術是提供一種熱管結構,包含:一本體具有一腔室,該腔室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所述第一、二側分別設有一第一毛細結構及一第二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所述第一毛細結構的體積大于該第二毛細結構,但小于該腔室內壁圓周的一半,并相互連結,且與該腔室共同界定至少一蒸汽通道。具體而言,本專利技術提供了 一種熱管結構,包含:一本體,具有一腔室,該腔室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所述第一、二側分別設有一第一毛細結構及一第二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所述第一毛細結構的體積大于該第二毛細結構,并相互連結,且與該腔室共同界定至少一蒸汽通道。優選的是,所述的熱管結構,所述第一毛細結構的體積小于該腔室內壁圓周的一半。優選的是,所述的熱管結構,所述腔室的第一側外部與至少一熱源對應傳導熱量,所述第二側外部對應設有至少一散熱元件,所述散熱元件為散熱器及散熱鰭片組及水冷裝置其中任一。優選的是,所述的熱管結構,所述第一、二毛細結構為燒結粉末體及網格體及纖維體其中任一。優選的是,所述的熱管結構,所述第一毛細結構一側延伸有一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與前述第二毛細結構連接。優選的是,所述的熱管結構,所述第二毛細結構一側延伸有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與前述第一毛細結構連接。優選的是,所述的熱管結構,所述腔室成光滑壁面。優選的是,所述的熱管結構,所述腔室壁面設有一第三毛細結構,并該第一、二毛細結構與該第三毛細結構連接。優選的是,所述的熱管結構,所述第三毛細結構為燒結粉末體及網格體及纖維體及溝槽其中任一。優選的是,所述的熱管結構,所述第一毛細結構的徑向延伸體積大于該第二毛細結構徑向延伸體積。通過本專利技術熱管結構可大幅降低熱管內部的熱阻抗壓力進而提升工作流體的汽液循環效率,故本專利技術具有下列優點:1.單位面積能承受較大的熱功率沖擊;2.可提升最大熱傳效率;3.抗重力能力優;4.介面熱阻小。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熱管結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熱管結構第一實施例的A-A剖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熱管結構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熱管結構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熱管結構第四實施例的剖視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熱管結構的應用實施例立體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熱管結構的應用實施例剖視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本體 I腔室11第一側111第二側112蒸汽通道113第一毛細結構1121第二毛細結構1122第一延伸部1123第二延伸部1124第三毛細結構1125工作流體2汽態的工作流體21液態的工作流體22熱源3散熱元件具體實施例方式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的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請參閱圖1、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熱管結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及A-A剖視圖,如圖所示,所述熱管結構,包含:一本體I ;所述本體I具有一腔室11,該腔室11具有一第一側111及一第二側112,所述第一、二側111、112分別設有一第一毛細結構1121及一第二毛細結構1122及一工作流體2,所述第一毛細結構1121的體積大于該第二毛細結構1122(泛指該第一毛細結構1121的徑向延伸體積大于該第二毛細結構1122徑向延伸體積)但小于該腔室內壁圓周的一半,并相互連結,且與該腔室11共同界定至少一蒸汽通道113。所述第一、二毛細結構1121、1122為燒結粉末體及網格體及纖維體其中任一,本實施例以燒結粉末體作為說明,但并不引以為限;所述腔室11成光滑壁面。請參閱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熱管結構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不同處為所述第一毛細結構1121 —側延伸有一第一延伸部1123,所述第一延伸部1123與前述第二毛細結構1122連接,請參閱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熱管結構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不同處為所述第二毛細結構1122 —側延伸有一第二延伸部1124,所述第二延伸部1124與前述第一毛細結構1121連接。請參閱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熱管結構第四實施例的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不同處為所述所述腔室11壁面設有一第三毛細結構1125,并該第一、二毛細結構11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本體,具有一腔室,該腔室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所述第一、二側分別設有一第一毛細結構及一第二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所述第一毛細結構的體積大于該第二毛細結構,并相互連結,且與該腔室共同界定至少一蒸汽通道。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本體,具有一腔室,該腔室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所述第一、二側分別設有一第一毛細結構及一第二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所述第一毛細結構的體積大于該第二毛細結構,并相互連結,且與該腔室共同界定至少一蒸汽通道。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細結構的體積小于該腔室內壁圓周的一半。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的第一側外部與至少一熱源對應傳導熱量,所述第二側外部對應設有至少一散熱元件,所述散熱元件為散熱器及散熱鰭片組及水冷裝置其中任一。4.如權利要求1 或2所述的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毛細結構為燒結粉末體及網格體及纖維體其中任一。5.如權利要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巫俊銘,
申請(專利權)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