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套換式棘輪扳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 一扳手本體,具有一頭部與柄部,該頭部成型一結合孔,及連通于結合孔的容置室; 二棘爪,其一端為卡制部,二棘爪對應地樞設于扳手本體的容置室內,且該卡制部可適時的凸于扳手本體的結合孔; 一控制桿,其一端為按壓部,該控制桿樞設于扳手本體的容置室內,并位于二棘爪之間,且其按壓部露出于扳手本體外,該按壓部受壓后可自動恢復原狀; 一強制塊,具有一錐面,該強制塊組設于控制桿上,且其錐面對應二棘爪的端面; 一擺片,組設于控制桿上,且其周緣與二棘爪的相對應面相接觸; 一套筒,于二端面成型有不同規格的鎖合孔,且于周側成型有棘齒,該套筒可置換地組設于扳手本體的結合孔,且該棘爪的卡制部與棘齒相互卡制。(*該技術在201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關于一種棘輪扳手,特別是指一種套換式棘輪扳手。
技術介紹
隨著手工具使用率的普及,對于手工具功能的要求隨之提高,目前棘輪扳手正是手工具中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而棘輪扳手的結構型態十分地多樣化,但是如何開發出一種可對各種尺寸之鎖設組件進行鎖設作業,且構造簡易的棘輪扳手,即成為目前重要的課題之一。由于單一規格的棘輪扳手,只能對一種尺寸的鎖設組件如螺絲頭、螺帽進行鎖設作業,因此在進行工件組裝時,需準備多種不同尺寸的棘輪扳手,方能使組裝工作順利進行,其適用性明顯不足,是以,若能通過單一棘輪扳手本體,并搭配各種不同尺寸的附件,可依不同尺寸的鎖設組件而更換相對的附件,將徹底克服上述缺陷。新型內容本創作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套換式棘輪扳手,其可通過單一棘輪扳手本體,而可置換不同尺寸的附件,提高棘輪扳手的適用性。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套換式棘輪扳手,其包括有一扳手本體,具有一頭部與柄部,該頭部成型一結合孔,及連通于結合孔的容置室;二棘爪,其一端為卡制部,二棘爪對應地樞設于扳手本體的容置室內,且該卡制部可適時的凸于扳手本體的結合孔;一控制桿,其一端為按壓部,該控制桿樞設于扳手本體的容置室內,并位于二棘爪之間,且其按壓部露出于扳手本體外,該按壓部受壓后可自動恢復原狀;一強制塊,具有一錐面,該強制塊組設于控制桿上,且其錐面對應二棘爪的端面;一擺片,組設于控制桿上,且其周緣與二棘爪的相對應面相接觸; 一套筒,于二端面成型有不同規格的鎖合孔,且于周側成型有棘齒,該套筒可置換地組設于扳手本體的結合孔,且該棘爪的卡制部與棘齒相互卡制;據此,通過該強制塊的錐面,使二棘爪隨著錐面作動,迫使二棘爪的卡制部強制脫離套筒的棘齒,得以置換不同規格的套筒。該扳手本體結合孔的壁面上設有一具彈性的環扣體,而于套筒成型有與環扣體相對應的環切槽。于該控制桿之按壓部與扳手本體頭部之間設有一彈性組件,該彈性組件使按壓部受壓后可自動恢復原狀。該彈性組件為彈簧。于該控制桿的按壓部上設有一撥動時與擺片產生同動的撥件。該扳手本體的柄部一端開設一定位槽,并于定位槽設有三段式棘輪。該三段式棘輪由一心桿、二卡制塊、一控制使卡制塊擺動角度、使其具有正、逆向轉動或雙向止動的控制環與一棘齒套所共同組成;該心桿成形有二容置槽,該容置槽內分別樞設該卡制塊。使用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術通過一扳手本體即可配合多種不同尺寸、樣式的套筒,且套筒的置換相當地快速、簡易,確可提高該棘輪扳手的適用性。附圖說明圖1本技術的分解圖。圖2本技術的組合剖視圖。圖3本技術動作示意圖。圖4本技術置換套筒動作示意圖(一)。圖5本技術置換套筒動作示意圖(二)。圖6本技術置換套筒動作示意圖(三)。圖7本技術置換套筒動作示意圖(四)。圖8本技術設有三段式棘輪示意圖。圖號部份(10)扳手本體 (11)頭部(111)結合孔(112)容置室(113)環扣體(12)柄部(121)定位槽(13)蓋片(20)棘爪 (21)卡制部 (22)樞設部 (23)彈性組件(24)對應面(30)控制桿 (31)按壓部(32)彈性組件 (33)撥件(40)強制塊 (41)錐面(50)擺片(60)套筒 (61)鎖合孔(62)棘齒 (63)環切槽(70)三段式棘輪 (71)心軸(711)容置槽 (72)卡制塊(73)控制環 (74)棘齒套具體實施方式有關本技術為達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它功效,下面舉一較佳可行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后,相信本技術上述的目的、特征及其它優點,當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體了解;首先請參閱圖1、圖2、圖5、圖8所示,本技術所提供一種封閉式手工具的防滑結構,由一扳手本體10、二棘爪20、一控制桿30、一強制塊40、一擺片50及一套筒60所裝配而成,其中該扳手本體10,具有一頭部11與柄部12,其中該頭部11通過一蓋片13封蓋而具有一結合孔111,及連通于結合孔111的容置室112,而于結合孔111的壁面上設有一具彈性的環扣體113,該柄部12供使用者握持之用;該二棘爪20,其一端為卡制部21,而另端為樞設部22,二棘爪20通過樞設部22而對應地樞設于扳手本體10的容置室112內,且二棘爪20的外側面與容置室112壁面之間設有彈性組件23(如彈簧),該棘爪20受控制后卡制部21可適時的凸于扳手本體10的結合孔111;該控制桿30,其桿身斷面為六角狀,且其一端為按壓部31,該控制桿30樞設于扳手本體10的容置室112內,并位于二棘爪20之間,且其按壓部31露出于扳手本體10的頭部11外,于按壓部31與扳手本體10頭部11之間設有一彈性組件32(如彈簧)與一撥件33,其中該彈性組件32使按壓部31受壓后可自動恢復原狀,而該撥件33使控制桿30產生同動;該強制塊40,具有一錐面41,該強制塊40固設于控制桿30上,并與該控制桿30同動,且其錐面41對應二棘爪20端面,按壓該控制桿30,使二棘爪20隨著錐面41的斜度作動,迫使二棘爪20的卡制部21移置扳手本體10的容置室112內;該擺片50,為一不等徑的片體,該擺片50固設于控制桿30上且與控制桿30同動,并位于二棘爪20相對應面24之間,且棘爪20的周緣與棘爪20相對應面24相貼合,轉動該控制桿30,該二棘爪20受擺片50推迫,使其卡制部21適時的凸于扳手本體10的結合孔111;該套筒60,于二端面成型有不同規格的鎖合孔61,且于周側成型有棘齒62,及對應該環扣體113的環切槽63,該套筒60可置換地組設于扳手本體10的結合孔111,且該棘爪20的卡制部21與棘齒62相互卡制,并通過彈性的環扣體113扣合于環切槽63,使扳手本體10與套筒60結合更為穩固。以上所述即為本技術實施例各主要構件相互關系位置。為了清楚說明本技術的作動方式與功效,再請配合圖2、圖3所示,由于該二棘爪20受彈性組件23所推迫,使得其相對應面24與擺片50的周緣相貼合,因此,使用者可將該撥件33(如圖8)向右或左方向扳動,使擺片50隨著撥件33扳動而作動,該二棘爪20則受擺片50外緣推迫而產生位移,最后使二棘爪20的卡制部21適時的凸于扳手本體10的結合孔111,換言之,該二棘爪20的卡制部21隨著撥件33左、右扳動而適時的與套筒60棘齒62相互卡制,而使套筒60具有正、逆向轉動變化的使用功效。再者,如圖4所示,當使用者如欲更換不同尺寸、形式的套筒60時,只需將撥件33(如圖8)扳動至原位,通過擺件33外緣的推迫,使二棘爪20的卡制部21于扳手本體10的容置室112內,此時該棘爪20的卡制部21則與套筒60的棘齒62脫離,故可依所需而置換適用之套筒62。其次,如圖5、圖6、圖7所示,使用者更可按壓該控制桿30的按壓部31,使其上的強制塊40產生連動,該二棘爪20順著強制塊40錐面41斜度的推迫而產生位移,迫使二棘爪20的卡制部21位于扳手本體10的容置室112內,而與套筒60的棘齒62脫離,即可進行更換套筒60的作業,是以,只需按壓該控制桿30的按壓部31即可立即更換套筒60,以簡化更換套筒60的步驟。綜上小結,本技術為了簡化解說,而將二種可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世岳,
申請(專利權)人:利鋼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