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可往復棘輪式的開口扳手,包括本體、工作部、滑動裝置與彈性件。該本體具有一柄部、至少一個頭部與一個固定顎,該頭部連接于該柄部的一端,該固定顎自該頭部延伸凸出。該工作部具有至少一個結合臂與一個活動顎,該結合臂抵靠于該頭部,使該活動顎與該固定顎形成一鉗口。該滑動裝置包括有一滑槽與一滑動部,該滑槽形成于該頭部與該結合臂其中一者,該滑動部固設于該頭部與該結合臂其中另一者,該滑動部滑設于該滑槽。該彈性件抵靠于該本體與該工作部之間。該可往復棘輪式的開口扳手具有精簡的結構,而且具有易生產制造、易組裝的優點,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更有利于提高精密度與結構強度,而為具有極佳價值的可往復棘輪式的開口扳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開口扳手,特別涉及一種可往復棘輪式的開口扳手。
技術介紹
習用可往復棘輪式的開口扳手可以參考美國4,637,284號專利,是在扳手中設置了固定顎與可直線滑動的活動顎,并進一步設置有彈性件,而于使用者往復扳轉扳手時,可利用活動顎相對固定顎滑動、開闔,進而單方向地咬合螺固件,帶動螺固件沿一個拆卸或緊固的方向轉動,提供便利的操作使用效果。 然而,前述的扳手,當扳手反轉回復(Ratchet)時,其結構使活動顎朝向開口尖端方向及外緣方向同時運動,促使整個扳手頭部幅寬加大,并使活動顎尖端凸出高于原有喉深(deep of throat),于實際使用時容易卡抵周圍物件而發生難以使用或無法使用的問題。現今消費者偏好于使用適當尺寸或較小幅寬尺寸的開口扳手,究其原因在于,今日各種機器或汽車組件內部的空間被不斷壓縮,而機器或汽車組件內的各個零件也變得彼此接近或甚至相互緊靠,在周圍欠缺適當空間的情形下,零件的組裝與拆卸也變得困難。使用前述扳手時,為獲得可往復扳轉的使用效果,其活動顎于使用時必須作直線滑動而向外退開,此時需要在工作環境周圍具有一定的空間方能使用,不利于狹窄的工作環境中使用。有鑒于此,其后另外有US 5,287,777、US 5,582,082與US 7,827,887等多件專利,提供了可以在狹窄工作環境中使用的扳手,且同時具有可往復扳轉的使用功能。其中US5,287,777號專利與US 7,827,887號專利相似,是利用插銷與弧形的定位孔提供活動顎可滑動的功能,同時利用活動顎外圍的弧形表面限制活動顎的滑動路徑,以避免活動顎任意轉動;其中的US 5,582,082號專利則是利用插銷與直線的定位孔提供活動顎可滑動的功能,同時利用活動顎與固定顎之間的弧形邊緣相互抵靠,從而限制活動顎的滑動路徑,并避免活動顎任意轉動。在此之中的各個扳手都具有可在狹窄工作環境中使用的功能,而受到歡迎。然而,前述的各個扳手卻另外遭遇了生產上的困擾。前述各個扳手都是利用弧形邊緣或表面抵靠活動顎,限制活動顎的滑動路徑,此弧形邊緣或表面在加工制作上有相當的難度,尤其是US 7,827,887號專利所述的扳手,其弧形表面是位在扳手鉗口的內側,力口工刀具不易進入,也不易進行加工,此外,扳手中的局部結構可能因為其形狀的限制,而無法利用切削加工制作,于實際制作時必須以精密鑄造進行,不僅加工難度較高,更有生產成本較高的問題,而降低了市場競爭力。除了前述加工不易與成本較高的問題之外,前述各個扳手也容易另外伴隨有精密度較低的問題。一方面,由于加工困難,加工的精密度不易提高,另一方向,扳手中的局部結構需要以精密鑄造進行制作,精密鑄造所制造的扳手表面或邊緣折角處將留有脫膜后殘留的邊料,無法進一步利用切削加工移除,而影響扳手的精密度,較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使灰塵或碎屑卡抵于活動顎與固定顎之間,而影響活動顎使用時的順暢度。此外,精密鑄造所制造獲得的工件具有材料結構強度較低的問題,前述扳手由于結構形狀上的限制而需要采用精密鑄造制作,將伴隨產生扳手結構強度較低以及耐用度較低的問題。因此若能同時兼顧有棘輪效果,且有傳統開 口扳手的固定幅寬,或最好只增加少許幅寬,并有易加工、強度聞者,才是使用者的福首。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往復棘輪式的開口扳手,可以供使用者在狹窄的工作環境中操作使用,同時又具有較易于加工制作的特點。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可往復棘輪式的開口扳手,包括一本體、一工作部、一滑動裝置與一彈性件。該本體具有一柄部、至少一個頭部與一個固定顎,該頭部連接于該柄部的一端,該固定顎自該頭部延伸凸出。該工作部具有至少一個結合臂與一個活動顎,該結合臂抵靠于該頭部,使該活動顎與該固定顎形成一鉗口。該滑動裝置包括有一滑槽與一滑動部,該滑槽形成于該頭部與該結合臂其中一者,該滑動部固設于該頭部與該結合臂其中另一者,該滑動部滑設于該滑槽,使該工作部可相對該本體沿該滑槽滑動,而于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滑動,該工作部向該第一位置移動時使該鉗口的大小縮小,該滑槽為弧形,該滑槽的弧心位于該頭部之外,且該滑槽的弧心位于該本體遠離該活動顎的一側,該滑動部具有非單一圓形的截面,使該滑動部無法整體地在該滑槽中旋轉。該彈性件抵靠于該本體與該工作部之間而可提供一彈性力,使該工作部具有向該第一位置移動的趨勢。所述工作部具有兩個結合臂,該兩個結合臂抵靠于所述頭部,且所述頭部位于該兩個結合臂之間,所述滑槽形成于所述頭部。所述結合臂形成有兩個固定孔,所述滑動部包含兩個插銷,各該插銷滑設于所述滑槽,該兩個插銷分別插設于其中一個固定孔。所述固定顎的厚度大于所述頭部的厚度,使所述本體形成有至少一個階梯面,該階梯面位于所述固定顎與所述頭部之間,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結合臂抵靠于該階梯面。所述固定顎與所述活動顎各形成一凹槽,該兩個凹槽彼此相向而可供夾持一多角柱的角隅。以所述鉗口界定一寬度方向,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鉗口可供夾抵一螺固件,所述工作部與所述固定顎及所述頭部之間彼此遠離的兩側具有一初始寬度,所述工作部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而使該螺固件可于所述鉗口中自由轉動時,所述工作部與所述固定顎及所述頭部之間彼此遠離的兩側具有一最大寬度,該最大寬度與該初始寬度之間的差值小于該初始寬度的10%。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本專利技術可供使用者夾固于螺固件并往復扳轉使用,工作部不需要過度地向兩側滑動即可供螺固件空轉,而可便于使用者于狹窄空間中使用,同時,本專利技術更具有精簡且易于加工制作的結構外形,而使本專利技術可取得易于生產、控制成本以及提高精密度與結構強度等多項特點,極具進步的功效。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側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正視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動作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側視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正視圖。 圖9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動作示意圖。附圖標記Do初始寬度Dm最大寬度I本體11柄部12頭部121槽孔13固定顎131凹槽2工作部21結合臂211固定孔22活動顎221凹槽3滑動裝置31滑槽311弧心321滑塊322固定銷323穿孔 324插銷4彈性件5螺固件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僅以實施例說明本專利技術可能的實施態樣,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所欲保護的范疇,合先敘明。請參考圖I至圖4,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可往復棘輪式的開口扳手,具有一個鉗口,可供使用者以鉗口夾抵于螺絲、螺帽等螺固件或類似物,并進一步往復扳轉,即可利用本專利技術帶動螺固件沿單一方向轉動,便于將螺固件拆卸或螺鎖緊固。在本實施例中,本專利技術的可往復棘輪式的開口扳手包括有一本體I、一工作部2、一滑動裝置3與一彈性件4。該本體I具有一柄部11、一頭部12與一固定顎13,該頭部12連接于該柄部11的一端,該固定顎13自該頭部12延伸凸出,使該頭部12連接于該柄部11與該固定顎13之間,其中,為供使用者便于握持或者吊掛收納,該柄部11遠離頭部的一端可進一步組裝握把或開設吊掛孔。本體的固定顎13可進一步形成有一個凹槽131,本體的頭部12則可另外形成一個槽孔121。其中該固定顎13的厚度可以大于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往復棘輪式的開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本體,該本體具有一柄部、至少一個頭部與一個固定顎,該頭部連接于該柄部的一端,該固定顎自該頭部延伸凸出;一工作部,該工作部具有至少一個結合臂與一個活動顎,該結合臂抵靠于該頭部,使該活動顎與該固定顎形成一鉗口;一滑動裝置,該滑動裝置包含一滑槽與一滑動部,該滑槽形成于該頭部與該結合臂其中一者,該滑動部固設于該頭部與該結合臂其中另一者,該滑動部滑設于該滑槽,使該工作部可相對該本體沿該滑槽滑動,而于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滑動,該工作部向該第一位置移動時使該鉗口的大小縮小,該滑槽為弧形,該滑槽的弧心位于該頭部之外,該滑槽的弧心位于該本體遠離該活動顎的一側,該滑動部具有非單一圓形的截面,使該滑動部無法整體地在該滑槽中自由旋轉;一彈性件,抵靠于該本體與該工作部之間,該彈性件提供一彈性力,使該工作部具有向該第一位置移動的趨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傳福,
申請(專利權)人:伯鑫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