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棘輪扳手,其包括連為一體的一頭部和一柄部,所述頭部設有一供一軸輪套設的套合孔,所述軸輪中心設有一供工件套入的套孔,而所述軸輪的外徑周緣位置處設有一上段環槽、一中段環槽和一下段環槽,而在所述軸輪的外徑周緣中段位置設有至少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容槽,同時以中段環槽及下段環槽橫貫所述容槽,所述容槽內置入一棘齒塊,一第一C型環扣用以限位維持軸輪與扳手的組配;一第二C型環扣與一第三C型環扣用以限位維持棘齒塊的組配。本棘輪扳手具有結構簡單,降低加工、組配難度,兼顧外觀的完整性,并避免彈簧彈性疲勞所可能導致動作不確實的問題等優點,具有很好的產業利用性與實用價值。(*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扳手,特別涉及一種棘輪扳手。
技術介紹
用于鎖卸螺栓或螺帽等螺合件的扳手工具,大致有開口扳手、梅花扳手、套筒扳手、活動扳手及棘輪扳手等類型,其中開口扳手及梅花扳手規格固定,但僅能適用于單一規格螺合件的鎖卸操作,造成使用上的麻煩與不便,而套筒扳手及活動扳手在使用上,雖然可通過其套筒規格的替換或夾口的調整,給予一體多規格適用的鎖卸操作便利性與實用性,但因操作上需不斷地變換手勢及反復的取套動作,在使用上仍難稱簡便。為解決此類問題,開發出棘輪扳手,棘輪扳手的棘齒塊與棘輪的配合,具有其單向帶動而單向空轉的效能,使其在螺合件的鎖卸操作上,除了搭配不同規格配件而達成一體多規格適用的實用性外,更因其操作上無需不斷變換手勢,使其可解決其它類型扳手操作不便的問題。現有的棘輪扳手,其主要是在扳手頭部設有一套合孔以容設棘輪,而在套合孔內緣部位另挖有預定數目的容槽以填設棘齒塊,在棘齒塊后部與容槽內壁間另設有彈簧以推抵棘齒塊,使棘齒塊與棘輪周面的棘齒嚙合,并使棘齒塊具有彈壓的裕度,如此利用其單向棘齒的作動特性,使其在扳控扳手時,僅能通過棘齒塊帶動棘輪單向旋轉,而反向則會造成扳手空轉效應而不致帶動棘輪旋轉,這樣在螺合件的鎖卸操作上將更為方便。現有的棘輪扳手除了造成其組成構件的復雜化與組配工時的增加外,另一方面因扳手套合孔供棘齒塊填設的容槽,由套合孔內壁側向挖制成型,無形中增加了其加工難度與成本,加上棘齒塊與容槽內壁間需加裝彈簧,在缺乏適當的定位下,很難確保彈簧能處在正確的位置,甚至在裝配的過程中可能有彈簧跳脫的問題發生,導致組配不良的瑕疵品產生,且彈簧存在有彈性疲乏問題,久而久之,便可能導致棘齒塊產生動作不確實的缺失,很難成為理想的結構,所以有必要對現有的棘輪扳手加以改進,使其更加方便的應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棘輪扳手在結構上存在及可能衍生的問題的缺陷,提供一種新型棘輪扳手,有效簡化棘輪扳手的結構組成,并降低其組配難度。本技術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棘輪扳手,其包括連為一體的一頭部和一柄部,其特點在于,所述頭部設有一供一軸輪套設的套合孔,所述套合孔周緣設有若干個棘齒,所述軸輪中心設有一供工件套入的套孔,而所述軸輪的外徑周緣位置處設有一上段環槽、一中段環槽和一下段環槽,而在所述軸輪的外徑周緣中段位置,另設有至少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容槽,同時以中段環槽和下段環槽橫貫所述容槽,所述容槽內置入一棘齒塊,在所述棘齒塊的一軸部上、下側分別設有一限抵部;一第一 C型環扣,其兩端分別具有朝內的內彎頭,嵌扣在所述上段環槽里,用以限位維持所述軸輪與扳手的組配;一第二 C型環扣,其兩端分別具有朝內的內彎頭,嵌扣在所述中段環槽與上側限抵部間,用以限位維持所述棘齒塊的組配;一第三C型環扣,其兩端分別具有朝內的內彎頭,嵌扣在所述下段環槽與下側限抵部間,用以限位維持所述棘齒塊的組配。較佳地,所述容槽上設有一支撐部,使容槽內徑區隔成一軸室與一擺室,而所述棘齒塊則相應地設有一容設于所述軸室的軸部與一小于所述擺室的擺部,在所述擺部外緣設有一單向棘齒。較佳地,所述上、下側限抵部為半月型,在該對限抵部相對于所述棘齒塊的單向棘齒的上、下側分別設有一斜推抵面。較佳地,所述套合孔設置為一有缺口式,而所述軸輪的套孔對應設有一套入口。較佳地,所述套合孔設置為一無缺口式,而所述軸輪的套孔對應設有一無套入口。較佳地,所述軸輪的頂緣延伸設有一擴徑環部,所述擴徑環部的尺徑足以完全遮覆所述套合孔周邊制設的棘齒。較佳地,所述軸輪的外徑周緣上的中段環槽、下段環槽的深度大于上段環槽的深度。較佳地,所述軸輪的外徑周緣上的上段環槽、中段環槽和下段環槽兩端均設有插卡孑L。較佳地,所述第二 C型環扣和第三C型環扣的兩內緣面與所述上、下側斜推抵面的任一斜面接觸點產生推抵作用進而形成彈性效能。較佳地,所述套合孔的內徑周緣偏上位置處設有一環凹槽,所述環凹槽與上段環槽相配合;所述套合孔的內徑周緣最底端位置處設有一底緣凸環,所述底緣凸環與軸輪外徑周緣最底端位置對應設有的一底緣凹環相配合。本技術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本棘輪扳手具有結構簡單,降低加工、組配難度,兼顧外觀的完整性,并避免彈簧彈性疲勞所可能導致動作不確實的問題等優點,具有很好的產業利用性與實用價值。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一實施例下的棘輪扳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實施例下的棘輪扳手的組配結構關系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一實施例下的棘輪扳手的軸輪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一實施例下的棘輪扳手帶動狀態下的結構動作關系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一實施例下的棘輪扳手空轉狀態下的結構動作關系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另一實施例下的棘輪扳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0扳手11頭部111有缺口式112無缺口式12柄部13套合孔131棘齒132環凹槽133底緣凸20軸輪201套孔202底緣凹環21上段環槽22中段環槽221,222 插23下段環槽24容槽241軸室242擺室25支撐部26擴徑環部30棘齒塊31軸部32擺部33單向棘齒34、34’限抵部341、341斜推抵面40第一 C型環扣401內彎頭50第二 C型環扣501內彎頭502內緣面60第三C型環扣601內彎頭602內緣面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給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圖1-5所示,本實施例的棘輪扳手主要是在扳手10的柄部12至少一端設有一頭部11,在頭部11設有一供軸輪20套設的套合孔13,在軸輪20中心設有一供工件套入的套孔201,而在軸輪20外徑周緣最底端位置設有一底緣凹環202,在所述套合孔13內徑周緣上設有很多棘齒131,且所述套合孔13根據不同需求選擇設成一有缺口式111或一無缺口式112(如第6圖所示),并使套孔201視套合孔13的形狀而決定是否設置一套入口 203,并于套合孔13的內徑周緣偏上位置處設有一環凹槽132,用來配合軸輪20外徑周緣偏上位置對應制設的上段環槽21,另在套合孔13的內徑周緣最底端位置處設一底緣凸環133,用來配合底緣凹環202,上段環槽21的兩端設有插卡孔(未顯示),使兩端具有朝內的內彎頭401的第一 C型環扣40嵌扣定位于插卡孔里,而在所述軸輪20的外徑周緣中段位置,另設有至少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容槽24,同時以兩個較深的中段環槽22和下段環槽23橫貫容槽24,所述中段環槽22的兩端設有插卡孔221、222,而下段環槽23的兩端亦設有插卡孔(未顯示),在容槽24上設有一支撐部25,使容槽24內徑區隔呈一軸室241與一擺室242,在所述容槽24內部置入一棘齒塊30,棘齒塊30的形狀與容槽24的形狀相符,具有容設于軸室241的軸部31與小于擺室242的擺部32,在擺部32外緣設有一單向棘齒33,同時在軸部31上、下側分別設有一半月型限抵部34、34’,在該對限抵部34、34’相對于單向棘齒的上、下側分別設有一斜推抵面341、341’,使在將棘齒塊30填置在容槽24后,與兩端都朝內的內彎頭501的第二 C型環扣50及兩端也都朝內的內彎頭601的第三C型環扣60嵌扣定位于中段環槽22及下段環槽23與上、下側限抵部34、34’之間,并由第二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棘輪扳手,其包括連為一體的一頭部和一柄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頭部設有一供一軸輪套設的套合孔,所述套合孔周緣設有若干個棘齒,所述軸輪中心設有一供工件套入的套孔,而所述軸輪的外徑周緣位置處設有一上段環槽、一中段環槽和一下段環槽,而在所述軸輪的外徑周緣中段位置,另設有至少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容槽,同時以中段環槽和下段環槽橫貫所述容槽,所述容槽內置入一棘齒塊,在所述棘齒塊的一軸部上、下側分別設有一限抵部;一第一C型環扣,其兩端分別具有朝內的內彎頭,嵌扣在所述上段環槽里,用以限位維持所述軸輪與扳手的組配;一第二C型環扣,其兩端分別具有朝內的內彎頭,嵌扣在所述中段環槽與上側限抵部間,用以限位維持所述棘齒塊的組配;一第三C型環扣,其兩端分別具有朝內的內彎頭,嵌扣在所述下段環槽與下側限抵部間,用以限位維持所述棘齒塊的組配。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簡鈺燕,
申請(專利權)人:簡鈺燕,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