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軌道交通車輛的齒輪箱,包括上下箱體、輸入齒輪軸,中間齒輪軸、中間軸大齒輪、車軸和車軸大齒輪,上下箱體的剖分結合面經過車軸和中間齒輪軸的中軸線,上箱體設置了吊桿安裝座、安全鼻,其中:上箱體上設有潤滑油引導筋,它們的下方設有主集油槽和三個獨立的次集油槽,主集油槽上設有油位板,主集油槽中的潤滑油溢入三個獨立的次集油槽后,通過油道向各支撐軸承提供潤滑;下箱體的下方為主油池,車軸的支撐軸承下方設有次油池;中間軸大齒輪下部齒浸入主油池的潤滑油中,車軸大齒輪下部齒浸入次油池中;下箱體尾部設有與次油池對應的注油口,側壁上設有與油位觀察孔,以及分別與主次油池對應的放油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齒輪箱,尤其是一種軌道交通車輛的齒輪箱。
技術介紹
軌道交通用齒輪箱在可靠性、可用性、可維護性和安全性方面要求很高。目前的軌道交通齒輪箱一般都是通過飛濺式潤滑方式,這種潤滑方式雖然對于齒輪的嚙合面具有較好的潤滑效果,但是對于支撐軸承的潤滑效果卻不理想,直接影響到支撐軸承的使用壽命,提高了齒輪箱的維護成本。可見,潤滑系統的工作狀態對齒輪箱的使用壽命至關重要。因此,如何改善齒輪箱的潤滑效果,提高潤滑效率自然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關心的重大課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目前軌道交通齒輪箱中采用飛濺式潤滑對支撐軸承的潤滑效果不理想的實際問題,提供一種具有新的潤滑機構,尤其是改善支撐軸承潤滑方式的新的軌道交通車輛的齒輪箱。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從軌道交通齒輪箱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維護性和安全性出發,提供一種新的軌道交通齒輪箱。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軌道交通車輛的齒輪箱,包括上箱體、下箱體、輸入齒輪軸,中間齒輪軸、中間軸大齒輪、車軸和車軸大齒輪,其中,上下箱體采用緊固螺栓連接,上下箱體的剖分結合面經過車軸和中間齒輪軸的中軸線,上箱體設置了吊桿安裝座、安全鼻,其特征在于: a)上箱體上設有對稱的兩組潤滑油引導筋,所述的兩組潤滑油引導筋分別位于箱頂與側壁的交匯處,兩組潤滑油引導筋的下方的上箱體側壁上分別設有主集油槽和三個獨立的次集油槽,主集油槽上設有油位板,主集油槽中的潤滑油通過油位板均衡溢入三個獨立的次集油槽,次集油槽中的潤滑油分別通過獨立的油道向輸入齒輪軸、中間齒輪軸和車軸的支撐軸承提供潤滑;下箱體的下方為主油池,車軸的支撐軸承下方設有次油池,由車軸支撐軸承回流的潤滑油通過回油孔進入次油池后溢入主油池;b)中間軸大齒輪下部齒浸入主油池的潤滑油中,車軸大齒輪下部齒浸入次油池中; c)下箱體尾部設有與次油池對應的一個注油口,下箱體的側壁設有與潤滑油工作液面對應的一個油位觀察孔,以及分別與主次油池底部對應的兩個放油塞。在本專利技術中:中間齒輪軸兩端設有悶蓋,輸入齒輪軸一端為悶蓋,另一端伸出上箱體,車軸兩端均伸出箱體,輸入齒輪軸和車軸穿越箱體時與箱體的結合部均采用迷宮密封。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的悶蓋與箱體之間采用O型圈和密封膠密封,固定螺栓將悶蓋與箱體固定連接。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的輸入齒輪軸的輸入端為1:50的錐度,輸入齒輪軸的端部設有拆卸高壓油孔,油標和注油孔兩者相鄰,在箱體拐角處成直角布置。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由于設置潤滑油引導筋和主次集油槽,潤滑油引導筋將飛濺的潤滑油引入主集油槽,進入主集油槽潤滑油通過油位板均衡溢入次集油槽,由次集油槽對對應的軸承提供一對一的潤滑,潤滑的可靠性將會明顯提高;由于下箱體設置主次油池,各油池內分別侵入一個大齒輪下部的齒,可以滿足在齒輪箱中使用較少的潤滑油就能滿足對潤滑部位充分的潤滑目的,既可以降低齒輪攪動潤滑油消耗的能量,又可以提高潤滑效果;由于次油池直接是通過回油孔收集支撐軸承的回流潤滑油,可以保證次油池可靠的集油;下箱體設置一個注油口和兩個放油口,注油口位于次油池上方,加油時,油先進入上面的次油池,再由次油池溢到主油池,這樣,齒輪箱的油量可以得到準確的控制;兩個放油口分別位于兩層油池的最低部,在換油時可以徹底將舊油排放完;下箱體設有注油孔和油位觀察孔,且注油孔和油標兩者相鄰,在箱體拐角處成直角布置,這樣在給齒輪箱加油的同時,可以直接從油標中看到油位的動態變化,提高了齒輪箱的可用性。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涉及的一種實施例外觀示意 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 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主次油池的結構示意 圖4是上箱體在主次集油槽的設置位置示意圖。圖中:1、上箱體,2、下箱體,3、放油口,4、油位觀察孔,5、注油口,6、輸入齒輪軸,7、中間大齒輪,8、中間齒輪軸,9、車軸,10、輸出大齒輪,11、油位板,12、主集油槽,13、次集油槽,14、主油池,15、次油池,16、回油孔,17、潤滑油引導筋,18、吊桿安裝座,19、安全鼻,20、悶蓋,21、迷宮密封,22、拆卸高壓油孔。具體實施例方式附圖非限制性的公開了本專利技術涉及的一種實施例的具體結構,下面結合附圖對本設計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描述。由圖1和圖2可見,本專利技術包括上箱體1、下箱體2、輸入齒輪軸6,中間軸大齒輪7、中間齒輪軸8、車軸9和車軸大齒輪10,其中,上箱體I和下箱體2采用緊固螺栓連接,上下箱體的剖分結合面經過車軸9和中間齒輪軸8的中軸線,上箱體I設置了吊桿安裝座18和安全鼻19,下箱體2尾部設有一個注油口 5,下箱體2的側壁設有放油塞3與以及潤滑油工作液面對應的一個油位觀察孔4。在本實施例中,輸入齒輪軸6采用并列的圓柱滾子軸承和四點接觸球組合支撐于上箱體I,中間齒輪軸8和車軸9通過面對面的圓錐滾子軸承直接支撐于上下箱體的剖分結合面,中間齒輪軸8上固定安裝了中間軸大齒輪7,車軸9上固定安裝了車軸大齒輪10,中間軸大齒輪7與輸入齒輪軸上的齒嚙合,車軸大齒輪10與中間齒輪軸8上的齒嚙合。在本實施例中,中間齒輪軸8兩端設有悶蓋20,輸入齒輪軸6 —端為悶蓋20,另一端伸出上箱體1,車軸9兩端均伸出箱體,輸入齒輪軸6和車軸9穿越箱體時與箱體的結合部均采用迷宮密封21。具體實施時,所述的悶蓋20與箱體之間采用O型圈和密封膠密封,固定螺栓將悶蓋20與箱體固定連接。輸入齒輪軸6的輸入端為1:50的錐度,輸入齒輪軸6的端部設有拆卸高壓油孔22上,油標和注油孔兩者相鄰,在箱體拐角處成直角布置。由圖3圖4可見,上箱體I上設有對稱的兩組潤滑油引導筋17,所述的兩組潤滑油引導筋17分別位于箱頂與側壁的交匯處,兩組潤滑油引導筋17的下方的上箱體I側壁上分別設有主集油槽12和三個獨立的次集油槽13,主集油槽12上設有油位板11,主集油槽12中的潤滑油通過油位板11均衡溢入三個獨立的次集油槽13,次集油槽13中的潤滑油分別通過獨立的油道向輸入齒輪軸6、中間齒輪軸8和車軸9的支撐軸承提供潤滑;下箱體2的下方為主油池14,車軸9的支撐軸承下方設有次油池15,由車軸9支撐軸承回流的潤滑油通過回油孔16進入次油池15后溢入主油池14。下箱體2尾部的注油口 5與次油池15對應,下箱體2的側壁設有與潤滑油工作液面對應的一個油位觀察孔4,同時設有分別與主次油池底部對應的兩個放油塞3。齒輪箱組裝后,中間軸大齒輪7下部齒浸入主油池14的潤滑油中,車軸大齒輪10下部齒浸入次油池15中。使用中,下箱體2上的注油口 5位于次油池14的上方,加入的潤滑油由次油池14溢到主油池15。工作時,在輸入齒輪軸6的驅動下,中間軸大齒輪8和車軸大齒輪10分別將主油池14和次油池15中的潤滑油甩到上箱體I頂部,潤滑油引導筋17將潤滑油引入主集油槽12,當主集油槽2油滿后,可通過油位板11均衡溢如三個次油槽13,各次油槽13再分別通過油道與輸入齒輪軸6、中間齒輪軸8和車軸9軸承溝通。由于車軸9下方設有次油池14,軸承回油孔16流出的潤滑油直接進入次油池14后溢到主油池15。潤滑油的液面可以隨時通過油位觀察孔4觀察。權利要求1.一種軌道交通車輛的齒輪箱,包括上箱體、下箱體、輸入齒輪軸,中間齒輪軸、中間軸大齒輪、車軸和車軸大齒輪,其中,上下箱體采用緊固螺栓連接,上下箱體的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軌道交通車輛的齒輪箱,包括上箱體、下箱體、輸入齒輪軸,中間齒輪軸、中間軸大齒輪、車軸和車軸大齒輪,其中,上下箱體采用緊固螺栓連接,上下箱體的剖分結合面經過車軸和中間齒輪軸的中軸線,上箱體設置了吊桿安裝座、安全鼻,其特征在于:a)上箱體上設有對稱的兩組潤滑油引導筋,所述的兩組潤滑油引導筋分別位于箱頂與側壁的交匯處,兩組潤滑油引導筋的下方的上箱體側壁上分別設有主集油槽和三個獨立的次集油槽,主集油槽上設有油位板,主集油槽中的潤滑油通過油位板均衡溢入三個獨立的次集油槽,次集油槽中的潤滑油分別通過獨立的油道向輸入齒輪軸、中間齒輪軸和車軸的支撐軸承提供潤滑;下箱體的下方為主油池,車軸的支撐軸承下方設有次油池,由車軸支撐軸承回流的潤滑油通過回油孔進入次油池后溢入主油池;b)?中間軸大齒輪下部齒浸入主油池的潤滑油中,車軸大齒輪下部齒浸入次油池中;c)?下箱體尾部設有與次油池對應的一個注油口,下箱體的側壁設有與潤滑油工作液面對應的一個油位觀察孔,以及分別與主次油池最底部對應的兩個放油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雷亞平,傅久定,楊林,張濤,
申請(專利權)人:南京高速齒輪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