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給量變速箱,該變速箱的箱體上設置檔位桿、雙聯齒輪、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第三齒輪、第四齒輪、第五齒輪、輸入軸和輸出軸,檔位桿上設置雙聯齒輪,通過檔位桿的調節,使得雙聯齒輪與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第三齒輪、第四齒輪和第五齒輪的嚙合,實現輸出軸不同速度的輸出,達到對速度的控制。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提高了工作效率,較好的解決了現有礦業粉碎攪拌機存在的速度單一,工作效率低,易堵塞的問題,有著很好的應用價值。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機械變速箱
,尤其涉及一種給量變速箱。
技術介紹
原來生產的礦業粉碎攪拌機,給料輥桶度只有單一速度,只能加工單一原煤,加工粉碎其他煤料出現卡死,堵塞現象,工作效率低,加工范圍小。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給量變速箱,旨在解決現有礦業粉碎攪拌機存在的速度單一,工作效率低,易堵塞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給量變速箱,所述給量變速箱包括:箱蓋、檔位桿、壓片、第一齒輪、第一端蓋、箱體、輸出軸、第一隔套、堵件、第二端蓋、中間軸、第二齒輪、套筒、輸入軸、第三齒輪、第三端蓋、第一離合套、第二離合套、第四齒輪、雙聯齒輪、第五齒輪、第二隔套、第四端蓋、撥叉、第六齒輪;所述箱體上端設置所述箱蓋,所述檔位桿設置在所述箱體上,所述檔位桿連接所述撥叉和箱體,所述檔位桿上設置所述壓片,所述箱體設置所述輸出軸;所述第一端蓋和第四端蓋設置在所述輸出軸的兩端,所述輸出軸的軸承室外端設置有所述堵件,所述第一齒輪、雙聯齒輪和第五齒輪安裝在所述輸出軸,所述第一齒輪外端設置所述第一隔套,所述第五齒輪外端設置所述第二隔套;所述中間軸設置在所述箱體,所述中間軸的外端設置所述第二端蓋,所述第六齒輪、第二齒輪、第三齒輪和第四齒輪安裝在所述中間軸上,所述輸入軸安裝在所述箱體上,所述輸入軸的外端設置所述第三端蓋,所述輸入軸上分別設置所述第一離合套和第二離合套。進一步、所述檔位桿通過撥叉連接雙聯齒輪。進一步、所述檔位桿通過壓片固定在箱體。進一步、所述給量變速箱通過檔位桿對雙聯齒輪、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第三齒輪、第四齒輪和第五齒輪的調節達到輸出軸不同轉速的輸出。本專利技術的給量變速箱,通過設置檔位桿、雙聯齒輪、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第三齒輪、第四齒輪、第五齒輪、輸入軸和輸出軸,檔位桿上設置雙聯齒輪,通過檔位桿的調節,使得雙聯齒輪與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第三齒輪、第四齒輪和第五齒輪的嚙合,實現輸出軸不同速度的輸出,達到對速度的控制。本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制作成本低,提高了工作效率,較好的解決了現有礦業粉碎攪拌機存在的速度單一,工作效率低,易堵塞的問題,有著很好的應用價值。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給量變速箱的結構示意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給量變速箱的主視圖。圖中:1、箱蓋;2、檔位桿;3、壓片;4、第一齒輪;5、第一端蓋;6、箱體;7、輸出軸;8、第一隔套;9、堵件;10、第二端蓋;11、中間軸;12、第二齒輪;13、套筒;14、輸入軸;15、第三齒輪;16、第三端蓋;17、第一離合套;18、第二離合套;19、第四齒輪;20、雙聯齒輪;21、第五齒輪;22、第二隔套;23、第四端蓋;24、撥叉;25、第六齒輪。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圖1示出了本專利技術提供的給量變速箱結構。為了便于說明,僅僅示出了與本專利技術相關的部分。本專利技術的給量變速箱,該給量變速箱包括:箱蓋、檔位桿、壓片、第一齒輪、第一端蓋、箱體、輸出軸、第一隔套、堵件、第二端蓋、中間軸、第二齒輪、套筒、輸入軸、第三齒輪、第三端蓋、第一離合套、第二離合套、第四齒輪、雙聯齒輪、第五齒輪、第二隔套、第四端蓋、撥叉、第六齒輪;箱體上端設置箱蓋,檔位桿設置在箱體上,檔位桿連接撥叉和箱體,檔位桿上設置壓片,箱體設置輸出軸;第一端蓋和第四端蓋設置在輸出軸的兩端,輸出軸的軸承室外端設置有堵件,第一齒輪、雙聯齒輪和第五齒輪安裝在輸出軸,第一齒輪外端設置第一隔套,第五齒輪外端設置第二隔套;中間軸設置在箱體,中間軸的外端設置第二端蓋,第六齒輪、第二齒輪、第三齒輪和第四齒輪安裝在中間軸上,輸入軸安裝在箱體上,輸入軸的外端設置第三端蓋,輸入軸上分別設置第一離合套和第二離合套。 作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一優化方案,檔位桿通過撥叉連接雙聯齒輪。作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一優化方案,檔位桿通過壓片固定在箱體。作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一優化方案,給量變速箱通過檔位桿對雙聯齒輪、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第三齒輪、第四齒輪和第五齒輪的調節達到輸出軸不同轉速的輸出。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應用原理作進一步描述。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的給量變速箱主要由箱蓋1、檔位桿2、壓片3、第一齒輪4、第一端蓋5、箱體6、輸出軸7、第一隔套8、堵件9、第二端蓋10、中間軸11、第二齒輪12、套筒13、輸入軸14、第三齒輪15、第三端蓋16、第一離合套17、第二離合套18、第四齒輪19、雙聯齒輪20、第五齒輪21、第二隔套22、第四端蓋23、撥叉24、第六齒輪25組成;在箱體6上設置有箱蓋1,在箱體6上設置有檔位桿2,檔位桿2與撥叉24相連接,在檔位桿2上設置有壓片3,同時在檔位桿2與箱體6連接部位設置有套筒13,箱體6內部檔位桿2上設置有撥叉24 ;同時在箱體6上還設置有輸出軸7,輸出軸7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端蓋5和第四端蓋23,輸出軸7的軸承室外端設置有堵件9,同時在輸出軸7上安裝有第一齒輪4、雙聯齒輪20和第五齒輪21,在第一齒輪4外端設置有第一隔套8,在第五齒輪21外端設置有第二隔套22 ;同時在箱體6上還設置有中間軸11,中間軸11的外端設置有第二端蓋10,同時在中間軸11上安裝有固定第六齒輪25、第二齒輪12、第三齒輪15和第四齒輪19 ;同時在箱體6上還設置有輸入軸14,在輸入軸14的外端設置有第三端蓋16,在輸入軸14上分別設置有第一離合套17和第二離合套18。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為:本專利技術的動力通過輸入軸14上的固定齒輪傳遞到安裝在中間軸11上的第六齒輪25,第六齒輪25把動力傳輸給中間軸11,同時中間軸11上安裝有第二齒輪12、第三齒輪15和第四齒輪19。當本專利技術在一檔時,中間軸11上的第四齒輪19與輸出軸7上的第五齒輪21相嚙合使其轉動,同時輸出軸7上的雙聯齒輪20與第五齒輪21相連接,帶動雙聯齒輪20轉動,從而帶動輸出軸7運動產生動力;當粉碎攪拌機需要變換二檔時,通過檔位桿2帶動撥叉24,從而帶動雙聯齒輪20移動,使雙聯齒輪20與第三齒輪15相嚙合,同時雙聯齒輪脫離與第五齒輪21的連接,從而帶動輸出軸7產生動力;當粉碎攪拌機需要變換三檔時,通過檔位桿2帶動撥叉24,從而帶動雙聯齒輪20移動,使雙聯齒輪20與第二齒輪12相嚙合,從而帶動輸出軸7產生動力;當粉碎攪拌機需要變換四檔時,通過檔位桿2帶動撥叉24,從而帶動雙聯齒輪20移動使其與第一齒輪4連接,使第一齒輪4上的動力傳輸到雙聯齒輪20上,從而帶動輸出軸7產生動力。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凡在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給量變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給量變速箱包括:箱蓋、檔位桿、壓片、第一齒輪、第一端蓋、箱體、輸出軸、第一隔套、堵件、第二端蓋、中間軸、第二齒輪、套筒、輸入軸、第三齒輪、第三端蓋、第一離合套、第二離合套、第四齒輪、雙聯齒輪、第五齒輪、第二隔套、第四端蓋、撥叉、第六齒輪; 所述箱體上端設置所述箱蓋,所述檔位桿設置在所述箱體上,所述檔位桿連接所述撥叉和箱體,所述檔位桿上設置所述壓片,所述箱體設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給量變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給量變速箱包括:箱蓋、檔位桿、壓片、第一齒輪、第一端蓋、箱體、輸出軸、第一隔套、堵件、第二端蓋、中間軸、第二齒輪、套筒、輸入軸、第三齒輪、第三端蓋、第一離合套、第二離合套、第四齒輪、雙聯齒輪、第五齒輪、第二隔套、第四端蓋、撥叉、第六齒輪;所述箱體上端設置所述箱蓋,所述檔位桿設置在所述箱體上,所述檔位桿連接所述撥叉和箱體,所述檔位桿上設置所述壓片,所述箱體設置所述輸出軸;所述第一端蓋和第四端蓋設置在所述輸出軸的兩端,所述輸出軸的軸承室外端設置有所述堵件,所述第一齒輪、雙聯齒輪和第五齒輪安裝在所述輸出軸,所述第一齒輪外端設置所述第一隔套,所述第五齒輪外端設置所述第二隔套;所述中間軸設置在所述箱體,所述中間軸的外端設置所述第二端蓋,所述第六齒輪、第二齒輪、第三齒輪和第四齒輪安裝在所述中間軸上,所述輸入軸安裝在所述箱體上,所述輸入軸的外端設置所述第三端蓋,所述輸入軸上分別設置所述第一離合套和第二離合套。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章民,
申請(專利權)人:李章民,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