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扭轉機構,骨架開設有沿著軸向方向貫穿的配合孔,所述配合孔的徑向截面為多邊形;轉軸包括依次連接的扭力輸入部和骨架配合部,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形狀與所述配合孔形狀相匹配,所述骨架配合部放置在所述配合孔內,所述配合孔的徑向截面任一角的頂點與中心的連線經過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徑向截面一邊,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徑向截面任一角的頂點與所述配合孔的徑向截面一邊設置有間隙;橡膠彈性體設置在所述骨架配合部與所述配合孔之間,并通過所述橡膠彈性體擠壓變形將所述骨架配合部可旋轉的與所述配合孔連接。此外,本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自平衡兩輪車,該自平衡兩輪車,解決了轉軸旋轉過程中施加力非常不均衡的問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扭轉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彈性扭轉領域,此外,本技術還涉及一種自平衡兩輪車。
技術介紹
現有市場上常用扭轉機構大多是通過使用彈簧推桿和彈簧壓桿來對轉軸彈性力,從而實現扭轉和復位。但是由于彈簧壓縮到極限位置和輕微壓縮時受力區別非常大,因此在轉軸旋轉過程中會導致施加力非常不均衡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扭轉機構,該扭轉機構,可以解決轉軸旋轉過程中施加力非常不均衡的問題。另外,本技術所要解決的另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自平衡兩輪車,該自平衡兩輪車,解決了把手旋轉過程中施加力非常不均衡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扭轉機構,包括:骨架、轉軸和橡膠彈性體,所述骨架開設有沿著軸向方向貫穿的配合孔,所述配合孔的徑向截面為多邊形;所述轉軸包括依次連接的扭力輸入部和骨架配合部,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形狀與所述配合孔形狀相匹配,所述骨架配合部放置在所述配合孔內,所述配合孔的徑向截面任一角的頂點與中心的連線經過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徑向截面一邊,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徑向截面任一角的頂點與所述配合孔的徑向截面一邊設置有間隙;所述橡膠彈性體設置在所述骨架配合部與所述配合孔之間,并通過所述橡膠彈性體擠壓變形將所述骨架配合部可旋轉的與所述配合孔連接。優選的,所述多邊形為等邊多邊形且所述配合孔的徑向截面任一角的頂點與中心的連線經過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徑向截面一邊的中點。優選的,所述橡膠彈性體的數目與所述配合孔邊數相同且所述配合孔與所述骨架配合部軸心重合。優選的,所述橡膠彈性體為三角形,所述橡膠彈性體的兩面沿軸向與所述配合孔兩面過盈貼合,所述橡膠彈性體的另一面與所述骨架配合部一面過盈貼合。優選的,所述配合孔為四邊形或者五邊形。優選的,所述配合部和所述橡膠彈性體設置有倒角。優選的,還包括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安裝軸承第一擋板和安裝軸承第二擋板;所述轉軸還包括第一軸承固定部和第二軸承固定部,所述扭力輸入部與所述第一軸承固定部連接,所述第一軸承固定部與所述骨架配合部固定連接,所述骨架配合部與所述第二軸承固定部連接;所述第一軸承的內圈與所述第一軸承固定部固定,所述第一軸承的外圈與所述安裝軸承第一擋板固定,所述安裝軸承第一擋板與所述骨架前端固定,所述第二軸承的內圈與所述第二軸承固定部固定,所述第二軸承的外圈與所述安裝軸承第二擋板固定,所述安裝軸承第二擋板與所述骨架后端固定。優選的,還包括限位基體、限位銷和限位槽,所述限位基體固定在所述轉軸上,所述限位銷固定在所述限位基體上,所述限位槽開設在所述安裝軸承第二擋板上,所述限位銷置于所述限位槽中。優選的,其特征是,還包括限位基體、限位銷和限位槽,所述限位基體固定在所述轉軸上,所述限位銷固定在所述安裝軸承第一擋板上,所述限位槽開設在所述限位基體上,所述限位銷置于所述限位槽中。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技術還提供一種自平衡兩輪車,該自平衡兩輪車包括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任一項所述的種扭轉機構。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扭轉機構由于當旋轉轉軸2上的扭力輸入部21時,扭力輸入部21帶動骨架配合部22在骨架I的配合孔11中旋轉,而此時橡膠彈性體3受到骨架配合部22的擠壓變形,由于橡膠彈性體3壓縮變形的大小與受力區別較小,因此解決了轉軸旋轉過程中施加力非常不均衡的問題。本技術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但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是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主視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俯視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左視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右視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圖1沿A-A剖視圖;圖6是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轉軸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的第二實施方式的主視示意圖;圖8是本技術的第二實施方式圖7沿B-B剖視圖;圖9是本技術的自平衡兩輪車結構示意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實施例1圖1是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主視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俯視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左視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右視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圖1沿A-A剖視圖;圖6是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轉軸示意圖;如圖1-圖6所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扭轉機構,包括:骨架1、轉軸2和橡膠彈性體3,骨架I開設有沿著軸向方向貫穿的配合孔11,配合孔的徑向截面為多邊形;轉軸包括依次連接的扭力輸入部21和骨架配合部22,骨架配合部22的形狀與配合孔11形狀相匹配,骨架配合部22放置在配合孔11內,配合孔11的徑向截面任一角的頂點12與中心的連線經過與該頂點12對應的骨架配合部22的徑向截面一邊,骨架配合部22的徑向截面任一角的頂點23與該頂點23對應的配合孔11的徑向截面一邊設置有間隙24 ;橡膠彈性體3設置在骨架配合部22與配合孔11之間,并通過橡膠彈性體3擠壓變形將骨架配合部22可旋轉的與配合孔11連接。由于骨架I開設有沿著軸向方向貫穿的配合孔11,配合孔11的徑向截面為多邊形,轉軸包括依次連接的扭力輸入部21和骨架配合部22,骨架配合部22的形狀與配合孔11形狀相匹配,也為徑向截面為多邊形,條數與配合孔11的徑向截面的條數相同,骨架配合部22放置在配合孔11內,配合孔11與骨架配合部22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為:配合孔11的徑向截面任一角的頂點12與中心的連線經過與該頂點對應的骨架配合部22的徑向截面一邊,即:配合孔11與骨架配合部22位置關系成一定的角度。在配合孔11與骨架配合部22之間的空隙中通過橡膠彈性體3擠壓變形將骨架配合部22可旋轉的與配合孔11連接。通過上述結構,可以達到當旋轉轉軸2上的扭力輸入部21時,扭力輸入部21帶動骨架配合部22在骨架I的配合孔11中旋轉,而此時橡膠彈性體3受到骨架配合部22的擠壓變形,由于橡膠彈性體3壓縮變形的大小與受力區別較小,因此解決了轉軸旋轉過程中施加力非常不均衡的問題。優選的配合孔11和骨架配合部22的徑向截面為等邊多邊形,采用該種結構可以使加工更加方便。配合孔11的徑向截面任一角的頂點23與中心的連線經過骨架配合部22的徑向截面一邊的中點,采用該種結構可以使轉軸2在左右旋轉時受力比較均勻。在這里描述的左右是相對于附圖5的方位進行描述優選的橡膠彈性體23的數目與配合孔邊數相同,此時因橡膠彈性體3是圓周均布放置且緊壓轉軸2,故可避免因長時間使用導致橡膠彈性體3的材料老化導致的回彈角度失準的情況。配合孔11與骨架配合部22軸心重合,采用該種結構可以使轉軸2在左右旋轉時受力比較均勻。在這里描述的左右是相對于附圖5的方位進行描述橡膠彈性體3為三角形,橡膠彈性體的兩面沿軸向與配合孔兩面過盈貼合,橡膠彈性體的另一面與骨架配合部一面過盈貼合。橡膠彈性體3為三角形,這里描述的三角形不是嚴格意義的三角形,這里說明橡膠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扭轉機構,其特征是,包括:骨架、轉軸和橡膠彈性體,所述骨架開設有沿著軸向方向貫穿的配合孔,所述配合孔的徑向截面為多邊形;所述轉軸包括依次連接的扭力輸入部和骨架配合部,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形狀與所述配合孔形狀相匹配,所述骨架配合部放置在所述配合孔內,所述配合孔的徑向截面任一角的頂點與中心的連線經過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徑向截面一邊,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徑向截面任一角的頂點與所述配合孔的徑向截面一邊設置有間隙;所述橡膠彈性體設置在所述骨架配合部與所述配合孔之間,并通過所述橡膠彈性體擠壓變形將所述骨架配合部可旋轉的與所述配合孔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輝,王野,
申請(專利權)人:王野,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