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防治酒精性肝損傷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其原料藥重量份比組成為:葛花10~30份、枳椇子15~45份、茯苓20~45份、白術15~40份、山藥15~35份、山楂8~30份、丹參20~45份、白芍15~45份、茵陳20~45份、決明子20~45份、甘草6~20份;將茯苓、山藥、山楂粉碎,將丹參、決明子乙醇提取并制成藥粉,將葛花、白術、茵陳加水蒸餾提取揮發油制成揮發油的環糊精包結物,將枳椇子、白芍、甘草與葛花、白術、茵陳殘渣及丹參、決明子殘渣加水煎煮濃縮制成藥粉,將上述藥粉加輔料混合制片。本發明專利技術全方諸藥配伍,解酒、醒脾、活血、柔肝、清熱、利濕,為防治酒精性肝損傷之良方。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中藥,特別涉及。
技術介紹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同時也是機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各種致病因子作用于肝組織后,可直接導致肝細胞不同程度的損害。酒精性肝損傷(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長期大量的酒精攝入而引起的以肝臟脂肪變性,炎性細胞浸潤,甚至纖維化為特征的一種中毒性肝臟疾病。有資料顯示,每日喝含40g酒精的酒5年以上者,有48%患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且男性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為17: I。另有研究表明重度飲酒精者中80%以上有一定程度的脂肪肝,10% 35%可發展成酒精性肝炎,10% 20%將發展為肝硬化。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均酒精消耗量的顯著增長,酒精性肝損傷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一些地區已經成為繼病毒性肝炎后導致肝損害的第二大病因。目前,肝病治療不少采用“抗病毒藥”,實際上,按照最新公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只有轉氨酶為正常值的2倍以上、乙肝病毒DNA呈陽性的患者才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療,大多數患者更需要保肝、護肝、防止肝纖維化這種自身調節的治療手段,而這正是中醫藥的優勢。現代實驗研究也表明,中醫中藥在預防和治療酒精性脂肪肝方面顯示出較好的優勢。祖國傳統醫學中醫學中雖沒有特異的病名與之對應,但早在經典著作《內徑》中就提到“酒悖”,《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中提到的“酒疸”之名,《儒門事親》中提出的“酒積”;《諸病源候論.癖病諸候》提出的“酒癖”;《醫學入門.鼓脹證治》提到的“酒脹”;以及《景岳全書》提出的“酒鼓”之病名應是與現代醫學中的酒精性肝病相對應的。有眾多古文獻記 載了酒對人體臟腑器官的影響。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酒,天之靈祿也,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諸病源候論》云:“酒者,水谷之精也。其氣悍而有大毒,入于肝膽……。”“酒精有毒,而復大熱,飲之過多,故毒熱氣滲透經絡,浸溢臟腑,而生諸病也。”《景岳全書 飲食篇》曰:“酒者,一以酒濕傷脾……,一以酒熱傷陰……,一以酒質傷臟。”總而言之,酒為濕熱二性,多飲則蘊積化毒,賊戕臟腑。中醫學認為,酒精性肝損傷多由酒毒蘊積,濕熱熏蒸肝膽所致,其治療原則應以解酒毒,活血健脾、清肝利濕為主。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該種中藥能疏肝健脾,利濕,活血,服用方便,藥效好,且制備工藝科學合理。本專利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防治酒精性肝損傷的中藥,其原料藥重量份比組成為:葛花10 30份、枳犋子15 45份、茯苓20 45份、白術15 40份、山藥15 35份、山楂8 30份、丹參20 45份、白芍15 45份、茵陳20 45份、決明子20 45份、甘草6 20份。上述防治酒精性肝損傷的中藥,優選原料藥重量份比組成為:葛花15 25份、枳犋子20 40份、茯苓25 40份、白術20 35份、山藥20 30份、山楂10 22份、丹參25 40份、白芍20 40份、茵陳25 40份、決明子25 40份、甘草8 15份。上述防治酒精性肝損傷的中藥,進一步優選原料藥重量份比組成為:葛花18 22份、枳犋子22 35份、茯苓28 35份、白術25 30份、山藥22 28份、山楂12 15份、丹參28 35份、白芍25 35份、茵陳28 35份、決明子28 35份、甘草9 12份。上述中藥中,其中山楂優選炒山楂;決明子優選炒決明子;白術優選麩炒白術。上述防治 酒精性肝損傷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I)將茯苓、山藥、山楂粉碎成過100目篩的細粉;(2)將丹參、決明子采用乙醇提取,濾過,濾液回收乙醇并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10-1.15 (60-75°C)的清膏,噴霧干燥,得藥粉備用;(3)將葛花、白術、茵陳加水蒸餾提取揮發油,將揮發油用揮發油質量6-12倍的環糊精包結,得揮發油的環糊精包結物備用,水液另器保存;(4)將枳犋子、白芍、甘草與提取揮發油后的葛花、白術、茵陳殘渣及乙醇提取后的丹參、決明子殘渣合并,加水煎煮,濾過,濾液與葛花、白術、茵陳提取揮發油后的水液合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1.15 (60-75°C)的濃縮液,噴霧干燥,得藥粉備用;(5)將葛花、白術、茵陳揮發油的環糊精包結物,步驟(I)得到的細粉,步驟(2)得到的藥粉,步驟(4)得到的藥粉合并為混合藥粉,與稀釋劑輔料、嬌味劑輔料混合均勻,制成顆粒,干燥,加入顆粒混合物重量0.5-0.8%的潤滑劑,壓片,即得。上述步驟(2)所述的乙醇濃度為75%-95% (v/v),每次加入量為丹參、決明子總質量的5-10倍,提取2-3次,每次提取1-2小時。上述的步驟(3)加水量為葛花、白術、茵陳總質量的3-5倍,提取揮發油5-8小時。上述的步驟(3)所述的包結為將環糊精加適量水研磨或攪拌,然后滴加揮發油,再研磨或攪拌,包結物在40-50°C干燥,研碎,得揮發油的環糊精包結物。上述步驟(4)為將枳犋子、白芍、甘草與提取揮發油后的葛花、白術、茵陳殘渣及乙醇提取后的丹參、決明子殘渣合并,加水煎煮2-3次,每次加入煎煮藥物總質量6-10倍的水,每次煎煮1-2小時。上述步驟(3 )所述環糊精優選β -環糊精。上述步驟(5)所用可作為稀釋劑的藥用輔料、可作為嬌味劑的藥用輔料、潤滑劑是藥學上共知的輔料。稀釋劑輔料加入量為葛花、白術、茵陳揮發油的環糊精包結物、步驟(I)得到的藥粉、步驟(2)得到的藥粉、步驟(4)得到的藥粉混合后藥粉重量的25-35%,嬌味劑輔料加入量為葛花、白術、茵陳揮發油的環糊精包結物、步驟(I)得到的藥粉、步驟(2)得到的藥粉、步驟(4)得到的藥粉混合后藥粉總重量的0.2-0.6%。本專利技術方中葛花為豆科植物野葛、苦葛藤的干燥花。具有解酒醒脾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傷酒發熱煩渴,不思飲食,嘔逆吐酸,吐血,腸風下血。《名醫別錄》消酒。”《滇南本草》:“治頭暈,憎寒,壯熱,解酒醒脾,酒痢,飲食不思,胸膈飽脹,發呃,嘔吐酸痰,酒毒傷胃,吐血,嘔血,消熱。”《綱目》:“治腸風下血。”《醫林纂要》:“清肺。”枳犋子為鼠李科植物枳犋的干燥成熟種子。解酒毒,止咳除煩,止嘔,利大小便。主治醉酒,煩渴,嘔吐,二便不利。《滇南本草》:“能解酒毒,或泡酒服之,亦能舒筋絡。久服輕身延年。”《綱目》:“止嘔逆。”《新修本草》:“主頭風,小腹拘急。”《本草拾遺》:“止咳除煩,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共用如蜜。”葛花和枳犋子是兩味傳統的解酒中藥,據古代文獻記載葛花能“解酒毒”,枳犋子能“敗酒味”。兩者配伍共湊解酒醒脾之功效。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主要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等。《神農本草經》:“主胸肋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名醫別錄》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伐腎邪。”《湯液本草》:“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本草綱目》:“茯苓皮主水腫膚脹,利水道,開腠理。”《本草逢原》大便瀉者,胃氣不和,不能分利水谷,偏滲大腸而泄注也。茯苓分利陰陽,則瀉自止矣。”《世補齋》:“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動,濕也,茯苓又可行濕。”《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治酒精性肝損傷的中藥,其特征是,其原料藥重量份比組成為:葛花10~30份、枳椇子15~45份、茯苓20~45份、白術15~40份、山藥15~35份、山楂8~30份、丹參20~45份、白芍15~45份、茵陳20~45份、決明子20~45份、甘草6~20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防治酒精性肝損傷的中藥,其特征是,其原料藥重量份比組成為:葛花10 30份、積棋子15 45份、獲茶20 45份、白術15 40份、山藥15 35份、山楂8 30份、丹參20 45份、白芍15 45份、茵陳20 45份、決明子20 45份、甘草6 20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治酒精性肝損傷的中藥,其特征是,其原料藥重量份比組成為:葛花15 25份、枳犋子20 40份、茯苓25 40份、白術20 35份、山藥20 30份、山楂10 22份、丹參25 40份、白芍20 40份、茵陳25 40份、決明子25 40份、甘草8 15份。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防治酒精性肝損傷的中藥,其特征是,其原料藥重量份比組成為:葛花18 22份、枳犋子22 35份、茯苓28 35份、白術25 30份、山藥22 28份、山楂12 15份、丹參28 35份、白芍25 35份、茵陳28 35份、決明子28 35份、甘草9 12份。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防治酒精性肝損傷的中藥,其特征是,山楂為炒山楂;決明子為炒決明子;白術為麩炒白術。5.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防治酒精性肝損傷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驟: (1)將茯苓、山藥、山楂粉碎成過100目篩的細粉; (2)將丹參、決明子采用乙醇提取,濾過,濾液回收乙醇并濃縮成相對密度為60-75°C時1.10-1.15的清膏,噴霧干燥,得藥粉備用; (3)將葛花、白術、茵陳加水蒸餾提取揮發油,將揮發油用揮發油質量6-12倍的環糊精包結,得揮發油的環糊精包 結物備用,水液另器保存; (4)將枳犋子、白芍、甘草與提取揮發油后的葛花、白術、茵陳殘渣及乙醇提取后的丹參、決明子殘渣合并,加水煎煮,濾過,濾液與葛花、白術、茵陳提取揮發油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善新,王平,靳光乾,王杰,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