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包括走行部件(10)和鏟斗(27)的回收裝置(1)。該走行部件(10)在該部件浸沒在儲存罐(2)中存儲的液體中的第一位置與該部件從液體表層伸出的第二位置之間走動,鏟斗(27)固定在走行部件(10)上,并且在從第一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時鏟起漂浮在液體表層處的漂浮物質。鏟斗(27)包括:鏟斗本體(31),其具有允許包含漂浮物質的液體流入的開口(37),并從所述開口(37)向下逐漸變窄;隔離板(36a,36b),從開口的邊緣向下延伸并彼此面對,并且阻擋從開口流入的漂浮物質;和排出口(38a,38b),形成于所述鏟斗本體(31)上,并在低于所述開口(37)邊緣的位置開放。(*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回收裝置,其用鏟斗鏟起包含在例如機床中所使用的切削液或磨削液等水溶性冷卻液中的油。更具體地說,本專利技術涉及該鏟斗的結構。
技術介紹
在切削金屬工件的工藝中,使用主要由水組成的水溶性冷卻液是為了延長工具壽命,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和促進碎片的清除。從機床中排出的冷卻液包括例如在機床中所使用的工作油或潤滑油等油。在現有技術中公知的,油可以使冷卻液性能下降。如果冷卻液被再次使用,則油應當立即從冷卻液中去除。至今,為了將油從冷卻液中去除,已在冷卻液循環的通道上設置了儲存罐,用于臨時存儲包含油的臟冷卻液。儲存罐包括有由布或金屬網制成的環帶。在儲存罐中,包含在冷卻液中的油漂浮在冷卻液的表層。這是因為油的比重比冷卻液主要成分的水小。環帶在浸沒在冷卻液中的位置與突出于冷卻液表層之上的位置之間移動。因而,環帶通過冷卻液的表層。當環帶這樣移動時,捕獲在冷卻液表層漂浮的油,因此將油從冷卻液中去除。利用傳統結構,捕獲油的環帶只穿過冷卻液的表層。它幾乎不能接觸到足夠大區域內的油。因此,漂浮在冷卻液表層的油很難粘到環帶上。這就難以高效率地回收油。環帶重復使用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被堵塞,所以就必須定期清潔或替換新的帶。清潔或更換帶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勞動。近來,已經設計出一種解決了這個問題的回收裝置,這種裝置包括鏈式輸送器和多個鏟斗。鏈式輸送器設置在儲存罐中并在罐中的冷卻液表層上方延伸。固定在鏈式輸送器的鏟斗回收冷卻液表層上漂浮的油。當鏟斗從冷卻液的表層升起時,將油和一些冷卻液一起鏟起。盡管這樣,但是它們的形狀被設計為只適于鏟起油。因此當向上移動鏟斗時,大量被鏟起的油會溢出每個鏟斗的邊緣。結果,只有少量的油會保留在每個鏟斗中。所以應該進一步改進以提高回收油的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使用鏟斗回收液體表層上漂浮物質的回收裝置。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個實施方式的回收裝置包括儲存罐,存儲包含漂浮物質的液體;環形走行部件,其在該部件浸沒在存儲在儲存罐中的液體中的第一位置和該部件從液體的表層向上伸出的第二位置之間走動;和鏟斗,固定在上述走行部件上,并且在從第一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時鏟起在液體表層漂浮的漂浮物質。上述回收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鏟斗包括鏟斗本體,具有允許包括漂浮物質的液體流入的開口,并且其從該開口向下逐漸變窄;隔離板,從上述開口的邊緣向下延伸并彼此面對,阻擋從開口流入的漂浮物質;和排出口,形成于鏟斗本體上,并在低于上述開口邊緣的位置開口。在這個結構中,當鏟斗從液體表層向上移動時,在液體表層的漂浮物質從開口流入鏟斗本體中。已流入鏟斗本體中的液體部分從排出口溢出。因此鏟斗本體中液體的液面水平變得低于開口的邊緣,包含漂浮物質的液體很難溢出開口。在鏟斗本體中,漂浮物質被隔離板阻擋并保持在隔離板之間,與液體分離。因此,漂浮物質保存在鏟斗本體中,而不會通過排出口流出。所以,能夠高效率地回收漂浮物質。由于鏟斗本體的容積從上述開口向下逐漸變小,所以保留在鏟斗本體中的液體數量較小。從儲存罐中移走的液體比率降低。因而,液體沒有浪費。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的回收裝置的截面圖;圖2是沿圖1中的線F2-F2的截面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中使用的鏟斗之一的截面圖;圖4是一個透視圖,表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將鏟斗從第一位置向上移動到第二位置時每個鏟斗的狀態;圖5是一個截面圖,解釋根據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當鏟斗從第一位置向上移動到第二位置時每個鏟斗所呈現的狀態;圖6是解釋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中當鏟斗在第二位置旋轉90度時一個鏟斗的截面圖;圖7是解釋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當鏟斗從第二位置向下移動到第一位置時每個鏟斗所呈現的狀態的透視圖;圖8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中當鏟斗從第二位置向下移動到第一位置緊靠在滾子鏈上時一個鏟斗的透視圖;圖9是解釋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當鏟斗從第二位置向下移動到第一位置時每個鏟斗所呈現狀態的截面圖;圖10是解釋在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中當鏟斗從第一位置向上移動到第二位置時每個鏟斗所呈現狀態的截面圖;圖11是表示在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方式中當鏟斗從第一位置向上移動到第二位置時每個鏟斗所呈現狀態的透視圖;圖12是在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方式中當鏟斗從第二位置向下移動到第一位置時每個鏟斗所呈現狀態的透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考圖1到圖9描述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圖1和圖2示出了設置在液體循環通道中并從液體中去除雜質以使液體能夠再利用的回收裝置1。例如,液體是水溶性冷卻液,如機床中所使用的切削液或磨削液?;厥昭b置1被設置成可以回收各類油,例如機床中所使用的操作油和潤滑油?;厥昭b置1包括儲存罐2和主體3。主體3安裝在儲存罐2上。儲存罐2為了短暫存儲從機床中返回的冷卻液而設置。包含在冷卻液中的油具有比冷卻液的主要成分的水更小的比重。所以油漂浮在存儲在儲存罐2中的冷卻液表層L,并以一層漂浮物質4的形式存在。主體3是從儲存罐2頂部向上突出的中空箱體。主體3具有前壁5a、后壁5b、左側壁5c、右側壁5d和頂壁5e。主體3中具有鏈式輸送器7,其作為傳輸機構使用。鏈式輸送器7包括主動鏈輪8,鏈條導向輥9和環形滾子鏈10。環形滾子鏈10是走行部件。主動鏈輪8設置在主體3的上端并位于冷卻液的表層L上方。減速齒輪裝置12將主動鏈輪8連接到電機11上。電機11施加扭矩到旋轉的主動鏈輪8上。電機11和減速齒輪裝置12固定到主體3的后壁5b的上緣。減速齒輪裝置12具有輸出軸13。輸出軸13水平延伸到主體3內。主動鏈輪8緊固到輸出軸13的末端。鏈條導向輥9由具有兩個爪的支架15支撐并且可以自由旋轉。形狀類似桿狀的支撐導向器16連接到支架15的上表面。支撐導向器16從儲存罐2朝向主體3延伸。支撐導向器16由導向輥支撐件17固定其上緣,而導向輥支撐件17又由主體3支撐。導向輥支撐件17包括支撐板17a和導向缸17b。支撐板17a從主體3的后壁5b突出。導向缸17b固定在支撐板17a的末端。導向缸17b支撐支撐導向器16,使導向器16在其上緣沿軸向移動。支撐導向器16滑動的距離可以通過改變止動器18的位置進行調節。彈簧座19固定在支撐導向器16的周面上。彈簧座19設置在導向缸17b的下面。壓縮卷簧20插入到導向缸17b與彈簧座19之間。由于鏈條導向輥9由支架15和支撐導向器16支撐,因此它可以相對于主體3上下移動。因而,主動鏈輪8的軸線與鏈條導向輥9的軸線之間的距離能夠調節。大部分的鏈條導向輥9浸沒在儲存罐2中所存儲的冷卻液中。如圖3和圖4所示,滾子鏈10具有兩排滾子鏈板22a和22b,以及兩排銷子鏈板23a和23b。滾子鏈板22a和銷子鏈板23a交替連接。滾子鏈板22b和銷子鏈板23b也交替連接。兩個滾子24被插入每個滾子鏈板22a與相應滾子鏈板22b之間并由其支撐,并能夠自由地旋轉。滾子鏈10纏繞在主動鏈輪8和鏈條導向輥9周圍。當主動鏈輪8旋轉時,滾子鏈10在兩個位置之間連續走動。在第一位置時,滾子鏈10浸沒在存儲在儲存罐2中的冷卻液中。在第二位置時,滾子鏈10從冷卻液的表層L向上伸出。第一位置對應于鏈條導向輥9的位置,第二位置對應于主動鏈輪8的位置。滾子鏈10還具有兩個走行部25a和25b。第一走行部25a從鏈條導向輥9朝向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回收裝置,包括:儲存罐,存儲包含漂浮物質的液體;環狀走行部件,其在所述部件浸沒在所述儲存罐中存儲的液體中的第一位置與所述部件從所述液體的表層伸出的第二位置之間走動;和鏟斗,其固定在所述走行部件上,并且當其從所述第 一位置移動到所述第二位置時,鏟起漂浮在所述液體表層處的漂浮物質,其特征在于,所述鏟斗包括:鏟斗本體,其具有允許包含漂浮物質的所述液體流入的開口,并且其從所述開口向下逐漸變窄;隔離板,其從所述開口的邊緣向下延伸且彼此面 對,并且阻擋從所述開口流入的漂浮物質;和排出口,形成于所述鏟斗本體上,并在低于所述開口邊緣的位置開口。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田代實,田代誠,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分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JP[日本]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