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廢水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提高總氮去除率的裝置及其廢水處理方法。
技術介紹
國內外煤氣化廢水治理一直是研究的難點,這主要是由于煤氣化廢水中含有高濃度單元酚、多元酚、雜環芳烴、長鏈烷烴以及氨氮。目前國內外主要采用物化工藝、生化工藝或二者相結合進行煤氣化廢水的處理。這些方法包括膜生物處理工藝、流化床處理工藝、厭氧生物處理工藝、高級氧化技術、芬頓氧化、混凝及吸附處理工藝等,其中最經濟實用的工藝為缺氧、好氧生物處理組合工藝。為了實現煤氣化廢水中高濃度的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毒有機物、氨氮等污染物,兩級兩相厭氧工藝被選擇作為生物降解的第一步。然而,出水中依然含有高濃度氨氮、色度和難降解芳香烴類、雜環化合物,若直接用曝氣池、生物濾池,則會因為進水污染物負荷過高致使出水不達標,造成處理事故。并且,在已經運用的高負荷好氧生物處理工藝中,雖然C0D、酚類及的去除率一直比較理想,但是好氧生物工藝中總氮的去除率受到限制,總氮的去除率只能達到50%飛0%,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厭氧出水中依然含有不可忽略的多環和雜環類化合物,它們的毒性對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產生抑制效應,另一方面廢水可生化性不高,致使反硝化菌可利用碳源成為限制因子,反硝化過程受到抑制。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的方法,如提高PH去除大部分氨氮在進行生物處理,但是在經濟和技術上均存在一定的弊端,反復調節PH值造成鹽類濃度過高,會破壞后續生物工藝的穩定性,且投加酸堿也導致了較高的運行成本。相比之下,短程硝化反硝化過程因節省碳源、節省曝氣成本在煤氣化廢水總氮去除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和較好的前景,然而亞硝化菌對環 ...
【技術保護點】
一種提高煤氣化廢水總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脫氮裝置,其特征在于提高煤氣化廢水總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脫氮裝置包括吸附區(3)、降解吸附區(11)、一級三相分離區(20)、短程硝化反硝化區(14)、二級三相分離區(28)和泵(12);所述的吸附區(3)和降解吸附區(11)之間設置第一隔板(1),所述的降解吸附區(11)和短程硝化反硝化區(14)之間設置第二隔板(2);所述的吸附區由第一隔板(1)、池左壁(13?1)、池前壁(13?2)、池后壁(13?3)、吸附區進水口(3?1)、底部進水管(4)、配水槽裝置(5)、若干個內裝顆粒活性碳的網兜(6)、放空管(7)、放空管閥門(8)、顆粒阻截裝置(9)和第一出水堰(10)組成;所述的吸附區(3)的池體由第一隔板(1)、池左壁(13?1)、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圍成,所述的吸附區進水口(3?1)設置在池左壁(13?1)的底部,所述的配水槽裝置(5)設置在吸附區(3)的底部,且配水槽裝置(5)的兩側固定連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所述的底部進水管(4)通過吸附區進水口(3?1)與配水槽裝置(5)連通,所述的若干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提高煤氣化廢水總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脫氮裝置,其特征在于提高煤氣化廢水總氮去除率的吸附降解同步脫氮裝置包括吸附區(3)、降解吸附區(11)、一級三相分離區(20)、短程硝化反硝化區(14)、二級三相分離區(28)和泵(12);所述的吸附區(3)和降解吸附區(11)之間設置第一隔板(1),所述的降解吸附區(11)和短程硝化反硝化區(14)之間設置第二隔板(2); 所述的吸附區由第一隔板(I)、池左壁(13-1)、池前壁(13-2)、池后壁(13-3)、吸附區進水口(3-1)、底部進水管(4)、配水槽裝置(5)、若干個內裝顆粒活性碳的網兜(6)、放空管(7)、放空管閥門(8)、顆粒阻截裝置(9)和第一出水堰(10)組成;所述的吸附區(3)的池體由第一隔板(I)、池左壁(13-1)、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圍成,所述的吸附區進水口(3-1)設置在池左壁(13-1)的底部,所述的配水槽裝置(5)設置在吸附區(3)的底部,且配水槽裝置(5)的兩側固定連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所述的底部進水管(4)通過吸附區進水口(3-1)與配水槽裝置(5)連通,所述的若干個內裝顆粒活性碳的網兜(6)設置在吸附區(3)內,所述的放空管(7)設置在池前壁(13-2)外側的底部,放空管閥門(8)設置在放空管(7)上,所述的顆粒阻截裝置(9) KL設置在第一隔板(I)上,所述的第一出水堰(10)與第一隔板(I)的上端固定連接; 所述的降解吸附區(11)由第一隔板(I)、第二隔板(2)、池前壁(13-2)、池后壁(13-3)、若干個吸附降解區攪拌器(17)、降解吸附區曝氣管(18)、若干個吸附降解區曝氣頭(19)和降解吸附區出水口(11-1)組成;所述的降解吸附區(11)的池體由第一隔板(I)、第二隔板(2)、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圍成,所述的第二隔板(2)由第二上部隔板(2-1)、第一擋板(21-1)和第二下部隔板(2-2)組成,所述的第一檔板(21-1)懸空設置在第二上部隔板(2-1)和第二下部隔板(2-2)之間,且第二上部隔板(2-1)、第一檔板(21-1)和第二下部隔板(2-2)的兩側分別固定連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所述的若干個吸附降解區攪拌器(17)均布設置在降解吸附區(11)的底部,所述的降解吸附區曝氣管(18)設置在降解吸附區(11)的底部,所述的若干個吸附降解區曝氣頭(19)均布設置在降解吸附區曝氣管(18)上,所述的第一檔 板(21-1)的下端與第二下部隔板(2-2)的上端之間的開口作為降解吸附區出水口(11-1); 所述的一級三相分離區(20)由一級三相分離裝置(21)和第二出水堰(24)組成;所述的一級三相分離裝置設置在降解吸附區出水口(11-1),所述的一級三相分離裝置由第一檔板(21-1)、第二擋板(21-2)、第三擋板(21-3)、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_3)圍成,第一檔板(21-1)和第二擋板(21-2)之間設有污泥回流縫,污泥回流縫同時作為降解吸附區出水口( 11-1),第二擋板(21-2)和第三擋板(21-3)之間設有出水縫(22),第一檔板(21-1)和第三擋板(21-3)之間設有氣縫(23),第一檔板(21-1)和第二擋板(21-2)之間的夾角為α,其中α為30° 45°,第一檔板(21_1)和第三擋板(21_3)之間的夾角為β,其中β為30° 45°第二擋板(21-2)的下端與第二下部隔板(2-2)的上端固定連接,第二擋板(21-2)的上端與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的下端固定連接,第二擋板(21_2)的兩側固定連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三擋板(21-3)的上端與第二上部隔板(2-1)的下端固定連接,第三擋板(21-3)的兩側固定連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第三擋板(21-3)的下端設置在第二擋板(21-2)和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_1)之間,所述的第二出水堰(24)設置在一級三相分離裝置(21)的出水縫(22)處,所述的第二出水堰(24)由第二上部隔板(2-1)、第三擋板(21-3)、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_1)、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圍成,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_1)的兩側固定連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且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的頂端位置低于第二上部隔板(2-1)的頂端位置; 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區(14)由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第二擋板(21-2)、第二下部隔板(2-2)、池前壁(13-2)、池后壁(13-3)、池右壁(13-4)、若干個短程硝化反硝化區攪拌器(25)、短程硝化反硝化區曝氣管(26)、若干個短程硝化反硝化區曝氣頭(27)和短程硝化反硝化區出水口(14-1)組成;所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區的池體由第二出水堰(24)的堰板(24-1)、第二擋板(21-2)、第二下部隔板(2-2)、池前壁(13-2)、池后壁(13-3)和池右壁(13-4)圍成,所述的池右壁(13-4)由上部池右壁(13-4-1)、第四檔板(29-1)和下部池右壁(13-4-2)組成,所述的第四檔板(29-1)懸空設置在上部池右壁(13-4-1)和下部池右壁(13-4-2)之間,且上部池右壁(13-4-1)、第四檔板(29-1)和下部池右壁(13-4-2)的兩側分別固定連接在池前壁(13-2)和池后壁(13-3)上;所述的若干個短程硝化反硝化區攪拌器(25)均布設置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區(14)的底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韓洪軍,趙茜,莊海峰,方芳,徐春艷,劉音頌,
申請(專利權)人:哈爾濱工業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