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兼顧藻類附著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礁體是由材料為空隙率為15%~25%的透水混凝土制成的立體構造物,礁體六面中空,四個側面設置擋流板,四塊擋流板圍成的區域營造平緩的水流環境,用于海草植株移植,擋流板與礁體澆注為一體,擋流板兩側設置綁扎孔,可綁扎扇貝殼籠或是牡蠣殼籠,進一步提高藻類附著效果,擴展藻礁功能,礁體四角底部設置固定條,與礁體澆注為一體,以保證礁體投放入海后的穩定性。由此構筑的本發明專利技術成本低,結構穩定,且透水性好,表面粗糙,利于藻類附著,擋流板營造的平緩水流環境利于移植海草植株存活,投放入海后礁體穩定性高,功能多樣,可擴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人工藻礁,具體說是一種兼顧藻類附著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
技術介紹
海草是適應于海洋環境生活的水生單子葉植物,具有發達的根系和地下莖。海草場是近海三大典型生態系統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和經濟價值。作為地球上最重要的初級生產者,海草場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多樣的生境以及產卵場和庇護場。對于沿岸生態系統,海草場在捕獲沉積物、穩定底泥、防風固堤、凈化水體、營養物質循環、固碳(約占整個海洋生態系統每年固碳量的15% )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常被作為水質和生態系統健康的生物指示種。由于自然條件的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干擾,世界范圍內幾乎所有的海草場都處于衰退之中。為了恢復海草資源,各國研究人員研發了許多海草恢復方法與技術,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海草植株的移植。然而,海草植株移植后需要1-2個月的時間才能扎根,由于波浪和潮汐的作用,海草植株·移植后往往尚未扎根就被波浪或是潮汐沖走,從而造成海草植株移植后存活率不高,海草場的恢復效果欠佳。因此,在海草移植海域,如何營造平緩的水流環境,然后再進行海草植株移植,從而提高移植海草植株的存活率和海草場的恢復效果是海草植株移植技術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藻類作為海洋重要的初級生產者,在水質凈化、固碳、生物棲息地營造、為眾多生物提供食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為了恢復藻場,目前通常采用的手段是向海底投放人工藻礁。人工藻礁是人為在水域中設置的構造物,它為海洋藻類提供了附著生長的基質,使藻類得以快速生長,從而吸引魚類等水生動物到藻場來索餌、繁殖、生長和發育,最后達到優化海底環境、保護和增殖漁業資源的目的。然而,目前所使用的人工藻礁的材料通常是石塊或是普通混凝土,成本高,藻類附著效果欠佳,且僅是以藻類附著為目的,功能單一。因此,研發新材料、多功能的人工藻礁是非常必要的。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的海草植株移植技術移植海草植株存活率低及現有的人工藻礁成本高,藻類附著效果欠佳及功能單一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兼顧藻類附著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該人工藻礁不僅成本較低,利于藻類附著,還能夠營造平緩的水流環境,從而提高移植海草植株的存活率。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兼顧藻類附著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它包括礁體,其特征是所述礁體是由透水混凝土制成的立體構造物;礁體六面中空,四個側面設置擋流板,四塊擋流板圍成的區域營造平緩的水流環境,用于海草植株移植,所述的擋流板是由透水混凝土制成,與礁體澆注為一體,擋流板兩側設置綁扎孔,可綁扎扇貝殼籠或是牡蠣殼籠,進一步提高藻類附著效果,擴展藻礁功能;礁體四角底部設置固定條,以保證礁體投放入海后的穩定性,所述的固定條是由透水混凝土制成,與礁體澆注為一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透水混凝土空隙率大,由此構筑的人工藻礁不僅成本低,結構穩定,且透水性好,表面粗糙,利于藻類附著,擋流板營造的平緩水流環境利于移植海草植株存活,投放入海后礁體穩定性高,功能多樣,可擴展。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說明。附圖是本專利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礁體,2.擋流板,3.綁扎孔,4.固定條。具體實施例方式在圖中,由透水混凝土構筑人工藻礁的礁體(I),礁體六面中空,四個側面設置擋流板(2),與礁體澆注為一體,擋流板(2)兩側設置綁扎孔(3),礁體四角底部設置固定條(4),與礁體燒注為一體。 作為實施例,上述結構為正立方體形。礁體由空隙率為20%的透水混凝土澆注而成,六面中空,礁體長、寬、高(不含固定條)的外緣尺寸均為50cm,厚度IOcm;礁體四個側面的擋流板的材料也為空隙率為20%的透水混凝土,長30cm,高20cm,厚度10cm,下緣與礁體底面平齊,澆注為一體;在擋流板兩側各設置一個綁扎孔,綁扎孔中心距離礁體底面10cm,距離礁體側面外邊緣5cm,綁扎孔直徑2cm,從礁體的一個側面貫穿擋流板,通向相對的另一個側面,用于綁扎扇貝殼籠或是牡蠣殼籠(圖省略);在礁體四角底部分別設置一個固定條,固定條材料同樣為空隙率為20%的透水混凝土,長、寬、高的外緣尺寸均為10cm,實體,與礁體側面平齊,澆注為一體。現場海區布設以群為單位進行吊放,礁群每行個體間距I 2m,行間距3 5m,每行投放人工藻礁個體20 50個,每群10 20行。礁群形成后,在每個礁體四塊擋流板圍成的區域內移植海草植株,形成兼顧藻類附著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區。權利要求1.一種兼顧藻類附著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它包括礁體(I),其特征是所述礁體(I)是由混凝土制成的立體框架構造物,礁體(I)四個側面分別設置一塊擋流板(2),四角底部分別設置一個固定條(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兼顧藻類附著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其特征是所述的擋流板(2)設置在礁體(I)側面的下部,且下緣與礁體(I)底面平齊。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兼顧藻類附著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其特征是在所述的擋流板(2)兩側設置貫通礁體(I)和擋流板(2)的綁扎孔(3)。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兼顧藻類附著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其特征是所述的礁體(I)、擋流板(2)和固定條(4)澆注為一體。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兼顧藻類附著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其特征是所述的礁體(I)、擋流板⑵和固定條⑷的 材料均為空隙率為15% 25%的透水混凝土。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兼顧藻類附著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礁體是由材料為空隙率為15%~25%的透水混凝土制成的立體構造物,礁體六面中空,四個側面設置擋流板,四塊擋流板圍成的區域營造平緩的水流環境,用于海草植株移植,擋流板與礁體澆注為一體,擋流板兩側設置綁扎孔,可綁扎扇貝殼籠或是牡蠣殼籠,進一步提高藻類附著效果,擴展藻礁功能,礁體四角底部設置固定條,與礁體澆注為一體,以保證礁體投放入海后的穩定性。由此構筑的本專利技術成本低,結構穩定,且透水性好,表面粗糙,利于藻類附著,擋流板營造的平緩水流環境利于移植海草植株存活,投放入海后礁體穩定性高,功能多樣,可擴展。文檔編號A01G33/00GK103081794SQ20111035250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日專利技術者張沛東, 張秀梅, 李文濤, 張鵬, 曾星 申請人:中國海洋大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兼顧藻類附著和海草移植的人工藻礁,它包括礁體(1),其特征是所述礁體(1)是由混凝土制成的立體框架構造物,礁體(1)四個側面分別設置一塊擋流板(2),四角底部分別設置一個固定條(4)。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沛東,張秀梅,李文濤,張鵬,曾星,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海洋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