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潮間帶海草的移植裝置,包括橫置的手柄、上端與手柄中點相連接的直立桿,其特征在于:該直立桿下部設置有八字形斜立桿,該斜立桿的下方還設置有挖掘踏桿,該挖掘踏桿下方還設置有四塊板圍成的方形采集框,該八字形斜立桿上端分別與直立桿兩旁相連接,而八字形斜立桿下端分別與方形采集框兩邊中點的上邊緣相連接,該挖掘踏桿橫跨方形采集框另外的兩邊,它分別與兩邊中點的半圓凹槽相連接,挖掘踏桿的中點與直立桿下末端相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容易制造、成本低廉,能提高海草移植的成活率,加快海草恢復進程,減少海草種質資源的浪費的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潮間帶海草的移植裝置,特別涉及一種潮間帶海草的移植裝置的設計和制造。
技術介紹
海草床(又稱海洋牧場、海底草原)為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之一,它具有極高的生產力,不僅是海洋生物索餌和育幼的良好場所,還是一些大型珍稀生物乃至哺乳動物(例如儒艮、綠海龜)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近年來發表于美國科學院學報(PNAS)研究表明,全球海草自1990年以來每年以-7%的速度在快速衰退!開展海草床的生態恢復已經迫在眉睫。在所有的海草床恢復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種子直播法、根狀莖移植法、草塊移植法等)中,草塊移植法是最常用的方法。移植草塊法有以下優點一是成活率高。相對于種子法和根狀莖法,由于草塊移植法采集的種植草塊帶有幾乎不受擾動的根系以及根系周圍的土壤,所以相對于根狀莖法和種子法,成活率更高;二是恢復周期迅速。草塊移植法所采集的種植草塊本身就是若干個成熟植物體的集合,故一旦固著,就能以無性繁殖方式很快向四周蔓延生長,從而大大加快了退化海草床的恢復進程。在海草的草塊移植中,傳統的采草方法使用鐵鏟或鋤頭來挖取,但這種方法存在問題是挖取的草塊不能與種植穴完全貼合,或大于(高于)種植穴或小于(低于)種植穴,種植時還需要針對草塊形狀重新修整種植穴,一方面浪費大量時間,另一方面即便重新修整種植穴,草塊也難以完全與種植穴貼合,種植的草塊易被海水沖走,嚴重影響成活率,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草塊種源。本技術針對當前草塊移植中存在的移植成活率低、浪費海草草塊資源、野外采集與挖種植穴程序繁瑣且不規范等缺點,而設計一種潮間帶海草的移植裝置。本技術的優點一是提高移植成活率,減少海草種質資源的浪費,加快海草恢復進程。在種植時也使用與采集時相同規格的裝置來挖掘種植穴,草塊可與種植穴完美貼合,不易被潮水沖走,加之采集時對根系幾乎不受擾動,因此可明顯提高移植海草的成活率,節約了大量的植物種質資源,加快了海草恢復的進程;二是減少對海草生境的擾動,節約野外工作時間。由于草塊的采集和種植穴的挖掘分別只需一個動作均可完成,不需要多次挖掘完成對一個草塊的采集和種植穴的挖掘,因此對海草采集地和種植地的擾動較小,也節省了大量的野外工作時間;三是利于規范海草移植程序。采用鐵鏟或鋤頭來挖取的每一個草塊或種植穴的形狀大小各異,難以獲得規范統一的草塊和種植穴,采用本專利中相同規格的移植裝置來采草與挖穴,利于規范海草移植的整個程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潮間帶海草的移植裝置,以克服目前海草塊移植成活率低、浪費海草草塊資源、野外采集與挖種植穴程序繁瑣等缺點,同時也有利于規范海草移植恢復的整個程序。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潮間帶海草的移植裝置,包括橫置的手柄I、上端與手柄I中點相連接的直立桿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立桿2下部設置有八字形斜立桿3 ;所述的斜立桿3的下方還設置有挖掘踏桿4 ;所述的挖掘踏桿4下方還設置有四塊板圍成的方形采集框5 ;該八字形斜立桿3上端分別與直立桿2兩旁相連接,而八字形斜立桿3下端分別與方形采集框5兩邊中點的上邊緣相連接;該挖掘踏桿4橫跨方形采集框5另外的兩邊,它分別與兩邊中點的半圓凹槽6相連接,挖掘踏桿4的中點與直立桿2下末端相連接;所述的方形采集框5朝下四個邊緣為切割刀口 7 ;所述的方形采集框5的邊長為5 40cm,高度為5 25cm ;所述的挖掘踏桿4的長度比采集框5的寬度長,分別超出兩邊3 IOcm ;所述的斜立桿3上端與直立桿2的夾角為60度。采用上述措施的本技術具有結構簡單、容易制造、成本低廉,能提高海草移植的成活率,加快海草恢復進程,減少海草種植資源的浪費的優點。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再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立體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參考圖1,圖I是本技術的立體示意圖,從圖中可看出本技術的具體結構,它包括橫置的手柄I、上端與手柄I中點相連接的直立桿2,具體實施方式該直立桿2下部設置有八字形斜立桿3 ;該斜立桿3的下方還設置有挖掘踏桿4 ;該挖掘踏桿4下方還設置有四塊板圍成的方形采集框5 ;該八字形斜立桿3上端分別與直立桿2兩旁相連接,而八字形斜立桿3下端分別與方形采集框5兩邊中點的上邊緣相連接;該挖掘踏桿4橫跨方形采集框5另外的兩邊,它分別與兩邊中點的半圓凹槽6相連接,挖掘踏桿4的中點與直立桿2下末端相連接;該方形采集框5朝下四個邊緣為切割刀口 7 ;該方形采集框5的邊長為5 40cm,高度為5 25cm ;該挖掘踏桿4的長度比采集框5的寬度長,分別超出兩邊3 IOcm ;該斜立桿3上端與直立桿2的夾角為60度。本技術的整個裝置,采用304不銹鋼圓管和不銹鋼板材焊接而成。權利要求1.一種潮間帶海草的移植裝置,包括橫置的手柄(I)、上端與手柄(I)中點相連接的直立桿(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立桿(2)下部設置有八字形斜立桿(3);所述的斜立桿(3)的下方還設置有挖掘踏桿(4);所述的挖掘踏桿(4)下方還設置有四塊板圍成的方形采集框(5);該八字形斜立桿(3)上端分別與直立桿(2)兩旁相連接,而八字形斜立桿(3)下端分別與方形采集框(5)兩邊中點的上邊緣相連接;該挖掘踏桿(4)橫跨方形采集框(5)另外的兩邊,它分別與兩邊中點的半圓凹槽(6)相連接,挖掘踏桿(4)的中點與直立桿(2)下末端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潮間帶海草的移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形采集框(5)朝下四個邊緣為切割刀口(7)。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潮間帶海草的移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形采集框(5)的邊長為5 40cm,高度為5 25cm。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潮間帶海草的移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挖掘踏桿(4)的長度比采集框(5)的寬度長,分別超出兩邊3 10cm。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潮間帶海草的移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立桿(3)上端與直立桿(2)的夾角為60度。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潮間帶海草的移植裝置,包括橫置的手柄、上端與手柄中點相連接的直立桿,其特征在于該直立桿下部設置有八字形斜立桿,該斜立桿的下方還設置有挖掘踏桿,該挖掘踏桿下方還設置有四塊板圍成的方形采集框,該八字形斜立桿上端分別與直立桿兩旁相連接,而八字形斜立桿下端分別與方形采集框兩邊中點的上邊緣相連接,該挖掘踏桿橫跨方形采集框另外的兩邊,它分別與兩邊中點的半圓凹槽相連接,挖掘踏桿的中點與直立桿下末端相連接。本技術具有結構簡單、容易制造、成本低廉,能提高海草移植的成活率,加快海草恢復進程,減少海草種質資源的浪費的優點。文檔編號A01G33/00GK202565904SQ2012201575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2日專利技術者邱廣龍, 范航清, 李森, 王欣 申請人: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潮間帶海草的移植裝置,包括橫置的手柄(1)、上端與手柄(1)中點相連接的直立桿(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立桿(2)下部設置有八字形斜立桿(3);所述的斜立桿(3)的下方還設置有挖掘踏桿(4);所述的挖掘踏桿(4)下方還設置有四塊板圍成的方形采集框(5);該八字形斜立桿(3)上端分別與直立桿(2)兩旁相連接,而八字形斜立桿(3)下端分別與方形采集框(5)兩邊中點的上邊緣相連接;該挖掘踏桿(4)橫跨方形采集框(5)另外的兩邊,它分別與兩邊中點的半圓凹槽(6)相連接,挖掘踏桿(4)的中點與直立桿(2)下末端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邱廣龍,范航清,李森,王欣,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