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天線,設置于基板上,包括輻射體及兩個耦合饋入部。輻射體長度等于輻射體所輻射出電磁波信號的波長的二分之一,兩個耦合饋入部的每個耦合饋入部均包括相互連接的饋入部與耦合部,兩個耦合饋入部的饋入部分別通過相連接的耦合部將電磁波信號饋入至輻射體以達到多輸入輸出天線的效應,每個耦合部與輻射體之間設有間隙以改善多輸入輸出天線的隔離度。本發明專利技術中的天線既能達到多輸入輸出天線的效應,又具有面積小、隔離度好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無線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天線。
技術介紹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設備的趨勢是輕薄短小,相應地,天線作為必要元件,其設計的趨勢也是越來越小巧。為了保證通信質量,提高頻譜利用率,大多采用多輸入輸出天線。然而,當前的多輸入輸出天線都是設計兩支以上天線,這樣就會占用較大面積,故,如何僅利用一支天線來達成多輸入輸出天線的效應成為當今天線設計領域一大課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天線,既能達到多輸入輸出天線的效應,又具有面積小、隔離度好的優點。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中的天線設置于基板上,包括輻射體及兩個耦合饋入部。其中所述輻射體的長度等于所述輻射體所輻射出電磁波信號的波長的二分之一。所述兩個耦合饋入部的每個耦合饋入部均包括相互連接的饋入部與耦合部,所述兩個耦合饋入部的饋入部分別通過相連接的耦合部將電磁波信號饋入至所述輻射體以達到多輸入輸出天線的效應,每個耦合部與所述輻射體之間設有間隙以改善所述多輸入輸出天線的隔離度。優選地,所述輻射體呈軸對稱,所述兩個耦合饋入部與所述輻射體同軸對稱。優選地,每個耦合饋入部還包括匹配部,電性連接于所述饋入部與所述耦合部之間,用于所述饋入部與所述耦合部之間的阻抗匹配。優選地,所述基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所述兩個耦合饋入部設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輻射體設置于所述第二表面。優選地,所述輻射體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與每個耦合部部分重疊,所述輻射體與每個耦合部之間因所述基板的隔斷而產生所述間隙。優選地,所述輻射體包括呈“L”形的第一輻射部、呈“L”形的第二輻射部以及呈長條形的第三輻射部,所述第一輻射部、所述第三輻射部以及所述第二輻射部依次相連共同形成具缺口的矩形。優選地,所述每個耦合饋入部的耦合部均包括均呈長條形的第一耦合單元、第二耦合單元及第三耦合單元,其中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耦合單元分別位于所述第二耦合單元的兩側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二耦合單元垂直相連共同形成“L”形,所述第二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耦合單元垂直相連共同形成“T”形,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輻射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部分重疊,二者之間因所述基板的隔斷而產生所述間隙。優選地,所述每個耦合饋入部的耦合部均包括均呈長條形的第一耦合單元、第二耦合單元及第三耦合單元,其中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耦合單元分別垂直連接于所述第二耦合單元的兩端且背離輻射體方向同向延伸,所述第一耦合單元略短于所述第三耦合單元,所述第一耦合單元及所述第三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輻射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部分重疊,所述第一耦合單元及所述第三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輻射部之間因所述基板的隔斷而產生所述間隙。優選地,所述每個耦合饋入部的耦合部均包括均呈長條形的第一耦合單元與第二耦合單元,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二耦合單元垂直相連共同形成“T”形,且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輻射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部分重疊,二者之間因所述基板的隔斷而產生所述間隙。優選地,所述每個耦合饋入部的耦合部均包括均呈長條形的第一耦合單元與第二耦合單元,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二耦合單元垂直相連共同形成“L”形,且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輻射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部分重疊,二者之間因所述基板的隔斷而產生所述間隙。優選地,所述輻射體包括呈“S”形的第一輻射部、呈“S”形的第二輻射部以及呈“U”形彎折的第三輻射部,所述第一輻射部、所述第三輻射部以及所述第二輻射部依次相連共同形成蜿蜒狀。優選地,所述每個耦合饋入部的耦合部均包括均呈長條形的第一耦合單元、第二耦合單元及第三耦合單元,其中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耦合單元分別位于所述第二耦合單元的兩側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二耦合單元垂直相連共同形成“L”形,所述第二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耦合單元垂直相連共同形成“T”形,二者之間因所述基板的隔斷而產生所述間隙。優選地,所述兩個耦合饋入部與所述輻射體同時設置于所述基板的同一個表面。優選地,所述輻射體包括呈“L”形的第一輻射部、呈“L”形的第二輻射部以及呈長條形的第三輻射部,所述第一輻射部、所述第三輻射部以及所述第二輻射部依次相連共同形成具缺口的矩形。優選地,所述每個耦合饋入部的耦合部均包括均呈長條形的第一耦合單元及第二耦合單元,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二耦合單元垂直相連共同形成“L”形。優選地,所述每個耦合部的第一耦合單元均分別平行于所述第三輻射部,二者之間形成所述間隙。上述天線通過單支天線利用兩個耦合饋入部將電磁波信號以耦合方式饋入至輻射體的設計,達到多輸入輸出天線的效應。同時,由于上述天線使用的是呈多彎折蜿蜒狀的單支天線,所以天線的面積可得到大幅縮小。此外,通過設置呈軸對稱且與輻射體之間具有特定間隙的第一耦合饋入部與第二耦合饋入部,并適當設計天線長度,使得其中一個耦合饋入部在特定頻率上能夠將耦合到的電流集中到天線上,并產生共振和輻射,從而大量減少電流通過近場耦合至另一耦合饋入部,進而達到高隔離度的效果,以提升天線的輻射性倉泛。附圖說明圖1與圖2分別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一實施方式的正面及反面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一實施方式中匹配部所包括匹配電路的類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表面尺寸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表面尺寸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一實施方式的回波損耗與隔離度的測試圖。圖7與圖8分別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二實施方式的正面及反面示意圖。圖9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二實施方式的耦合饋入部的尺寸示意圖。圖10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二實施方式的回波損耗與隔離度的測試圖。圖11與圖12分別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三實施方式的正面及反面示意圖。圖13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三實施方式的耦合饋入部的尺寸示意圖。圖14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三實施方式的回波損耗與隔離度的測試圖。圖15與圖16分別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四實施方式的正面及反面示意圖。圖17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四實施方式的耦合饋入部的尺寸示意圖。圖18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四實施方式的回波損耗與隔離度的測試圖。圖19與圖20分別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五實施方式的正面及反面示意圖。圖21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五實施方式的輻射體的尺寸示意圖。圖22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五實施方式的回波損耗與隔離度的測試圖。圖23與圖24分別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六實施方式的正面及反面示意圖。圖25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六實施方式的輻射體與耦合饋入部的尺寸示意圖。圖26為本專利技術天線第六實施方式的回波損耗與隔離度的測試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基板10第一表面102第二表面104天線20、120、220、320、420、520輻射體22、422、522第一輻射部221、4221、5221第二輻射部223、4223、5223第三輻射部225、4225、5225第一耦合饋入部24、124、224、324、524饋入部241匹配部243耦合部245、1245、2245、32 45、4245、5245第一耦合單元245a、1245a、2245a、3245a、5245a第二耦合單元245b、1245b、2245b、3245b、5245b第三耦合單元245c、1245c第二耦合饋入部26、126、226、326、526接地部28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與圖2,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天線,設置于基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線包括:輻射體,長度等于所述輻射體所輻射出電磁波信號的波長的二分之一;及兩個耦合饋入部,每個耦合饋入部均包括相互連接的饋入部與耦合部,所述兩個耦合饋入部的饋入部分別通過相連接的耦合部將電磁波信號饋入至所述輻射體以達到多輸入輸出天線的效應,每個耦合部與所述輻射體之間設有間隙以改善所述多輸入輸出天線的隔離度。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天線,設置于基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線包括: 輻射體,長度等于所述輻射體所輻射出電磁波信號的波長的二分之一;及 兩個耦合饋入部,每個耦合饋入部均包括相互連接的饋入部與耦合部,所述兩個耦合饋入部的饋入部分別通過相連接的耦合部將電磁波信號饋入至所述輻射體以達到多輸入輸出天線的效應,每個耦合部與所述輻射體之間設有間隙以改善所述多輸入輸出天線的隔罔度。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輻射體呈軸對稱,所述兩個耦合饋入部與所述輻射體同軸對稱。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每個耦合饋入部還包括匹配部,電性連接于所述饋入部與所述耦合部之間,用于所述饋入部與所述耦合部之間的阻抗匹配。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所述兩個耦合饋入部設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輻射體設置于所述第二表面。5.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輻射體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與每個耦合部部分重疊,所述輻射體與每個耦合部之間因所述基板的隔斷而產生所述間隙。6.按權利要求5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輻射體包括呈“L”形的第一輻射部、呈“L”形的第二輻射部以及呈長條形的第三輻射部,所述第一輻射部、所述第三輻射部以及所述第二輻射部依次相連共同形成具缺口的矩形。7.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耦合饋入部的耦合部均包括均呈長條形的第一耦合單元、第二耦合單元及第三耦合單元,其中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耦合單元分別位于所述第 二耦合單元的兩側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二耦合單元垂直相連共同形成“L”形,所述第二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耦合單元垂直相連共同形成“T”形,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輻射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投影部分重疊,二者之間因所述基板的隔斷而產生所述間隙。8.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耦合饋入部的耦合部均包括均呈長條形的第一耦合單元、第二耦合單元及第三耦合單元,其中所述第一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耦合單元分別垂直連接于所述第二耦合單元的兩端且背離輻射體方向同向延伸,所述第一耦合單元略短于所述第三耦合單元,所述第一耦合單元及所述第三耦合單元與所述第三輻射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潘君睿,楊勝雄,蔡文杰,
申請(專利權)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