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天線調節裝置。該天線調節裝置包括:設置有支撐部、天線饋源的固定部以及管狀的升降部;支撐部中心固定升降部一端,固定部可傾斜調節地固定于升降部另一端;支撐部包括底座和至少三只呈放射性設置的支撐腳;底座與地面接觸一側的表面平整。通過上述方式,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使裝置穩定立于不平整的地面,提高測量精度,同時可以調節高度和傾斜度,便于各個方向和位置的天線信號的測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無線射頻領域,特別是涉及ー種天線調節裝置。
技術介紹
一款天線性能的優劣需要通過一系列技術參數來衡量。其中天線的3D場形圖以及増益大小皆為評測一款天線所需的重要數據,而這些數據需要通過在電波暗室內的天線3D測量系統測量而得。天線3D測量系統包括待測天線、安裝待測天線的旋轉臺、發射天線以及安裝發射天線的升降架。升降架控制發射天線的高度使發射天線與待測天線對齊從而使測量系統得到的待測天線的相關參數更加準確。現有技術天線調節裝置,通過在底座上安裝升降架來調整發射天線的高度,該底座只能放置在平整的表面上,如不平整的地面,就會造成整個天線調節裝置放置不穩定,從而影響測量精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ー種天線調節裝置,能夠使裝置穩定立于不平整的地面,提高測量精度,同時可以調節高度和傾斜度,便于各個方向和位置的天線信號的測量。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ー種天線調節裝置,包括:設置有支撐部、天線饋源的固定部以及管狀的升降部;支撐部中心固定升降部一端,固定部可傾斜調節地固定于升降部另一端;支撐部包括底座和至少三只呈放射性設置的支撐腳;底座與地面接觸ー側的表面平整。其中,底座包括至少三個第一夾持件,第一夾持件包括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第一側壁、第二側壁和支撐腳一端對應位置均設置有螺紋通孔,支撐腳以穿設于第一側壁、支撐腳和第二側壁的螺紋通孔的第一螺桿為中心軸運動;第一側壁包括另ー螺紋通孔,第二螺桿穿設第一側壁的另ー螺紋通孔將支撐腳鎖定于第一夾持件;支撐腳另一端與地面接觸的位置設置有螺紋盲孔,第三螺桿穿設螺紋盲孔以調節支撐腳的高度。其中,升降部至少包括第一拉管、第二拉管和第三拉管,第一拉管收容第二拉管,第二拉管收容第三拉管。其中,第一拉管遠離底座一側設置有內螺紋,第二拉管鄰近底座一側設置有外螺紋,第二拉管遠離底座一側設置有內螺紋,第三拉管鄰近底座一側設置有外螺紋,并且,所述第三拉管側壁設置有刻度尺。其中,第一拉管設置有通孔,第二拉管對應第一拉管位置處設置有另一通孔,螺桿貫穿第一拉管的通孔和第二拉管的通孔鎖定第一拉管和第二拉管;或者第一拉管沿其中心軸位置至少設置有ー個螺紋通孔,螺桿經螺紋通孔旋入并抵接第二拉管以鎖定第一拉管和第二拉管。其中,固定部包括第二夾持件,第二夾持件兩側壁對應設置有螺紋通孔,第二夾持件套接于第三拉管,通過第四螺桿穿設第二夾持件兩側壁的螺紋通孔將第二夾持件固定于第三拉管。其中,固定部包括設置有角度刻度盤的固定基座,固定基座呈圓弧形,其側壁凸起設置有螺柱,第二夾持件設置有螺紋盲孔,固定基座通過螺柱穿設螺紋盲孔與第二夾持件相對固定。其中,固定部包括兩個結構相同的半環形的第一卡緊塊和第二卡緊塊,第一卡緊塊設置有兩個通孔,第二卡緊塊對應設置有兩個第一柱體,通過第一柱體壓入第一卡緊塊的通孔將第一卡緊塊和第二卡緊塊連成一體。其中,固定基座底部設置有多個通孔,第一卡緊塊和第二卡緊塊底部對應設置有多個第二柱體,通過第二柱體壓入固定基座底部的通孔將第一卡緊塊和第二卡緊塊固定于固定基座。其中,固定部包括呈正方形的固定板,固定板中心設置有矩形通孔,固定板還包括設置于正方形的四個頂點的螺紋通孔,第一卡緊塊和第二卡緊塊對應位置設置有四個螺紋盲孔,第五螺桿依次穿設固定板的螺紋通孔以及第一卡緊塊、第二卡緊塊的螺紋盲孔將固定板固定于固定基座。其中,支撐部中心設置有凸起管體,升降部一端通過套接、卡接、插接、螺接或者過盈配接方式固定于管體。其中,固定部通過套接、卡接、插接、螺接或者過盈配接方式固定于升降部另一端。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區別于現有技術在測量天線參數時由于地面不平造成天線調節裝置防止不穩定,從而影響測量精度的情況,本專利技術通過設置包括底面平整的底座和支撐腳,通過對支撐腳的調節使裝置穩定立于不平整的地面,提高測量精度,同時可以調節高度和傾斜度,便于各個方向和位置的天線信號的測量。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天線調節裝置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支撐部的放大示意圖;圖3是圖1固定部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固定部局部爆炸示意圖;圖5是圖3固定部局部橫截面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說明。參閱圖1,本專利技術天線調節裝置第一實施例包括:支撐部1、固定部2以及升降部3。固定部2固定天線饋源,所述升降部3呈管狀。支撐部I的中心固定升降部3的一端,該固定部2可傾斜調節地固定于該升降部3的另一端。該支撐部I包括底座11和支撐腳12,該底座11與底面接觸ー側的表面平整;該支撐腳12至少包括三只,且呈放射性設置。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通過在支撐部I設置包括底面平整的底座11和支撐腳12,通過對支撐腳12的調節使裝置穩定立于不平整的地面,提高測量精度,同時可以調節高度和傾斜度,便于各個方向和位置的天線信號的測量。參閱圖2,該支撐部I的底座11至少包括三個第一夾持件111,該第一夾持件111包括第一側壁(未標示)和第二側壁(未標示),第一側壁、第二側壁和支撐腳12—端對應位置均設置有螺紋通孔(圖未示),支撐腳111以穿設于第一側壁、支撐腳12和第二側壁的螺紋通孔的第一螺桿112為中心軸運動。支撐腳12以第一螺桿112為中心收起或放下,能夠實現對裝置與地面的平穩性進行初歩調節。該第一側壁包括另ー螺紋通孔(圖未示),第二螺桿113穿設第一側壁的另ー螺紋通孔將支撐腳12鎖定于第一夾持件111。此時,支撐腳12被鎖定于一固定位置,與第一夾持件111保持相對固定,鎖定支撐腳12,能進ー步提高裝置與地面的平穩性。支撐腳12的另一端設置有螺紋盲孔(圖未示),該螺紋盲孔設置于支撐腳12與地面接觸的位置,第三螺桿114穿設該螺紋盲孔以調節支撐腳12的高度。設置第三螺桿114,方便微調支撐腳12的高度,能夠極大提高裝置與地面的平穩性,提高測量精度。繼續參閱圖2,在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中,該支撐部I中心設置有凸起的管體115,升降部3的一端通過套接、卡接、插接、螺接或者過盈配接方式固定于該管體115。當然,也可以通過組合的方式將升降部3固定于管體115。再請參閱圖1,在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中,固定部2也可通過套接、卡接、插接、螺接或者過盈配接方式固定于升降部3的另一端。當然,也可以通過組合的方式將固定部2固定于升降部3的另一端。在上述實施例中,支撐部1、固定部2和升降部3可拆卸,方便安裝與維修,同時能夠節省體積。繼續參閱圖1,在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中,升降部3至少包括第一拉管31、第二拉管32和第三拉管33,第一拉管31收容第二拉管32,第二拉管32收容第三拉管33。該第一拉管31、第二拉管32和第三拉管33可以等長或不等長,第三拉管33遠離底座11的一端可設置頂帽(圖未示),該頂帽可以設置成圓形,其半徑應大于第一拉管31的半徑,以方便將第三拉管33收容到第二拉管32后拉起。當然也可以將第三拉管33的長度設定為三段拉管中最大,同樣可以方便其拉起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實際情況或者實際需要,該升降部3并非一定要包括至少三段拉管,也可以小于三段。第一拉管31遠離底座11 一側設置有內螺紋,第二拉管32鄰近底座11 一側設置有外螺紋,并且,第二拉管32遠離底座11的一側設置有內螺紋,第三拉管33鄰近底座11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天線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有支撐部、天線饋源的固定部以及管狀的升降部;所述支撐部中心固定升降部一端,所述固定部可傾斜調節地固定于所述升降部另一端;所述支撐部包括底座和至少三只呈放射性設置的支撐腳;所述底座與地面接觸一側的表面平整。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天線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設置有支撐部、天線饋源的固定部以及管狀的升降部; 所述支撐部中心固定升降部一端,所述固定部可傾斜調節地固定于所述升降部另ー端; 所述支撐部包括底座和至少三只呈放射性設置的支撐腳; 所述底座與地面接觸ー側的表面平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底座包括至少三個第一夾持件,所述第一夾持件包括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第一側壁、第二側壁和所述 支撐腳一端對應位置均設置有螺紋通孔,所述支撐腳以穿設于所述第一側壁、所述支撐腳和所述第二側壁的螺紋通孔的第一螺桿為中心軸運動; 所述第一側壁包括另ー螺紋通孔,第二螺桿穿設所述第一側壁的另ー螺紋通孔將所述支撐腳鎖定于所述第一夾持件; 所述支撐腳另一端與地面接觸的位置設置有螺紋盲孔,第三螺桿穿設所述螺紋盲孔以調節支撐腳的高度。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部至少包括第一拉管、第二拉管和第三拉管,所述第一拉管收容所述第二拉管,所述第二拉管收容所述第三拉管。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干,所述第一拉管遠離所述底座一側設置有內螺紋,所述第二拉管鄰近所述底座一側設置有外螺紋,所述第二拉管遠離所述底座ー側設置有內螺紋,所述第三拉管鄰近所述底座一側設置有外螺紋,并且,所述第三拉管側壁設置有刻度尺。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管設置有通孔,所述第二拉管對應所述第一拉管位置處設置有另一通孔,螺桿貫穿所述第一拉管的通孔和所述第二拉管的通孔鎖定所述第一拉管和所述第二拉管;或者 所述第一拉管沿其中心軸位置至少設置有ー個螺紋通孔,螺桿經所述螺紋通孔旋入并抵接所述第二拉管以鎖定所述第一拉管和所述第二拉管。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若鵬,季春霖,王今金,李華,呂晶,李日照,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