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線圈組件的制作方法,包括:一形成步驟、一擺設步驟以及一包覆步驟,形成步驟形成彼此連接的一第一線圈與一第二線圈,第一線圈位在所述第二線圈內側;擺設步驟將第一線圈的一尾端線段部分的沿第二線圈的一末圈線段的輪廓擺設在末圈線段上;包覆步驟包覆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因此,內側線圈的尾端線段與外側線圈的重迭面積增加,使得線圈絕緣層較不容易脫落或破損,進而提升線圈組件的耐用度及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關于一種線圈及其制作方法,特別關于一種。
技術介紹
線圈組件是用途廣泛的基本電子組件,其可作為電感器,也可作為變壓器或馬達的電磁線圈繞組。圖1A是一線圈組件I的上視圖,圖1B是線圈組件I的內部透視圖,如圖1A與圖1B所示,線圈組件I具有內外兩層的線圈11、12、兩個電極接腳13、14以及一包覆體15。其中線圈11位在線圈12的內側且線圈11、12彼此連接,線圈11、12的尾端則分別當做電氣連接用的接點,用來和電極接腳13、14連接,而包覆體15則包覆線圈11、12。線圈11、12是纏繞為立體螺旋狀,其繞線方式是先繞出內層螺旋線圈11然后再繞出外層螺旋線圈12,因此外層螺旋線圈12的尾端位在線圈組件I的外側,而內層螺旋線圈11的尾端位在線圈組件I的內側。為了要將位在內層螺旋線圈11的尾端向外電性連接,如圖1B的虛線標示處,內層螺旋線圈11的尾端需直接跨過外層線圈沿著徑向往外側延伸。然而,線圈組件I使用一段時間后,從內層線圈11往外跨接于外層線圈12的重迭部份容易因線圈的絕緣層破損,而造成線圈組件I無法正常運作使用,使得線圈組件I的耐用度不佳及使用壽命不長。另外,若不將內圈的尾端直接往外跨接,則需要另外制造電極導線,與內層線圈的尾端焊接在一起。但這種方式需要額外制造電極導線并且需要進行焊接,整個制造程序需要增加,生產成本也不容易降低。而且,由于在線圈上進行焊接會有焊點產生,導致其制造過程中形成不良率的機會大為增加,質量更不易控制。因此,如何提供一種線圈組件,具有精簡結構、較佳的耐用度及使用壽命,已成為重要課題之一。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為提供一種具有精簡結構、較佳的耐用度及使用壽命的。本專利技術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線圈組件的制作方法,包括一形成步驟、一擺設步驟以及一包覆步驟,形成步驟形成彼此連接的一第一線圈與一第二線圈,第一線圈位在所述第二線圈內側;擺設步驟將第一線圈的一尾端線段部分的沿第二線圈的一末圈線段的輪廓擺設在末圈線段上;包覆步驟包覆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另外,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線圈組件包括一第一線圈以及一第二線圈,第一線圈具有一尾端線段;第二線圈位在第一線圈的外側,具有一末圈線段,尾端線段部分的沿末圈線段的輪廓擺設在末圈線段上。承上所述,本專利技術的避免線圈的尾端線段突然直接的從線圈組件的內側跨過外層線圈往外側延伸,而是透過較為緩和的方式,讓內側線圈的尾端線段先在外側線圈上沿外側線圈的輪廓擺設,然后尾端線段再從外側線圈朝外延伸。因此,內側線圈的尾端線段與外側線圈的重迭面積增加,使得線圈絕緣層較不容易脫落或破損,進而提升線圈組件的耐用度及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1A為一種公知的線圈組件的上視圖;圖1B為圖1A的線圈組件的內部透視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的一種線圈組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圖;圖3A至圖3H為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的一種線圈組件的制作方法的示意圖;圖4A與圖4B為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的線圈組件的制作方法的變化態樣的一組示意圖;圖5A為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的一種線圈組件的上視圖;圖5B為圖5A的線圈組件的內部透視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的另一種線圈組件的內部透視圖;圖7A為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的一種線圈組件的上視圖;以及圖7B為圖7A的線圈組件的內部透視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線圈組件11、12:線圈13、14:電極接腳15:包覆體2、2’、2”:線圈組件20:繞線線圈21:第一線圈210:主線段211:尾端線段22:第二線圈221:末圈線段2η:第 η 線圈23、24:接腳23’、24’:電極端子25:包覆體251、252:凹槽3:導線架30、31、32:部分4:推移組件SI S3:線圈組件的制作方法的步驟Dl:第一方向D2:第 二方向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的一種,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元件符號加以說明。圖2為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的一種線圈組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圖。如圖2所示,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SOl:—形成步驟,形成彼此連接的一第一線圈與一第二線圈,第一線圈位在第二線圈內側;步驟S02:—擺設步驟,將第一線圈的一尾端線段沿第二線圈的一末圈線段的輪廓擺設在末圈線段上;以及步驟S03:—包覆步驟,包覆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是由同一條線材所形成,線材內層設有導線,線材外層設有絕緣材質包覆內層導線,當不同層的線圈彼此設置在旁時,線材即使互相接觸也不會短路。在此,線材可以是但不限定為漆包線,其截面形狀例如是圓形。另外,線圈亦可采用截面形狀為方形或扁狀的線材。另外,在步驟S02與步驟S03之間,纏繞成形后的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可以設置并連接在一導線架,然后在步驟S03將導線架上的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包覆在一包覆體。接著,將導線架的主體移除,同時從導線架留下部分導體作為接腳,接腳先前已和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連接。接腳從平板狀沿包覆體的表面彎折,接腳的彎折形狀視產品需求及設計而定。接腳作為與外部電路連接用的電極端子。在本實施例中,線圈組件可作為抗流線圈(Choke),其亦是一種電感組件,主要用于濾波或限制電流突變。以下將舉例說明線圈組件的制作方法。圖3A至圖3H為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的一種線圈組件的制作方法的示意圖。如圖3A與圖3B所示,本實施例以繞出具有兩層線圈的線圈組件2為例說明。如圖3A所示,將一線材由一端沿著一第一方向Dl (朝下)順時針螺旋的纏繞,以形成第一線圈21。接著,如圖3B所示,將線材的剩余線段沿著一第二方向(朝上)D2在第一線圈21的外側順時針螺旋的纏繞,以形成第二線圈22。在此,線材繞線成為線圈可利用繞線機來進行或由人工方式進行。彼此連接的第一線圈21與第二線圈22因而形成一繞線線圈20,第一線圈21位在第二線圈22內側并且貼緊第二線圈22內緣設置,第一線圈21與第二線圈22是垂直的螺旋纏繞成形。形成繞線線圈20 (第一線圈21與第二線圈22)后,一尾端線段211與一末圈線段221皆位在繞線線圈20的一側,尾端線段211是第一線圈21的末圈至尾端的線段,末圈線段221是第二線圈22的末圈至尾端的線段,第一線圈21與第二線圈22的連接處則是位在繞線線圈20的另一側。內層線圈的繞圈數可多于外層線圈的繞圈數,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線圈21的繞圈數多于第二線圈22的繞圈數至少一圈。在本實施例中,繞線用線材的截面是圓形,圓形的截面讓線材較為容易纏繞因而有利于制作線圈,線材可以是漆包線。接著,如圖3C所示,將尾端線段211從第一線圈21解開(例如拉直),即第一線圈21的末圈部分或全部的解開。然后,如圖3D所示,將解開后的尾端線段211部分沿末圈線段221的輪廓擺設,尾端線段211的尾端部分則從末圈線段221朝外延伸而出。設計上,尾端線段211的尾端部分可沿末圈線段221的輪廓的切線朝外延伸而出。第一線圈21的一主線段210沿第一方向螺旋的纏繞,尾端線段211與主線段210連接,并且由內朝外平面螺旋的環繞。也就是說,第一線圈21的主線段210與尾端線段211依不同的形式來繞線,主線段210是纏繞成立體螺旋狀,尾端線段211是在外層線圈上平面的環繞。另外,由于線圈組件2是以具有兩層線圈為例說明,尾端線段211環繞的圈數可能不足一圈。以繞線線圈2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線圈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形成步驟,形成彼此連接的一第一線圈與一第二線圈,所述第一線圈位在所述第二線圈內側;一擺設步驟,將所述第一線圈的一尾端線段部分的沿所述第二線圈的一末圈線段的輪廓擺設在所述末圈線段上;以及一包覆步驟,包覆所述第一線圈與所述第二線圈。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線圈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形成步驟,形成彼此連接的一第一線圈與一第二線圈,所述第一線圈位在所述第二線圈內側; 一擺設步驟,將所述第一線圈的一尾端線段部分的沿所述第二線圈的一末圈線段的輪廓擺設在所述末圈線段上;以及 一包覆步驟,包覆所述第一線圈與所述第二線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焊接步驟,將所述第一線圈與所述第二線圈焊接在一導線架; 一移除步驟,在所述包覆步驟以后,移除所述導線架以形成兩個接腳;以及 一彎折步驟,將所述接腳彎折。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步驟包括: 將一線材的一第一部份沿一第一方向螺旋的纏繞,以形成所述第一線圈;以及將所述線材的一第二部份沿一第二方向在所述第一線圈的外側螺旋的纏繞,以形成所述第二線圈,其中所述第二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反。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擺設步驟包括: 將所述尾端線段從所述第一線圈解開;以及 將所述尾端線段沿所述末圈線段的輪廓擺設。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明琦,
申請(專利權)人:沛波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