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流量控制閥。其能夠提高閥芯的工作穩定性、并具有使計量面的形狀能夠被測量的閥芯。PCV閥(40)具有殼體(42)、閥芯(60)和彈簧(68)。計量部(66)由閥芯(60)的計量面(62)和形成在殼體(42)的氣體通路(50)上的計量孔(53)構成。利用閥芯(60)在軸向上的移動來控制流量。閥芯(60)具有引導件(70、80)。前側的引導件(70)由在計量面(62)上呈放射狀突出的多個肋部(72)構成。后側的引導件(80)由呈凸緣狀形成在閥芯(60)的后端部、并具有缺口部(84)凸緣部(63)構成。缺口部(84)形成為在測量計量面(62)的形狀時作為基準的基準面(84)。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控制流體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閥。
技術介紹
例如,在汽車等車輛中的內燃機(發動機)的竄缸混合氣還原裝置中,作為控制竄漏氣體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閥,使用PCV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曲軸箱強制通風)閥。說明PCV閥的以往例(參照專利文獻I)。圖12是表示PCV閥的剖視圖。如圖12所示,PCV閥I具有殼體2、閥芯3以及彈簧4。在殼體2中設有沿軸向(在圖12中為左右方向)延伸的空心圓筒狀的氣體通路5。竄漏氣體在氣體通路5中流通。另夕卜,閥芯3能夠沿軸向進退地設在氣體通路5內。另外,彈簧4夾設在殼體2與閥芯3之間并對閥芯3向后退方向(在圖12中為右側)施力。在氣體通路5的中途,與氣體通路5呈同心狀形成有空心圓筒狀的計量孔5a。另外,在閥芯3上,與閥芯3呈同心狀形成有前端尖細的錐形形狀的計量面3a。計量部6由計量孔5a和計量面3a構成。另外,殼體2上的氣體通路5的比計量部6靠上游側的通路壁面5b形成為空心圓筒狀。PCV閥I利用閥芯3的進退來調整計量部6的通路截面積,從而對在氣體通路5中流動的竄漏氣體的流量進行控制、即計量。另外,在閥芯3的計量面3a上,呈放射狀形成有3個(在圖12中表示有2個)肋7,該肋7沿閥芯3的軸向呈直線狀延伸。肋7的外端面(位于閥芯3的外周側的端面)能夠與計量孔5a的內周面滑動接觸。另外,在閥芯3的后端部(在圖12中為右端部)呈放射狀形成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3個(在圖12中表示有2個)突起8。突起8的外端面(位于閥芯3的外周側的端面)能夠與氣體通路5的上游側的通路壁面5b滑動接觸。因而,當閥芯3進退時,肋7與計量孔5a的內周面滑動接觸,并且突起8與氣體通路5的上游側的通路壁面5b滑動接觸,從而閥芯3被沿軸向引導。由此,防止閥芯3的徑向上的振動,提高閥芯的工作穩定性。另外,利用在閥芯3的周向上相鄰的突起8的相互之間的空間部形成了供竄漏氣體流通的開口部9。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 - 182939號公報采用上述以往例,由于在閥芯3的計量面3a上呈放射狀形成有3個肋7,因此在使用形狀測量機確認閥芯3的計量面3a的形狀的情況下,使形狀測量機的測量針沿計量面3a在閥芯3的軸向上進行追蹤。但是,由于閥芯3的突起8的外端面是與氣體通路5的上游側的通路壁面5b滑動接觸的圓弧面,因此在測量計量面3a的形狀時,不能成為作為基準的基準面。因此,難以確認計量面3a的形狀。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欲解決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閥芯的工作穩定性、并且具有使計量面的形狀能夠被測量的閥芯的流量控制閥。上述課題能夠利用以下技術方案的流量控制閥來解決。根據技術方案I所述的流量控制閥,其具有殼體,其設置有空心圓筒狀的流體通路;閥芯,其能夠沿軸向進退地設在流體通路內;彈簧,其用于對閥芯向后退方向施力,由形成在流體通路的中途的空心圓筒狀的計量孔和形成在閥芯的外周面上的前端尖細的錐形形狀的計量面構成計量部,利用閥芯在軸向上的移動來調整計量部的通路截面積,從而控制流體的流量,其中,閥芯具有前側的引導件以及后側的引導件,前側的引導件由多個肋部構成,該肋部在閥芯的計量面上呈放射狀突出,并且具有與計量孔的內周面滑動接觸的接觸面,后側的引導件由凸緣部構成,該凸緣部呈凸緣狀形成在閥芯的后端部,并且具有滑動面和缺口部,該滑動面與流體通路的比計量孔靠上游側的通路壁面滑動接觸,該缺口部在其與該通路壁面之間形成供流體流通的開口部,在缺口部形成有在測量計量面的形狀時作為基準的基準面,計量面與基準面配置為在主視閥芯時在閥芯的徑向上至少一部分重疊。采用該結構,在閥芯進退時,前側的引導件的肋部的滑動面與殼體的計量孔的內周面滑動接觸,并且后側的引導件的凸緣部的滑動面與流體通路的上游側的通路壁面滑動接觸,從而沿軸向引導閥芯。由此,能夠防止閥芯在徑向上的振動,能夠提高閥芯的工作穩定性。另外,由于在缺口部上形成有在測量計量面的形狀時作為基準的基準面,且計量面與基準面配置為在主視閥芯時在閥芯的徑向上至少一部分重疊,因此能夠以基準面為基準進行閥芯的計量面的形狀測量。因而,能夠提供一種具有使計量面的形狀能夠被測量的閥芯的流量控制閥。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流量控制閥,其中,肋部的滑動面與凸緣部的滑動面配置為在主視閥芯時在閥芯的徑向上至少一部分重疊。采用該結構,能夠提高閥芯的工作穩定性。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流量控制閥,其中,基準面是與閥芯的軸線平行的平面。采用該結構,能夠將與閥芯的軸線平行的平面設為基準面。因此,能夠容易地對形狀測量(追蹤)時的傾斜進行校正。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流量控制閥,其中,凸緣部具有多個形成有基準面的缺口部。采用該結構,能夠以多個基準面為基準進行閥芯的多個計量面的形狀測量。根據技術方案5所述的流量控制閥,其中,肋部以等間隔配置在閥芯的周向上。采用該結構,能夠提高閥芯的工作穩定性。根據技術方案6所述的流量控制閥,其中,基準面以等間隔配置在閥芯的周向上。根據技術方案7所述的流量控制閥,其中,肋部的個數與基準面的個數相同。根據技術方案8所述的流量控制閥,其中,肋部的個數與基準面的個數是3個。根據技術方案9所述的流量控制閥,其中,該流量控制閥是用于內燃機的竄缸混合氣還原裝置的PCV閥。采用該結構,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提高閥芯的工作穩定性、并且具有使計量面的形狀能夠被測量的閥芯的PCV閥。附圖說明圖1是表不一實施方式的PCV閥的剖視圖。圖2是圖1的II — II向視剖視圖。圖3是圖1的II1-1II向視剖視圖。圖4是表示閥芯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閥芯的主視圖。圖6是表示閥芯的側視圖。圖7是表示竄缸混合氣還原裝置的結構圖。圖8是表示在形狀測量機上安裝有閥芯的狀態的側視圖。圖9是表示形狀測量機的測量針的開始追蹤狀態的側視圖。圖10是表示測量閥芯的計量面后得到的追蹤線的圖。圖11是表示對測量閥芯的計量面后得到的追蹤線的傾斜進行了校正的追蹤線的圖。圖12是表示以往例的PCV閥的剖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使用附圖說明用于實施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流量控制閥,例示用于內燃機的竄缸混合氣還原裝置的PCV閥。為了便于說明,在說明了竄缸混合氣還原裝置的一例之后說明PCV閥。另外,圖7是表示竄缸混合氣還原裝置的結構圖。如圖7所示,竄缸混合氣還原裝置10是如下的系統,S卩,通過將從作為內燃機的發動機12的發動機主體13的燃燒室向缸體14的曲柄箱15內竄漏的竄漏氣體導入到進氣歧管20內,使該竄漏氣體在燃燒室內再次燃燒。上述發動機主體13具有上述缸體14、組裝在上述曲柄箱15的下表面側的油盤16、組裝在缸體14的上表面側的汽缸頭17以及組裝在汽缸頭17的上表面側的氣缸蓋18。發動機主體13經過吸氣、壓縮、做功、排氣這樣的沖程而獲得驅動力。另外,隨著在發動機主體13的燃燒室(未圖示)內的燃燒,在發動機主體13內、即曲柄箱15內、與該曲柄箱15內相連通的氣缸蓋18內產生竄漏氣體。另外,竄漏氣體所流入的氣缸蓋18內以及曲柄箱15內等相當于本說明書中所述的“發動機主體內”。在上述氣缸蓋18上設有新氣導入口 18a以及竄漏氣體導出口 18b。新氣導入通路30的一端(下游端)與新氣導入口 18a相連通。另外,竄漏氣體通路36的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流量控制閥,其具有:殼體,其設置有空心圓筒狀的流體通路;閥芯,其能夠沿軸向進退地設在上述流體通路內;彈簧,其用于對上述閥芯向后退方向施力,由形成在上述流體通路的中途的空心圓筒狀的計量孔和形成在上述閥芯的外周面上的前端尖細的錐形形狀的計量面構成計量部,利用上述閥芯在軸向上的移動來調整上述計量部的通路截面積,從而控制流體的流量,其特征在于,上述閥芯具有前側的引導件以及后側的引導件,上述前側的引導件由多個肋部構成,該肋部在上述閥芯的計量面上呈放射狀突出,并且具有與上述計量孔的內周面滑動接觸的接觸面,上述后側的引導件由凸緣部構成,該凸緣部呈凸緣狀形成在上述閥芯的后端部,并且具有滑動面和缺口部,該滑動面與上述流體通路的比計量孔靠上游側的通路壁面滑動接觸,該缺口部在其與該通路壁面之間形成供流體流通的開口部,在上述缺口部形成有在測量上述計量面的形狀時作為基準的基準面,上述計量面與上述基準面配置為在主視上述閥芯時在該閥芯的徑向上至少一部分重疊。
【技術特征摘要】
2011.10.07 JP 2011-2229631.一種流量控制閥,其具有:殼體,其設置有空心圓筒狀的流體通路;閥芯,其能夠沿軸向進退地設在上述流體通路內;彈簧,其用于對上述閥芯向后退方向施力,由形成在上述流體通路的中途的空心圓筒狀的計量孔和形成在上述閥芯的外周面上的前端尖細的錐形形狀的計量面構成計量部,利用上述閥芯在軸向上的移動來調整上述計量部的通路截面積,從而控制流體的流量,其特征在于,上述閥芯具有前側的引導件以及后側的引導件,上述前側的引導件由多個肋部構成,該肋部在上述閥芯的計量面上呈放射狀突出,并且具有與上述計量孔的內周面滑動接觸的接觸面,上述后側的引導件由凸緣部構成,該凸緣部呈凸緣狀形成在上述閥芯的后端部,并且具有滑動面和缺口部,該滑動面與上述流體通路的比計量孔靠上游側的通路壁面滑動接觸,該缺口部在其與該通路壁面之間形成供流體流通的開口部,在上述缺口部形成有在測量上述計量面的形狀時作為基準的基準面,上述計量面與上述基準...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藤木廣,增田峰士,
申請(專利權)人:愛三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