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背靠背成對安裝角接觸球軸承預緊力和相對位移測量裝置,以克服現有人工裝校工藝的不確定性和盲目性。該裝置由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軸承安裝底座兩部分組成,軸承安裝底座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方依次設置的定位座、剖分式壓板、軸承內環拉緊組件、剖分式拉板以及上軸承杯;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手輪、手輪安裝架、連接板、盤形拉壓傳感器、拉釘以及拉盤,拉盤與位于其下端的上軸承杯固定連接。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一定的軸系精度下,能夠精準地確定成對安裝角接觸球軸承預緊力和相對位移的數值,對精密軸系的裝校給出精確的、定量的調校標準。(*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角接觸球軸承的預緊力和相對位移測量裝置,具體涉及背靠背成對安裝角接觸球軸承的預緊力和相對位移測量裝置。
技術介紹
在精密軸系的裝較過程中,成對角接觸球軸承的安裝至關重要,是整個軸系精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成對角接觸球軸承的經典安裝方式可以分為面對面成對安裝和背對背成對安裝兩大類。成對安裝角接觸球軸承預緊力、相對位移兩者的關系是軸承預緊力越大,則相對位移越大,此時轉動摩擦力矩也會越大,同時軸系精度較高,反之亦然。但是,摩擦力矩太大就會給伺服控制帶來困難,反過來會影響整個軸系的控制精度。所以,在精密軸系的裝校過程中,需要根據軸系精度的要求,對軸承預緊力、相對位移進行優化匹配。傳統的精密軸系裝校過程中只是憑操作人員的經驗確定相對位移,然后在此相對位移下由于軸承預緊力、軸系精度達不到要求從而造成裝調工作的多次返工,而最終在軸系返工拆卸過程中容易造成零部件損傷,反而影響軸系精度和極大拖延軸系裝調工期。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背靠背成對安裝角接觸球軸承預緊力和相對位移測量裝置,以克服現有人工裝校工藝的不確定性和盲目性,以期在一定的軸系精度下,精準地確定成對安裝角接觸球軸承預緊力和相對位移的數值,滿足高精度軸系裝調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以上技術目的,本技術提出以下解決方案。背靠背成對安裝角接觸球軸承預緊力和相對位移測量裝置,由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軸承安裝底座兩部分組成;所述軸承安裝底座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方依次設置的定位座、剖分式壓板、軸承內環拉緊組件、剖分式拉板以及上軸承杯;所述軸承內環拉緊組件在豎直方向上對待測的成對角接觸球軸承的上軸承內環與下軸承內環收緊固定;下軸承外環通過所述定位座固定安裝于底座上,并由位于下軸承上端的剖分式壓板壓緊;上軸承安裝在上軸承杯中,并由上軸承杯和位于上軸承下端的所述剖分式拉板共同作用拉緊;位于定位座的外側在底座上安裝有滾動直線導軌副,靠近滾動直線導軌副兩端在底座上分別固定設置有定位塊和后限位塊,在滾動直線導軌副上套接有適配的行程限位塊;所述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手輪、手輪安裝架、連接板、盤形拉壓傳感器、拉釘以及拉盤,拉盤與位于其下端的所述上軸承杯固定連接;在手輪安裝架一側固定設置有與所述連接板滑動適配、用以沿豎直方向上導向的導向柱;在導向柱的外側設置與所述手輪安裝架、導向柱固定連接的立柱,在立柱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向柱平行的光柵尺;立柱的底部與滾動直線導軌副和行程限位塊固定連接。基于上述基本技術方案,本技術還有如下優化限定和改進上述軸承內環拉緊組件包括內隔套、法蘭和施拉套,內隔套位于上、下軸承之間,法蘭與施拉套在豎直方向上對上軸承內環和下軸承內環整體緊定。在立柱的底部與行程限位塊之間設置有用以鎖緊立柱的傳動軸和鎖緊凸輪。采用本技術的背靠背成對安裝角接觸球軸承預緊力和相對位移測量裝置,在一定的軸系精度下,能夠精準地確定成對安裝角接觸球軸承預緊力和相對位移的數值,對精密軸系的裝校給出精確的、定量的調校標準,克服了現有人工裝校工藝的不確定性和盲目性。該測量裝置亦適用于不同規格的軸承的測量,只需要根據軸承的規格相應改變上軸承杯、定位座、施拉套、內隔套、法蘭的規格即可。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外部整體);圖2為圖1的左視圖的剖視示意圖;圖3為圖1中立柱與軸承安裝底座連接部分在A向的剖視圖。圖4為圖3在B向的剖視圖。附圖標號說明1.底座;2.后限位塊;3.滾動直線導軌副;4.定位塊;5.行程限位塊;6.立柱;7.光柵尺;8.導向柱;9.手輪;10.梯形絲杠;11.連接板;12.盤形拉壓傳感器;13.拉釘;14.拉盤;15.上軸承杯;16.剖分式拉板;17.剖分式壓板;18.定位座;19.下軸承;20.內隔套;21·上軸承;22·施拉套;23·法蘭;24·下推力軸承;25·上推力軸承;26·梯形螺母;27.鎖緊手柄;28.傳動軸;29.鎖緊凸輪;30.平鍵。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圖4所示,本技術的背靠背成對安裝角接觸球軸承預緊力和相對位移測量裝置,由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軸承安裝底座兩部分組成。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由立柱6連接安裝在軸承安裝底座的滾動直線導軌副3上,可以沿滾動直線導軌副移動,由定位塊4和行程限位塊5、后限位塊2確定其位置,以適應不同規格的軸承測量。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包括的主要零組件有立柱6、光柵尺7、導向柱8、手輪9、梯形絲杠10、梯形螺母26、上推力軸承25、連接板11、下推力軸承24、盤形拉壓傳感器12、拉釘13、拉盤14、鎖緊手輪27、傳動軸28、鎖緊凸輪29。軸承安裝底座包括的主要零組件有底座1、滾動直線導軌副3、后限位塊2、定位塊4、行程限位塊5、定位座18、剖分式壓板17、內隔套20、施拉套22、法蘭23、剖分式拉板16、上軸承杯15。本技術的工作原理測量時,如圖2所示,將一對角接觸軸承由施拉套22、內隔套20、法蘭23固定軸承內環;即內隔套20位于上、下軸承之間,法蘭23與施拉套22在豎直方向上對上軸承內環和下軸承內環整體緊定。將下軸承19外環安裝在定位座18上,由剖分式壓板17壓緊;將上軸承21安裝在上軸承杯15中,由剖分式拉板16壓緊;定位座18安裝在底座I上。如圖1所示,將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沿滾動直線導軌副3推至由定位塊4確定的位置,轉動鎖緊手輪27,由傳動軸28帶動鎖緊凸輪29將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固定在滾動直線導軌副3上。將上軸承杯15與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中的拉盤14連接。旋轉手輪9,帶動連接板11沿導向柱8向上移動,依次拉動盤形拉壓傳感器12、拉釘13、拉盤14、并上拉上軸承21外環,再傳導給上軸承21至下軸承19內環,下軸承19外環通過定位座18與底座I固定。于是,在手輪9產生向上的拉力下軸承內外環產生相對位移。由盤形拉壓傳感器12即可以讀出由手輪9施加在背靠背成對安裝的角接觸球軸承上的預緊力,由光柵尺7即可以讀出背靠背成對安裝的角接觸球軸承內外環產生的相對位移,從而確定出預緊力與相對位移之間的關系,指導精密軸系裝校。測量完畢,松開拉盤14與上軸承杯15的連接,反方向轉動鎖緊手輪27,由傳動軸28帶動松開鎖緊凸輪29,將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與滾動直線導軌副3松開,沿滾動直線導軌副3推開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再依次拆卸各零組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背靠背成對安裝角接觸球軸承預緊力和相對位移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由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軸承安裝底座兩部分組成;所述軸承安裝底座包括底座(1)和位于底座上方依次設置的定位座(18)、剖分式壓板(17)、軸承內環拉緊組件、剖分式拉板(16)以及上軸承杯(15);所述軸承內環拉緊組件在豎直方向上對待測的成對角接觸球軸承的上軸承內環與下軸承內環收緊固定;下軸承(19)外環通過所述定位座(18)固定安裝于底座(1)上,并由位于下軸承上端的剖分式壓板(17)壓緊;上軸承(21)安裝在上軸承杯(15)中,并由上軸承杯(15)和位于上軸承下端的所述剖分式拉板(16)共同作用拉緊;位于定位座(18)的外側在底座(1)上安裝有滾動直線導軌副(3),靠近滾動直線導軌副(3)兩端在底座上分別固定設置有定位塊(4)和后限位塊(2),在滾動直線導軌副(3)上套接有適配的行程限位塊(5);所述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手輪(9)、手輪安裝架、連接板(11)、盤形拉壓傳感器(12)、拉釘(13)以及拉盤(14),拉盤(14)與位于其下端的所述上軸承杯(15)固定連接;在手輪安裝架一側固定設置有與所述連接板(11)滑動適配、用以沿豎直方向上導向的導向柱(8);在導向柱的外側設置與所述手輪安裝架、導向柱(8)固定連接的立柱(6),在立柱(6)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向柱(8)平行的光柵尺(7);立柱(6)的底部與滾動直線導軌副(3)和行程限位塊(5)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背靠背成對安裝角接觸球軸承預緊力和相對位移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由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軸承安裝底座兩部分組成;所述軸承安裝底座包括底座(I)和位于底座上方依次設置的定位座(18)、剖分式壓板(17)、軸承內環拉緊組件、剖分式拉板(16)以及上軸承杯(15);所述軸承內環拉緊組件在豎直方向上對待測的成對角接觸球軸承的上軸承內環與下軸承內環收緊固定;下軸承(19)外環通過所述定位座(18)固定安裝于底座(I)上,并由位于下軸承上端的剖分式壓板 (17)壓緊;上軸承(21)安裝在上軸承杯(15)中,并由上軸承杯(15)和位于上軸承下端的所述剖分式拉板(16)共同作用拉緊;位于定位座(18)的外側在底座(I)上安裝有滾動直線導軌副(3),靠近滾動直線導軌副(3)兩端在底座上分別固定設置有定位塊(4)和后限位塊(2),在滾動直線導軌副(3)上套接有適配的行程限位塊(5);所述施拉與傳感檢測機構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手輪(9)、手輪安裝架、連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賓宏,彭小強,李華,杜水生,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