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水毀路段應急通行的技術,尤其涉及一種山區沿河公路水毀沖蝕路段。
技術介紹
公路水毀一直是我國山區公路的重大水毀類型,具有出現頻率高、分布范圍廣、災情嚴重等基本特性,其防災減災雖然受到公路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但卻從未得到有效解決,尤其是近十年來,在全球性地質活動程度加劇、極端氣象條件頻繁出現的宏觀地學背景下,我國西部山區公路泥石流與山洪災情急劇惡化,每年雨季我國公路泥石流與山洪災害損失30億元左右。初步統計表明,截至2012年12月,我國西部地區公路總里程超過102萬公里,其中四川省27. 4萬公里,重慶市11萬公里,貴州省12. 5萬公里,云南省20. 4萬公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15萬公里,甘肅省10. 6萬公里,西藏藏族自治區5. 2萬公里。在102萬公路總里程中,40%的路段計40余萬公里存在嚴重的水毀災害隱患,大量的沿河公路路基路面被整體水毀后,限制了災情的應急救災。迄今,我國在防治公路水毀災害方面,基本停留在災后工程恢復、重建方面,缺乏應急處治方法及所需相應專用設備,導致諸如2010年7月四川省汶川、茂縣等地發生強降雨后大量公路斷道,救援車輛、設備不能進入災區,致災經濟損失由2億元左右擴大到5億元以上。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
技術介紹
中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了 一種,該方法步驟如下1)山區沿河公路水毀災害發生后,進行實地勘察,確定需要鋪設應急通行道路的處治區段; 2)在處治區段范圍內,沿水線以上的河岸岸基,設置多個承載墩,承載墩上端面保持水平,承載墩為現場澆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或條石砌體結構; 3)在處治區段范圍內,承載墩上方的山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山區沿河公路水毀沖蝕路段應急通行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步驟如下:1)山區沿河公路水毀災害發生后,進行實地勘察,確定需要鋪設應急通行道路的處治區段;2)在處治區段范圍內,沿水線以上的河岸岸基,設置多個承載墩(1),承載墩(1)上端面保持水平,承載墩(1)為現場澆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或條石砌體結構;3)在處治區段范圍內,承載墩(1)上方的山體上設置多個錨桿(2),錨桿(2)的數量和位置與承載墩(1)一一對應;錨桿(2)外端與鋼纜繩(3)的內端固定連接;多個錨桿(2)分別與多根鋼纜繩(3)一一對應;4)將橫梁(4)內端放置在承載墩(1)頂部,多個承載墩(1)分別與多根橫梁(4)一一對應;5)在橫梁(4)上側面的中部設置鋼纜繩支墩(6),多個橫梁(4)分別與多個鋼纜繩支墩(6)一一對應;所述鋼纜繩支墩(6)為框架結構,多個鋼纜繩支墩(6)的內孔對正設置;6)將橫梁(4)外端托起使橫梁(4)軸向保持水平,且橫梁(4)內端端面與承載墩(1)內側的山體保持接觸,然后將鋼纜繩(3)外端與橫梁(4)外端固定,且鋼纜繩(3)中部與鋼纜繩支墩(6)頂部接觸;橫梁(4)、承載墩(1)和鋼纜繩(3)三者所組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山區沿河公路水毀沖蝕路段應急通行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步驟如下1)山區沿河公路水毀災害發生后,進行實地勘察,確定需要鋪設應急通行道路的處治區段; 2)在處治區段范圍內,沿水線以上的河岸岸基,設置多個承載墩(1),承載墩(I)上端面保持水平,承載墩(I)為現場澆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或條石砌體結構; 3)在處治區段范圍內,承載墩(I)上方的山體上設置多個錨桿(2),錨桿(2)的數量和位置與承載墩(I)一一對應;錨桿(2)外端與鋼纜繩(3)的內端固定連接;多個錨桿(2)分別與多根鋼纜繩(3)—一對應; 4 )將橫梁(4 )內端放置在承載墩(I)頂部,多個承載墩(I)分別與多根橫梁(4 ) 一一對應; 5)在橫梁(4)上側面的中部設置鋼纜繩支墩(6),多個橫梁(4)分別與多個鋼纜繩支墩(6)一一對應;所述鋼纜繩支墩(6)為框架結構,多個鋼纜繩支墩(6)的內孔對正設置; 6)將橫梁(4)外端托起使橫梁(4)軸向保持水平,且橫...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洪凱,唐紅梅,唐蘭,彭瑜,
申請(專利權)人:陳洪凱,唐紅梅,唐蘭,彭瑜,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