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自動回流式生物法污水處理器,其上部為柱形體,下部為梯形體,主要由曝氣區、左右對稱設置的斜管沉淀區及自動回流區組成;曝氣區池底設置旋混曝氣裝置,中部設置進水管;反應池兩端對稱設置斜管沉淀區,內部裝有斜管填料,沉淀區通過溢水口與集水槽相聯通;斜管沉淀區與曝氣區之間設置自動回流區,回流區裝有三塊折板,第二折板上端留有污泥回流口,下端與池底斜面形成污泥回流縫;排泥口及污泥推流攪拌裝置設置于池底兩端;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簡單,管理方便,運行穩定,耐沖擊負荷能力強,處理效率高,占地面積小,廣泛適用于大、中、小型污水處理工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環保污水處理
,具體涉及一種采用污泥自動回流式曝氣沉淀一體化生物法污水處理設備。
技術介紹
目前,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大量的生產生活廢水,不僅污染了我們的生存環境,同時也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幾十年來,人們在污水處理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也研發出了一些高效的污水處理方法。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全球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二級生化污水處理方法,其廣泛應用于城市污水處理及處理對象為有機物的廢水處理系統中,該方法是在人工充氧的條件下,對污水及多種微生物群體進行連續混合培養,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然后使污泥與水分離,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入曝氣池,多余部分則排出活性污泥系統。目前常用的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為污水先經格柵、調節池、沉砂池、初沉池預處理后進入曝氣池,在曝氣池中進行生化處理,其出水進入二沉池中進行泥水分離,沉淀處理后的上清出水經消毒等處理后排放到受納水體或循環回用,該工藝處理效果好,出水水質穩定,對廢水的處理程度比較靈活,可根據要求進行調節,適用性廣泛,普遍應用于大、中、小型污水處理工程,但其處理設施占地面積大,基建及運行管理費用高,操作復雜,同時,由于其活性污泥回流需要通過回流泵來完成,破壞了污泥絮狀活性,降低了處理效率,延長了污水處理周期,增大了設備投資。中國專利(ZL98121863.6)提出了雙面導流式生物法污水處理器,該處理器采用導流板結構實現了活性污泥的自動回流,節省了污泥回流設備,提高了污水處理效率,減少了占地面積及基建設備投資。但該方法結構較為簡單,經過實際運行之后,發現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沉淀區污泥靠自然沉降的沉淀效果不穩定,出水SS波動較大;二是沉淀區的沉淀進程受曝氣區水流擾動影響 較大,污泥上翻現象嚴重;三是由于曝氣區曝氣狀況不穩定,水流自然循環形成的負壓不足,污泥回流時常發生短流現象;四是反應池抗沖擊能力不強,污水與回流污泥很難在短時間內充分混合,當進水水質水量波動較大時,出水水質不穩定。針對于以上污水處理方法的不足,經過長時間研究及改良,本專利技術人提出了一種新型自動回流式生物法污水處理器,該技術將傳統活性污泥法中的曝氣池和二沉池通過一定的方式組合到一個反應池中,并通過采用自動回流技術實現污泥自動回流,減少了污泥回流設施,增強了生物選擇性,提高了污水處理效率。同時通過設置中間進水,兩邊出水的污水處理方式、加設污泥推流攪拌裝置、改良導流板結構及曝氣形式以及增加斜管高效沉淀設施,提高了反應池耐沖擊負荷的能力及運行穩定性,使出水水質更好。經研究證明,該設備簡潔合理,投資少,占地面積小,運行管理方便,耐沖擊負荷能力強,出水水質好,可廣泛應用于大、中、小型污水處理工程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管理方便,運行穩定,耐沖擊負荷能力強,處理效率高,出水水質好,剩余污泥量少,占地面積小,適用性廣泛的污水處理專用設備。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新型自動回流式生物法污水處理器,包括反應池,其特征是 所述反應池上部為柱形體,下部為梯形體,由曝氣區、左右對稱設置的斜管沉淀區及自動回流區組成; 曝氣區池底設置曝氣裝置,中部設置進水管; 反應池兩端對稱設置兩斜管沉淀區,斜管沉淀區通過溢水口與集水槽聯通,集水槽上設有出水管,溢水口的出水端設置溢流堰;每個斜管沉淀區與曝氣區之間設置自動回流區,自動回流區安裝有第一折板、第二折板和第三折板,第二折板設置在第一折板和第三折板之間,其上端設有污泥回流口,下部采用折彎狀,設有延伸板,延伸板與梯形體的斜面構成污泥回流縫,污泥回流縫連通斜管沉淀區,第二折板分別與第一折板和第三折板之間構成連通斜管沉淀區和曝氣區的兩夾縫;梯形體底部兩側設有排泥口,梯形體底部還設有曝氣器。曝氣區及斜管沉淀區設置于一個反應池中,并由下端兩側的污泥回流縫及第二折板上端的污泥回流口相聯通。沉淀區的中部裝有具有高度的斜管填料層,斜管填料層底部高于第三折板的下沿。曝氣裝置采用旋混式曝氣裝置。第一折板與第 三折板位于第二折板兩側,第一折板靠近曝氣區一側,其上端與反應池的上沿平齊,下端位于第二折板上部;第三折板靠近斜管沉淀區一側,其上端與反應池的上沿平齊,下端位于第二折板下部,并低于第一折板。第二折板的上沿設置污泥回流口,污泥回流口的下沿位于第一折板下沿之上,污泥回流口的高度為10-500_。延伸板為折彎狀,延伸板的前端與梯形體的斜面平行,并形成污泥回流縫,污泥回流縫的寬度為20-400mm,延伸板的末端下沿板與反應池的底面平行,兩者之間的間距大于污泥回流縫的寬度,一般為35-500mm。兩第二折板之間的距離大于反應池底面的長度10%_30%。反應池下端梯形體的斜面傾斜角度為45° -60°。排泥口設置于反應池底面與梯形體的斜面之間的拐角處。反應池底部兩側分別設置有兩臺呈45°方向安裝的污泥推流攪拌裝置。污水由中間進水管進入曝氣區,在旋混式曝氣裝置與污泥推流攪拌裝置的作用下與活性污泥在短時間內充分混合,進行生化反應,反應后的泥水經下端的污泥回流縫自動流入兩端的斜管沉淀區,通過重力沉淀與斜管淺層沉淀進行泥水分離,上層清水經溢水口,通過溢流堰進入集水槽中,溢流堰的作用是讓出水均勻溢出,由槽中的出水管排出,沉淀區活性較高的污泥在曝氣區水流形成的負壓及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由折板之間的夾縫、第二折板上端的污泥回流口及下端的污泥回流縫自動回流入曝氣區中,重新參與到污水的循環處理過程中,剩余污泥則由反應池兩端的排泥口排出。本專利技術將曝氣沉淀及污泥自動回流合為一體,設置在同一反應池內,大大減少了占地面積,簡化了污水處理設備,提高了污水處理效率及出水水質。同時通過多塊折板將反應池分為好氧、缺氧兩個區域,污水在好氧、缺氧環境下交替運行,微生物進行了硝化反硝化反應,實現了污水的脫氮除磷。本專利技術在沉淀區內設置一定高度的斜管填料,利用斜管淺層沉淀原理使被處理污水與懸浮顆粒以異向流的方式在斜管之間相互運動并分離,這樣通過重力沉淀與斜管淺層沉淀的協同作用,沉淀區的沉淀效果及出水水質獲得了明顯地提高。本專利技術在自動回流區內設置第一折板、第二折板、第三折板,折板之間留有一定寬度的夾縫,且第二折板上沿低于水面,并留有一定高度的污泥回流口,下端采用折彎形式,設置延伸板,延伸板為折彎狀,其前端與反應池梯形體的斜面平行,之間留有20-400mm寬的污泥回流縫,其末端的下沿板與反應池底面平行,之間的間距大于污泥回流縫的寬度,一般為35-500mm,兩邊第二折板之間的距離比反應池底面長度大10%_30%,這樣設置一方面可以通過采用折板結構,使具有較高活性的污泥的回流通過污泥回流口及污泥回流縫自動完成,省去了污泥回流設備,減少了設備投資。一方面有利于沉淀區污泥利用自身重力順暢地通過污泥回流縫回流入曝氣區內,避免池底兩端發生污泥堵塞現象;另一方面可防止沉淀區的沉淀過程受到曝氣區曝氣水流的擾動影響,當曝氣水流沿第一折板向下沖擊的時候,受到延伸板及其下沿板的阻擋,水流瞬間折彎到曝氣區中部,在受到曝氣裝置的作用后,重新上沖形成水流大循環,這樣就可避免水流向下沖擊的過程中對反應池底部水流造成劇烈擾動,進而造成沉淀區污泥翻動,影響沉淀效果。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自動回流式生物法污水處理器,包括反應池(17),其特征是:所述反應池(17)上部為柱形體(101),下部為梯形體(102),由曝氣區(1)、左右對稱設置的斜管沉淀區(2)及自動回流區(3)組成;曝氣區(1)池底設置曝氣裝置(15),中部設置進水管(12);反應池(17)兩端對稱設置兩斜管沉淀區(2),斜管沉淀區(2)通過溢水口(4)與集水槽(5)聯通,集水槽(5)上設有出水管(13),溢水口(4)的出水端設置溢流堰(16);每個斜管沉淀區(2)與曝氣區(1)之間設置自動回流區(3),自動回流區(3)安裝有第一折板(7)、第二折板(9)和第三折板(8),第二折板(9)設置在第一折板(7)和第三折板(8)之間,其上端設有污泥回流口(6),下部采用折彎狀,設有延伸板(901),延伸板(901)與梯形體(102)的斜面(102?1)構成污泥回流縫(10),污泥回流縫(10)連通斜管沉淀區(2),第二折板(9)分別與第一折板(7)和第三折板(8)之間構成連通斜管沉淀區(2)和曝氣區(1)的兩夾縫(301);梯形體(102)底部兩側設有排泥口(11),梯形體(102)底部還設有曝氣器(15)。...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自動回流式生物法污水處理器,包括反應池(17),其特征是所述反應池(17)上部為柱形體(101),下部為梯形體(102),由曝氣區(I)、左右對稱設置的斜管沉淀區(2 )及自動回流區(3 )組成;曝氣區(I)池底設置曝氣裝置(15),中部設置進水管(12);反應池(17 )兩端對稱設置兩斜管沉淀區(2 ),斜管沉淀區(2 )通過溢水口( 4 )與集水槽 (5 )聯通,集水槽(5 )上設有出水管(13 ),溢水口( 4 )的出水端設置溢流堰(16 );每個斜管沉淀區(2)與曝氣區(I)之間設置自動回流區(3),自動回流區(3)安裝有第一折板(7)、第二折板(9)和第三折板(8),第二折板(9)設置在第一折板(7)和第三折板 (8 )之間,其上端設有污泥回流口( 6 ),下部采用折彎狀,設有延伸板(901),延伸板(901)與梯形體(102)的斜面(102-1)構成污泥回流縫(10),污泥回流縫(10)連通斜管沉淀區(2), 第二折板(9)分別與第一折板(7)和第三折板(8)之間構成連通斜管沉淀區(2)和曝氣區 Cl)的兩夾縫(301);梯形體(102)底部兩側設有排泥口(11),梯形體(102)底部還設有曝氣器(15)。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自動回流式生物法污水處理器,其特征是曝氣區(I) 及斜管沉淀區(2)設置于一個反應池中,并由下端兩側的污泥回流縫(10)及第二折板(9) 上端的污泥回流口(6)相聯通。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自動回流式生物法污水處理器,其特征是沉淀區(2)的中部裝有具有高度的斜管填料層(14),斜管填料層(14)底部高于第三折板(8)的下沿。4.如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新型自動回流式生物法污水處理器,其特征是曝氣裝置(15)采用旋混...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衛禧,李彥延,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順德弘順達環保產業技術投資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